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書信卷】(4)

惠書誦悉,致用歡慰。傳貫已返惠安,不久即來廈門。清智法師書,已托人送去。仁者發大菩提心,歸信佛法,致堪慶喜!茲付掛號寄上書一包。《菩提心戒釋義》一冊。(此書說十善之義,為學佛之初步。)《皆大歡喜》一冊。(說近時靈感之事。)《釋迦如來一代記》一冊。(說佛之歷史,文筆淺顯,甚有興味,易于閱覽。)《人死問題》一冊。(文義稍深,亦可略閱。)《佛教公論》及半月刊(各一冊)。《地藏菩薩本愿經》一冊。又《說要》一束。(乞以《說要》對閱經文,自可易于了解。)拙書直幅一紙,拙書大聯拓本二對(此聯存鼓山)。朽人不久或往泉州鄉間,亦未可知。臨時再奉告可也。仁者暇時,乞往普照寺一游。在彼居者,皆余之友人。前月彼等曾約朽人往寺居住。因泉州之約已定,故未能往也。附寫介紹箋一紙,乞收入。謹復,不宣。

演音啟舊十二月四日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廈門,致豐德法師

豐德法師道席:惠書,誦悉。居日光別院半載,罕通音問。近致南陀,閉門思過,辭謝訪問。邇者仁開法師等發起屬講律儀,擬于明正講《羯磨》一部。仁者前寄來之稿,即可于其時校閱也。來書所云自利利他,且約一往而言。若委論之,獨居誦經念佛,以此功德回向眾生,豈非利他?若出外弘法,而自獲福德,豈非自利耶?謹復,不宣。

演音啟十二月十九日

一九三六年,廈門

養正院諸師均鑒:

惠書誦悉。誠意殷勤,歡感無已。此次抱病極重,內外癥并發,為生平所未經歷者。其中有數日已呈極危險之現象,幸承諸善友協力讀經懺悔,乃轉危為安。現內癥已愈,外癥尚須時日,猶未起床也。謹復,不宣。

弘一扶病啟

一九三六年,廈門

海北居士慧覽:

惠書誦悉。屬寫各件,草草加墨,未能工也。在俗時曾習油繪,久已荒棄,他非所能,諸希鑒諒。謹復,不宣。

音啟

一九三七年正月四日,廈門,致夏丐尊

丐尊居士道鑒:惠書,誦悉。致為歡忭。沒后千載,無有人為之表彰者。今仁者以此稿出版,廣為流布,若有知,當深感謝。俟出版后,并希以若干冊贈與朽人,以分致諸道侶也。《護生畫集》另制版,甚善。所示辦法,甚為贊喜!茲先書奉《金剛偈》一頁,余俟后郵上。余于近六年來,研習《南山律羯磨》曾講三次,講稿亦改編數回,竭其心力,愿為弘闡。今歲明年,更擬重為整理編輯,并自書寫。與前印之《戒相表記》相似,于廿八年老齡六十歲時出版流布,以為紀念。擬即用護法會資制版印刷,所闕亦無多也。前承諸友人為請購日本《佛教大辭匯》六冊,致用感忭。彼于末次寄來時,內附廣告,謂又增編續卷一冊,內有全書索引、年表等,不久即可出版。乞托內山居士,俟出版時,仍乞購以惠施,價約五六元也。《韓惺》書端,乞請仁者及葉居士撰序冠之,尤善。高君自幼蔬食,其母及姊亦爾。全家信仰佛法,高君與姊不婚不嫁,故其家庭與寺院無異。近編此書甚費心力,余亦為之校改數次。今獲出版,歡慶無盡。謹復,不宣。

演音疏正月四日

一九三七年正月,廈門,致豐德律師

豐德律師慧鑒:前函想已收到。聞鼓山有人乞仁者介紹來廈學律。案現在已有數人真實發心學習,故朽人擬于閉關后,(二月擬來泉因事小住,閉關或稍延期。)每星期二、四、六講《含注戒本》(擇要講)及《羯磨》,星期日講《菩薩戒本宗要》。但日光巖不能住,凡學律者皆住廈門,隨時渡海往聽可耳。(上半年講否未定,若不講者,應先自預備,亦甚忙也。)舊病已漸愈,乞勿念。不宣。義俊法師乞代致候。

演音啟正月廿一日

一九三七年正月廿九日,廈門,致勝進居士

勝進居士慧覽:昨日出外見聞者三事:

一.余買價值一元余之橡皮鞋一雙,店員僅索價七角。二.在馬路中聞有人吹口琴,其曲為日本國歌。三.歸途凄風寒雨。

演音

丁丑正月廿九日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九日,廈門,致古志老人

古志老人慈鑒:春雨連綿,后學近又負小疾,恐動身之期,須稍延緩。廣東如光師,現住上客堂,恐未能安。乞轉托客堂師送彼致客房暫住,致為感禱!拙書十二紙及致無相賢首書,附奉上,希收入。順頌午安!

