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書信卷】(3)
- 弘一法師全集之書信(03)
- 李叔同
- 5735字
- 2015-04-08 08:53:02
丐尊居士道席:前復明信,想已收到。宿疾約再遲一月,可以全愈。此次請黃博士治療,彼本不欲收費。惟電火藥物等實費,統計約近百金。若不稍為補助,似有未可。擬贈以廈門日本藥房禮券五十元一紙及拙書等。此款乞便中于護法會資支寄惠施,致用感謝。此次大病(內外癥并發),為生平所未經過,歷時近半載,九死一生。雖肉體頗受痛苦,但于佛法頗能實地經驗,受大利益,亦昔所未有者也。謹陳,不宣。
演音疏三月廿八日以后通訊,乞寫“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轉交”。后天起,在此講律。約一月余講畢,移居鼓浪嶼。通信處仍舊由養正院轉。
一九三六年閏三月二十八日,廈門,致廣義法師
廣義法師道席:關房一切設備,俟稍遲,或音自往,或請友人代檢閱。掩關日期未能預定,不須集送。掩關前于日光巖講說(約在念佛會日)一次。謹復,不宣。
演音啟閏月廿八日附:贈廣義法師“曇昕”別號說明曇昕,梵漢臺立。晉魏六朝時高僧,頗有此類之名。閱《高僧傳》可知。曇者梵語,具云“曇無”,亦云“達摩”,法也。昕者漢語,朝也,日將出也。清初史學大家錢大昕,亦用此昕字為名,號曰曉征。曇昕者,示法曰將升,普照眾生之義也。
沙門一音識戊寅二月初一日
一九三六年,廈門,致性常法師
性常法師:惠書誦悉。勝林居士前交來四金,擬改作經箱用(樟木制,箱面上刻施者姓名),不再印經矣。此意乞于便中代達。不宣。
演音啟近由性愿老法師轉交來五元,為泉州戒凈老和尚所惠施者。亦擬以此資作經箱,而廣施福。如有人往海印寺者,乞托代致謝忱,并告此意。附白。
一九三六年四月三日,廈門
董事會諸居士同鑒:惠書,敬悉一一。本擬于舊二月中來泉,隨喜盛會。因宿疾纏綿未愈,迄今不果,致用歉然。俟他日痊愈后,再為酌定;或性愿老法師來廈時,晤談一切何如。謹復,順頌檀德!
弘一敬啟四月三日
一九三六年四月廿三日,廈門,致丐因居士
丐因居士遭席:惠書誦悉。《佛學叢刊》將來共出幾輯?似未可預定。若無有銷路,主事者厭倦,即出二輯為止。否則可以續出。每輯之形式不同,未可分類標寫部名。(如經論等。此事前曾再四躊躇,以不標為妥,恐以后發生困難。)如第一輯所選者,以短,易解,切要,有興味,有銷路為標準,但如此類之佛書實不可多得。故第二輯以下須另編輯。且擬每輯變換面目,以引起讀者之興味也。第二輯擬專收音所輯編者三十種。(或舊編者如《寒笳集》等,此外新編,由一人負責。)第三輯擬專收佛教藝術。(舊輯《華嚴集聯》可編人。余可以編輯數種,此外由同人分任。共三十種。)所預定者大致如是。第一輯所收者經論雜集之部類略備。第二輯多為警策身心克除夕氣之作。第三輯為佛教藝術。以后若續出者,每次變換面目。每兩年出一輯。或全輯總售,或又零冊分售。前定名曰《佛學叢書》,似范圍太廣大。今擬酌定曰《佛籍(典)小叢刊(刻)》,未知可否?乞裁酌之。定名之后,乞以示知,再書寫簽條及序言奉上也。近自扶桑國請到佛像書數十冊。(及古版佛書近千冊,多為希有之珍本。)略為研求,乃知是為專門之學,未可率爾選擇評論。第一輯、第二輯擬不用佛像,將來倘第三輯《佛教藝術》出版,可以多列諸像,附以說明也。裴相《發菩提心文序》第十五行非“速行”也,應作“迷行”也。末頁第七行普愿大眾以下應提行另起。又第十三行啟發以下之文宜與上行連續,不可提行。年譜在世之時不可發表。幼年諸事,擬與高文顯君言之。(廈門大學心理系學生,與廣洽師致契。)去歲仲冬大病,內外癥并發,為生平所未經歷。(臥床近兩月,俗謂九死一生。)內癥致季冬已愈,外癥延致本月乃痊。此次大病,自己甚得利益。稍暇擬記寫之。以后惠書,乞寫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弘一。不久擬移居古浪嶼,但信件仍由廣洽法師轉送來。其尋常信件,由彼代復,或退還也。謹復,不宣。法華卷已收到,感謝!
