第2章 好漢趙匡胤的“臥榻”情結(1)
- 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全新修訂典藏版)
- 李亞平
- 4760字
- 2015-04-23 14:34:21
公元1127年的大禍發生時,距離大宋帝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死,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一年。仔細檢視大禍發生的經過和這一百五十一年的帝國歷史,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其實,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太祖皇帝就已經為今天這場大禍種好了禍根。
禍根的根系則深植于皇帝的那張臥榻。
趙匡胤祖籍涿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縣。公元927年,出生在河南洛陽夾馬營。還有一個說法,認為夾馬營應該叫甲馬營才對。按照后一種說法,則很有可能是軍隊的一個后勤基地,和他的武將世家出身有些相符。據說,他出生時身帶異香,三日不散,因此,乳名叫“香孩兒”[1]。
年輕時的趙匡胤曾經相當困窘,原因是他父親本來是后唐莊宗皇帝李存勖的戰將,后來屢遭變故,家道中落,家境變得十分艱難。
公元947年,趙匡胤二十一歲。史書說他“容貌雄偉,器度豁如”。學習騎射武功,常常出類拔萃。有一次,他飛身躍上一匹沒上籠頭的烈馬。馬狂奔,逸上城墻斜道,將他在門框頂上迎頭撞將下來,觀者皆以為那腦袋必定已經撞得粉碎。片刻,此人徐徐起立,騰身跳上馬背,復馳騁如電。人皆異之[2]。就在那一年,他離開越來越窘迫的家,開始風風火火闖蕩九州。隨后兩年的江湖闖蕩,令他飽嘗人間冷暖,遍歷世態炎涼,吃了不少苦頭。當時,他父親過去的一些好朋友已經相當有權勢,趙匡胤去投奔時,時常遭遇白眼冷遇。其中最好的一位算是鳳陽節度使王彥超,給了他十貫錢,大約相當于現在的不到兩千元人民幣,把他打發了。我們未來的趙家天子極為困窘,最慘的時候,曾經靠在街邊設賭局來維持生計[3]。因此,我們千萬不可小瞧今天在馬路邊上,時??梢钥吹降哪切┯脫淇伺婆c象棋殘局引人上鉤的此類人士。
公元949年下半年,趙匡胤流浪到了漢水邊上的重鎮襄陽,沒有錢住店,棲身在一座寺廟里。寺廟的住持年近百歲,飽經滄桑,閱人無數,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一看趙匡胤,風塵滿面,難掩英挺之氣;破衣一身,全無寒酸之態,就知道這個年輕人必非池中之物。于是,老和尚與他談古論今,點撥他說:漢水以南社會穩定,水至清則無魚;北方卻兵荒馬亂征戰不休,亂世出英雄。少年英雄奈何南下,卻不北上建功立業?趙匡胤一聽,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他也不客氣,拿了老和尚贈送的一大筆重金厚禮,騎上寺廟里唯一的一匹毛驢,拜別老和尚,雄赳赳地就奔北方來了[4]。
公元950年,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軍在后漢樞密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趙匡胤這廝魁梧雄健,有一身上好的騎射武功,讀過不少書,偏偏打仗還不怕死。當兵第二年,郭威發動武裝政變,三下五除二把后漢收拾成了后周,作了后周太祖。趙匡胤作戰不含糊,也因軍功被提拔成了禁軍東西班行首,大約相當于警衛隊隊長的樣子。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病死,他沒有兒子,由養子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這位周世宗柴榮在歷史上口碑不錯,趙匡胤當兵后一直跟著他干,此時成為他的親信,被調到中央禁軍中任職。
同年,北漢趁后周太祖剛死,發兵攻打后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兵迎敵。兩軍在高平,即今天山西晉城東北部發生激戰。這場戰役對趙匡胤影響巨大。當時,北漢軍隊占據上風,后周的兩員大將見勢不好,臨陣脫逃,導致整個部隊陣腳大亂,極為危急。趙匡胤臨危不亂,高喊“主危臣死,拼死盡忠的時候到啦”,帶領所部騎兵直沖敵陣。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一敗而不可收拾。后周軍居然扭轉敗局取得大勝。
戰后,趙匡胤被周世宗柴榮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大約相當于皇家直屬部隊的第三把手,職責有些類似今天部隊里的參謀長,一下子成了高級將領。這還不算,柴榮還委托他整頓軍隊,組建殿前司諸軍。據說,趙匡胤平日為人質樸豪爽,重朋友講義氣慷慨大方,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有錢大家花,因此結交了一大批朋友。趙匡胤利用主持軍隊整頓的機會,將許多可以交心的部下安排到掌實權的重要崗位上擔任領導職務。又與十位中、高級將領結拜為著名的“義社十兄弟”,從而形成了在后周軍隊中極大的潛在勢力。
此后,從公元956年到958年,周世宗柴榮對南唐發動過三次進攻,趙匡胤身先士卒,敢打敢拼,而且有勇有謀,表現極佳。公元958年,在攻打南唐的壽春時,趙匡胤乘坐一個皮筏子突入護城河指揮登城,要不是一個叫張瓊的親兵舍身護主,那如雨的矢石可能早就把他射成刺猬或者砸成肉醬了。
經過這些戰役,趙匡胤攻城掠地卻大難不死,很快就被提拔成了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已經成了軍隊系統中最重要的幾個將領之一。在此期間,趙匡胤本人也開始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他不光江湖義氣豪邁依舊,還結交了一批文人雅士,并把一些這樣的人收為心腹,如趙普、王仁贍等。后來,此二人分別成了大宋帝國的宰相、副宰相。而且,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他還捧起書本,開始讀書。這使周世宗柴榮很奇怪,問他:“你不好好舞槍弄棒,怎么居然讀起書來?”