后學演音稽首二月十九日

一九三七年舊二月廿四日,廈門,致豐德律師

豐德律師道席:送上《毗尼作持》一部,又奉贈《華嚴音義》二冊,新版《四分表記》二冊,(鋅版印,后有目錄。)《律學要略》四冊,(錯字甚多。)《青年注意》四冊。(二月在養正院講。)乞與念西法師分受之,并乞代為致候。近由日本請購古版書籍甚多。《行宗記會本》《濟緣記會本》皆請到。此為余十數年來求覓不可得者。今者因緣巧合,三大部會本悉已齊備,不勝慶忭。鼓山已來兩位,(克定師及某師。)住妙釋寺。謹陳,不宣。

演音啟舊二月廿四日

一九三七年三月廿八日,廈門,致果清法師

果清法師:惠書誦悉。謹答如下:

唐南山律祖《行事鈔》引五百問云:應先白僧(因亡后諸物屬僧,若用時應先白故),以亡泥洹僧(裙也,西僧不著褲,下著此裙),僧祗支(掩腋衣也,披于左肩,以襯袈裟),覆尸而送。

案此:即是以亡人舊有之掩腋衣及裙,覆于尸上而焚化也。吾國僧眾不用掩腋衣及裙,可與小衫及褲代之,著而焚化可也。

宋靈芝律師釋上文曰:世云須披五條者非(因當時有人誤解,謂披五衣而焚化,靈芝以為不可),以制物令賞看病故。[亡人所遺留之三衣、缽、坐具、針筒(或云漉水袋)此六物應賞與看病之人故。既應賞與看病之人,豈可以亡人披之而焚化?]準以上南山、靈芝之說,就現今習慣斟酌變通,應僅以小衫及褲著而焚化為宜。倘有所不忍者,或可披以破舊之海青而焚化,亦無大違于律制也。萬不可披七條五條衣,因此應賞與看病之人,酬其勞故。僧眾如此,俗人可知。

再者,俗人生時,僅可披縵衣,不能披五衣,因大僧乃能披五衣故。

后學弘一頂禮廿六年三月廿八日

一九三七年四月,青島,致性常法師

性常法師:惠書,誦悉。今晨安抵湛山寺,諸事順適。青島夏季甚涼爽。重陽后約仍返廈門,居中巖也。謹復,不宣。

演音啟

一九三七年六月五日,青島,致丐因居士

丐因居士道鑒:惠書誦悉。承施信箋、羊毫,已收到。敬謝!叢刊續輯,擬俟秋涼返廈門時編定,因是問無書籍可檢尋也。拙聯幅等,約于旬日后遞奉。其中有上款者數種,其余乞仁者與沈知方居土分受,轉贈善友可耳。旬日后郵奉聯幅等時,附講稿二種(《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及《南閩十年之夢影》),皆在養正院所講者(去年正月及今年二月)。養正院創辦于三年前,朽人所發起者教育青年僧眾。今夏或將與他院合并。養正之名,難可復存。此二講稿可為養正院紀念之作品,為朽人居閩南十年紀念之作也。唯筆記未甚完美,擬請仁者暇時為之潤色。(多多刪改無妨,因所記錄者亦不盡與演詞同也。)并改正其訛字、文法及標點。題目亦乞再為斟酌。

(“青年佛徒”等)更乞仁者為立一總名。即以此二篇講稿合為一部書。雖非深文奧義,為大雅所不取,或亦可令青年學子瀏覽,不無微益也。此講稿擬別刊行。世界書局或欲受刊者,廣洽法師處存有數十元,愿以附印也。又擬請仁者撰序及題簽,以為居南閩十年之紀念耳。謹陳,不宣。

演音疏六月五日

一九三七年六月廿四日,青島,致廣洽法師

廣洽法師道席:惠書誦悉。承寄抄寫受戒式一冊,已收到。乞以前存仁者處之《佛學叢刊》一部,贈與抄寫者,以酬謝其勞也。四川成都,乞再掛號寄(珂羅版)《金剛經》二冊。封面上寫:

四川成都少城小通巷五號曾孝谷居士收。王居士囑寫之件,稍緩寫就寄上。并有印老法師像一幅,贈與王居士。又寫稿一卷,交與高文顯居士。共為一包。大約半月后可以寄上也。講律事,已托人代講。近來天氣悶熱,較閩南尤甚。略復,不宣。

演音啟六月廿四日

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四日,青島,致性常法師

性常法師道席:惠書,誦悉。承誦經回向,致用感謝!朽人近年來,身體精神日益衰頹。兩臂常常麻木,手足各部常痛,是因血脈不周所致。此間氣候陰寒,潮氣太重,亦是一原因也。中秋節后,如有輪船開行者,即往上海小住,再返廈門。青島濕寒,人多有病。傳貫師現在身著單布衣四件,亦稍患傷風。謹復,不宣。

演音啟七月初四日

一九三七年七月廿一日,青島,致丐因居士

丐因居士道席:惠書誦悉。青島或可無戰事,惟商民甚困苦耳。朽人此次居湛山,前已約定致中秋節止。(中秋已前不能食言他往,人將譏為畏葸。)節后如有輪船往滬者甚善,否則須乘火車致浦口,轉滬杭。若有戰事,火車不通,惟有仍居青島耳。承詢所需,致用感謝。俟他日若有需用者,當以奉聞。謹復,不備。

演音啟七月廿一日

一九三七年八月三日,青島,致夏丐尊

丐尊居士道席:

惠書,誦悉。厚意殷勤,感謝無盡。青島平安如常。書店等久已閉門休業。須俟他日開門,再往商酌領取可也。朽人于中秋節后動身否,暫不決定。倘動身者,所缺路資,亦可向同居某師借貸,俟將來葉居士即葉圣陶先生,時局平定時再償還,乞仁者勿以是為慮也。湛山寺居僧近百人,毫無恒產,每月食物致少須三百元。現在住持者不生憂慮,因依佛法自有靈感,不致絕糧也。謹復,不宣。

演音疏八月三日

一九三七年舊八月初八日,青島,致夏丐尊

丐尊居士道席:前復函,想已收到。青島市面已漸恢復。曾向中華書局領款,彼云,未接上海開明之信及電話,現不能領取,云云。其他之某堂書店之款,已經領到。將來若乘火車南下,頗費周折,費昂而多勞。擬改為乘船,或直往廈門,或先到上海。北地冬春嚴寒,非衰老之軀所能堪也。謹復,不宣。

若往上海,擬暫寓泰安棧。(新北門外馬路旁,面南,其地屬法租界之邊也。某銀樓對門,與新北門舊址斜對門,在其西也。)即以電話通知仁者,當獲晤談也。

演音啟舊八月初八日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日,青島,致夏丐尊

丐尊居士道席:到青島后,曾上明信,想已收到。此次致青島,預定住致中秋節為止(決不能早動身)。其時輪船未必有。倘火車尚可通者,則乘火車到杭州(轉濟南換坐京浦車)。惟北方三等車,較滬杭大異,不能安坐。故不得不乘二等車。預算車資及其他雜用,所需甚多。擬請于護法會資中寄下八十元。若有火車開行,于中秋節后必可動身也。謹陳,不宣。

演音啟八月二十日舊七月十五日

一九三七年八月廿五日,青島,致性公老人

性公老人慈鑒:

自違道范,時切瞻依。比奉惠書,欣悉一一。尤居士信已披閱,厚意甚感。但南游之事,今非其時。須俟時局平定,然后再斟酌也。后學于月內擬返閩,住處或泉或廈(聞南普陀已住兵數千)。尚未能定。座下到菲島后,法緣想甚昌盛。如晤陳宗泮、鄭廣德諸居士,乞為致侯。謹陳,順頌法安!

后學演音稽首舊八月廿五日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九日,廈門,致豐子愷

豐子愷居士:舊刻佛像二面,印一方,以奉廣洽法師。附奉上一包,乞付郵掛號寄去。

演音丁丑九月十九日

一九三七年九月,廈門

前到滬時,晤費范九居士,彼亦稱贊仁者書法精妙,與朽人所見正同。性愿法師處存有《三希堂法帖》(會泉法師處亦有),乞仁者借其中蘇軾、黃庭堅兩家之帖十數種,于暇時隨意翻閱,自能得其神髓,不必臨摹也。

蘇字東坡,黃字山谷,皆宋名臣。工文章詩詞,并精書法。仁者所寫之字,與彼等暗合,且有能得其神髓者。此是天才,非學力也。

演音附白

一九三七年舊九月三十日,廈門,致劉質平

質平居士文席:前函及寫件,想已收到。不久或移居鄉間,通訊未便,故復續寫若干件寄上;以后乞暫勿來信。如有要事,乞寄“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內廣洽法師轉交弘一收”,或須遲致兩三個月,乃于便中帶到,亦未可知也。

今年寫者較多,約四五百件矣。謹復,不具。

演音啟舊九月晦日

一九三七年十月初二日,廈門,致性公老法師

性公老法師慈鑒:前在青島,曾復書,托廣空法師轉呈,想達慈座。后學于半月前已返廈門,暫住萬石巖。因時局不安,未能移居他方。前承慈念,欲令后學居永春,且俟閩南亂事,再酌定也。智普師誓舍身命,守護南普陀寺。寺中現猶住二十余人,二時課誦外,并于晚間禮大悲懺。昨日又有三機致廈,恐一時未能平定也。謹陳,順頌法安!