須知,此時的文人地位相當卑微,正是武夫們橫行天下的時代。沒有什么人把讀書人放在眼里。
當上皇帝以后,趙匡胤曾經萬分感慨地說:“天命這玩意兒,求之不得,拒之也不成。世宗是多么英明的一個人,見到方臉大耳的人就要干掉。可是我整天就在他身邊,卻安然無事。這就是天命呀?!笔聦嵣希w匡胤取得周世宗柴榮的信任相當不容易,除了萬死不辭、忠心耿耿地沖鋒陷陣之外,他對人情世故爛熟于心的洞察力和隨機應變的彈性能力,顯然作用不小。
有一次,柴榮召趙匡胤喝酒。醉眼朦朧中,柴榮盯著相貌堂堂的趙匡胤打量了半晌,突然說道:“你這小子方面大耳,好一派帝王氣象,說不定今后也有九五之尊呢?!壁w匡胤一聽之下,嚇得汗流浹背,酒也嚇醒了。他端起酒碗猛喝幾大口,然后,看著皇帝柴榮的眼睛說道:“臣不僅方面大耳,而且體壯如牛。這些都是屬于陛下的,臣隨時準備把這一切奉獻給陛下。別說耳朵臉面,臣的心肝也很肥厚,皇上要是需要,任何時候只管命人來取就是,臣絕不會皺一下眉頭。”一般說來,很少有人能夠在這種表白面前毫不動容;而趙匡胤還沒完,他相當動感情地繼續演講:“皇上所言,令臣如萬箭穿心。臣方面大耳,乃父母所賜;皇上身登大寶,卻是天命所歸。臣不能違父母之命,只能生成這個樣子;就像陛下不能違背天命而拒絕皇位一樣。請陛下指點迷津,臣該如何是好?”據說,周世宗柴榮乃大笑,曰:“酒后戲言耳,何必當真?”[5]
就趙匡胤而言,他不可能把這樣的談話看成是酒后戲言,他必須當真。甚至,即便說,他以前還沒有這樣想過的話,這種談話也很有可能會撩撥起他的念頭,使他真的開始往這個方面想。畢竟那句名言幾乎是人人皆知: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乎?盡管周世宗柴榮但凡活在世上,他就不能也不敢做這件事。但他是不是不敢想,就很難說了。實際情況是,他可能不但在想,而且還在悄悄地做。
公元959年春天,周世宗柴榮在進軍契丹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揀到一塊木頭牌子,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的字樣。點檢是個職務名稱,大約相當于皇家直屬部隊司令員的樣子。這個職位掌握的軍隊人數雖然不是最多,但是在幾路大軍中,裝備最好,也最精銳;而且就在皇帝身邊,地位極其重要。一般情況下,這個職位只能由皇帝最為心腹的人物擔任。如今,看到這么一塊東西,柴榮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剀姷穆飞?,柴榮突然生病。于是,他立即下令將目前的點檢撤職,換上他信得過的趙匡胤。就這樣,趙匡胤變成了全國最重要的一支部隊的一把手。
就好像真有天命似的,當年三月,當朝宰相王樸腦溢血突發死去。這是除了周世宗柴榮之外,趙匡胤最為畏懼的一個人。當上皇帝后,有一天趙匡胤到昔日的功臣閣去,看到了王樸的畫像,他在畫像前面肅立良久,然后整理衣冠,畢恭畢敬地向畫像鞠躬。禮畢,他感慨萬端地指著自己身上的龍袍對周圍的人說:“這位先生如果還活著的話,我是穿不上這件龍袍的?!盵6]
當年六月,趙匡胤敬畏的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人周世宗柴榮病逝。年僅七歲的皇子柴宗訓繼位。一時間,人心惶惶。史書說:“時人咸謂天下無主?!本褪钦f,當時的人們一下子慌了,沒了主心骨,覺得自己和偌大個中國突然沒有主子了。
隨后半年,軍隊的中樞機關和中央禁軍的各級將領陸續換成了趙匡胤的弟兄們。
半年后,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慶賀新年,突然接到遼國與北漢聯軍入侵的緊急戰報。小皇帝和宰相范質、王溥等當即命令趙匡胤率軍前往御敵。立刻,京城里謠言四起,到處哄傳:“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當年,太祖郭威就是借口“邊防有警”而發動兵變,建立了后周政權的。如今的情形與當年幾乎一模一樣。不同的是,趙匡胤自己裝作憤憤不平的樣子,嘮嘮叨叨地說:“人們怎么能這么說我?我該怎么辦?”