后學演音稽首舊十月初二日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五日,廈門,致性常法師

性常法師、勝進居士同覽:惠書誦悉,致用欣慰。近日廈門甚為危險,但朽人未能他往。

因出家以來,素抱舍身殉教之愿。今值時緣,應居廈門,為寺院護法,共其存亡。古人詩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仁等誦此詩句,應為朽人慶幸,何須為之憂慮耶?明年正二月,倘時事安靜,朽人或往他處。大約今年即在廈門過冬也。克定師已圓寂。傳貫前返安海省親,朽人勸其決定于明年再來廈門。因朽人現寓萬石巖,由小和尚照應,一切甚為周到,學律諸師亦為輔助,諸事無慮。乞仁等安心。俟明春再酌定一切。倘能早為壯烈之犧牲,則更不須顧慮及此矣。不宣。《梵岡》不入難處,乃是常途。別有開緣。未可一致論也。

演音啟十月十五日此函乞交與高文顯閱之。高居士前居承天寺,未知今在何處?

乞轉詢。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一日,廈門,致夏丐尊、丐因居士丐尊、丐因居士同鑒:廈門近日情況,仁等當已知之。他方有勸余遷居避難者,皆已辭謝,決定居住廈門,為諸寺院護法,共其存亡。必俟廈門平靜,乃能往他處也。知勞遠念,謹以奉聞。不宣。

前到廈門時,即寄明信,想已收到。

演音啟十一月一日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廈門,致性常法師

性常法師:

前復明信,想已收到。茲承會老法師諄諄挽留,令久居萬石巖。故朽人一時尚不能到泉州。知勞遠念,謹以奉聞。并乞代告高文顯居士。

演音啟十一月十七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晉江草庵,致性公老人

性公老人慈鑒:惠書敬悉。末學已于前夕致草庵。傳貫師前往廈門時,途中逢盜,放槍彈傷貫手腕。今仍居廈療治。傳貫師經此番災難,深自慶幸。謂可以成就代眾生受苦之夙愿,大菩提心,益復增長。彼近數月來,常誦《華嚴經》,甚為精進。謹復,順頌法安!

末學演音稽首十二月二十日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廿二日,廈門,致性公老人

性公老人慈座:前奉惠書,敬悉。迄今已近一月,永春未有消息,想是因緣尚未成熟。故不能往。茲因草庵廣空、廣謙二老人,諄勸后學到彼過年,明春再移居彼等所兼管之某寺。想慈座當贊許也。永春之行,恐須延緩,諸乞慈亮為禱。謹達,順頌法安!

以后惠函,乞寄廣空師轉致后學。

后學演音稽首十一月廿二日

寫此信后,僅十五分鐘,即有永春所托之善興師到萬石巖,接洽往永之事,可謂奇巧。但往草庵之事,先已決定,未可變動,且俟將來有便,再來永春可耳。附白。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晉江草庵,致芳遠童子

芳遠童子智鑒:

前復書及附寄佛典,想已收到。朽人于前夕到草庵,暫不他往。以后惠書,乞寄泉州南門外石獅下檀林街靈鷲寺轉交草庵。傳貫師仍居廈療病,約于年底返草庵。彼經此意外之災難,為盜放槍彈,貫穿手腕,十分歡喜,深自慶幸,謂可以成就代眾生受苦之夙愿也。將來仁者返廈門時,乞便中到草庵(在余店站,近青陽站,下車,行二里,即致草庵。在車站,即可望見草庵之石樓也。此站舊名福浦,今改稱余店站也。)小住數日。致佇,不宣。

演音疏舊十二月二十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廈門,致李芳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璧山县| 平原县| 扶沟县| 康保县| 兖州市| 海兴县| 德庆县| 囊谦县| 建瓯市| 阳朔县| 洛隆县| 九龙城区| 余江县| 田林县| 浦县| 郴州市| 龙海市| 金乡县| 江山市| 会昌县| 丹江口市| 石柱| 郧西县| 宿迁市| 齐齐哈尔市| 巩义市| 建宁县| 泽州县| 湟中县| 茂名市| 克什克腾旗| 南投市| 苍溪县| 桃园市| 宁津县| 永吉县| 化州市| 项城市| 拜泉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