據說,他那和他長得很像的妹妹從廚房里沖出來,揮舞著搟面杖大吼一聲:“大丈夫臨大事要當機立斷,別婆婆媽媽地說這些廢話!”他媽媽杜太后,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老太太也相當鎮靜,“我兒素有大志,該當如此。”
第二天,大軍出發,走到距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駐扎下來。據說,當天夜里,趙匡胤一反常態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自己的軍帳中一夜沒有露面,任憑弟弟趙光義和心腹謀士趙普與全軍將領開了一晚上的會。
史書記載,大軍離開開封景愛門來到陳橋驛后,就有一個號稱會看天象的軍校指著天上,愣說有兩個太陽在天上打架,說是“一日克一日,乃天命”。這話立即傳遍了全軍。當晚,就有一幫中高級將領聚到趙普那兒議論紛紛。最后,話題終于落到要擁立趙匡胤當皇帝上。趙普聽到這兒,假裝正經地拍案而起,指著大家說:“趙匡胤對皇帝忠心耿耿,肯定饒不了你們這幫家伙。”
大家一聽都愣住了。過了半晌,他們紛紛拔出刀劍說:“在軍中談論這個話題本來就是滅族的罪名。咱們今天說定了,有進無退,由不得趙匡胤不干?!壁w普一看,大家的意見相當統一,沒有問題了,于是就開始商量布置各種事項,分頭行動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各軍將領帶著部下來到趙匡胤的門外,呼喊聲驚天動地,趙光義和趙普兩人走進趙匡胤的住處,將他攙扶出來,也不知道從哪兒弄了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大家一齊跪倒在地,山呼萬歲。誰知,趙匡胤卻沉下臉,一本正經地對大家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很感激。不過,沒有規矩成不了方圓,你們如果接受我的條件,我可以做這個天子;不然,我不愿意當這個皇帝?!?
大家一聽,趕緊跪下說:“請您盡管吩咐,我們唯命是從?!?
趙匡胤說:“小皇帝和太后今后還是主子,我們得好好對待他們,不能讓人家覺得我們欺負孤兒寡母;朝中的公卿大臣是我過去攜手并肩的同事,你們不能凌辱他們;如今的帝王一進城就燒殺搶掠,你們不能這么做。等到事情定下來,我自然會重賞大家;凡是燒殺搶掠的一概殺無赦!”
幾萬大軍聽了,一起磕頭表示服從。于是,整軍返回京城開封。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7]。
當年,趙匡胤三十三歲,改國號為“宋”。原因是,在此之前,趙匡胤所領歸德節度使的藩鎮在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這也可能是商丘后來被定為北宋帝國的南京應天府的原因。
從中可以看出,趙匡胤們的準備極為充分,組織得相當嚴密。而趙匡胤本人也確實具有足夠的威望,才使一次改朝換代幾乎沒怎么流血就完成了。當然,后來滅掉兩支不聽話的軍事政治勢力,則是另外的故事。
應該說趙匡胤說到做到,相當“夠意思”。他將后周變成大宋之后,對后周的皇室始終實行優待政策,確實沒有隨意摧殘;對于后周的一批大臣,他幾乎沒有變動,該做什么還做什么;就連宰相也都是原班人馬繼續干;而對于擁戴自己當了皇帝的那些有功之臣,他做的則可能是中國所有帝王中最厚道的,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從歷史記載上看,宋太祖趙匡胤幾乎是一個功臣都沒有殺過。而且,還形成了一個祖宗家法,就是不許輕易誅殺大臣。史學界一個公認的看法是,有宋一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少荼毒大臣的朝代。
趙匡胤作了皇帝以后,保留了不少當年風風火火闖九州時的習慣,比如:他經常喜歡輕車簡從到過去的老朋友家里喝酒、聊天,甚至有時一個人溜溜達達地就去了。其中,去得最多的大約是宰相趙普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