演音疏四月廿三日
一九三六年,廈門
前日復片,及寫件一包,想已收到。昨日乃獲披誦《辭匯》,悉功德人名。前寄寫件不足,數日后再補寫郵奉。先此預陳,不宣。
演音啟
一九三六年,廈門
前復明信,想已收到。近獲扶桑古書多冊,致用歡忭。彼書中常云:鐮倉、南北朝、藤原,乃致德川等時代(此外甚多),于每時代中,又分為初期、末期等。閱之,不解其所指何時。日本書中,如有說明種種時代年限之表,乞代購一冊,惠施。又日本古書屢云泉州,是否即在大阪附近,今為何地。便中乞詢內山居士,為感。
演音上
一九三六年,鼓浪嶼
前質平來函,謂《歌集》不久即可出版,致用感慰。承寄五十冊,乞分寄下記之二處:十冊寄廈門轉泉州大開元寺內慈兒院葉宗澤二居士收。四十冊寄廈門鼓浪嶼日光巖弘一收。以后通訊處,即改為鼓浪嶼日光巖,勿再寄致南普陀也。
音啟
一九三六年,鼓浪嶼
勝進居士慧鑒:
《大藏經》第四十卷,奉還。倘可續借者,擬再借第四十五卷一冊。否則俟下半年開學時再借可也。乞酌之,不宣。
演音啟
一九三六年六月廿三日,鼓浪嶼,致勝進居士
勝進居士慧覽:惠書誦悉,致用欣慰。余近來康泰殊勝,每日學業繁忙,未嘗以為勞耳。前奉上《曾文正公嘉言鈔》,乞先閱梁序及后附傳文。然后研味一一嘉言,當獲無窮利益。王維詩,于暇時偶讀一二首,可見隱逸之樂趣。二書皆余手裝,足可以為紀念也。謹復,不具。
演音疏舊六月廿三日
一九三六年,廈門,致勝進居士
勝進居士:
“一斗夜來陪漢史,千春朝起展萊衣。”此廈門某氏宅門聯也。未知是古詩句,或其自撰。幽秀沉著,洵為佳句。書法亦神似東坡(應是高士手筆)。其地址如下記。(略)仁者暇時,可往一閱。能詢其撰書者為何人,則致善矣。門內下首邊房亦有聯,余未見,仁者能入門一閱否?
音啟
一九三六年,鼓浪嶼,致勝進居士
勝進居士慧覽:惠書俱悉。仁者入心理系甚善。余遲月余,當返廈門也。謹復。
弘一啟重陽后二日
一九三六年,廈門,致夏丐尊
丐尊居士道席:
近因友人之約,已移居南普陀寺暫住。附寄《韓僵》草稿一包,為余請高君編者。其原委,乞閱此稿《后記》中,即可知之。是事甚有趣味。想仁者必甚歡贊,樂為出版流布也。(此書乍觀之,似為文學書。但其提倡氣節,屏斥淫靡,亦且倡導佛法,實為益世之佳作。)其原稿,曾由余刪改。今所寄奉者,為第二次抄寫之本,多由幼童書寫,頗有訛字。又高君于著作罕有經驗,雖引證繁博,但恐有訛舛處,其標點記號誤脫處尤多。乞仁者先托人為譯校二次(第一次校正其文字,第二次校正標點記號)。致用感謝!以后惠書,乞寄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弘一收。
開明版《護生生畫集》,因印刷太多,拙書之字已肥粗不清楚。又杜甫詩脫落一個字。擬再書寫瘦休之字,重制鋅版印行。倘承贊喜,即書寫奉上也。又及。
演音啟立春前一日
一九三六年,廈門,致夏丐尊
丐尊居士道席:惠書,誦悉。拙書附郵奉。又《塞笳集》四冊,以供法喜。惠施諸書,悉收到。《其中堂書目》已寄來。擬以前款大多數,請購戒律,余者請他種佛書,并購俗典近千元。謹以附聞。不宣。
演音疏舊重陽前
一九三六年,鼓浪嶼,致劉質平
質平居士道席:前后明信,想已收到。歌集出版,乞惠施十冊(寄南普陀廣洽法師轉)。余近居鼓浪嶼閉關,其地為外國租界,致為安穩。但通信仍寄前寫之處轉交也。囑寫小聯紙,尚未收到。俟秋涼時,用心書寫,并擬寫多葉結緣物也。以后與仁者通信,寄致寧波四中妥否?乞示知。附奉上拙書一葉,為今年舊元旦晨,朝起床坐床邊所寫。其時大病稍有起色,正九死一生之時。其時共寫四葉,今以一葉贈與仁者,可為紀念也。
此次大病,為生平所未經歷,亦所罕聞。自去年舊十一月底,發大熱兼外癥,一時并作。十二月中旬,熱漸止,外癥不愈。廷致正月初十,乃扶杖勉強下床步行(以前不能下床)。中旬到廈門就醫,醫者為留日醫學博士黃丙丁君(泉州人)。彼久聞余名(人甚誠實),頗思晤談。今請彼醫,致為歡悅,十分盡心。致舊四月底(舊歷有閏三月)共百余日,外癥乃漸痊愈。據通例須醫藥電療注射(每日往電療一次)等費約五六百金,彼分文不收,深可感也。謹陳,不宣。
演音疏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日,鼓浪嶼,致性公老人
性公老人慈鑒:前承惠談,致用感慰。傳貫師現已移致周子秀居士房暫住。將來或清智和尚仍令傳貫師回致原住之小房。但此小房,僅有一木窗,風時雨時關閉,則室中黑暗不能看經。擬請(倘清智和尚另準備他處適宜之寮房與傳貫師住者,則此窗可以無須改變。)慈座致函清智和尚,預早將小房窗子改為玻璃窗。俾子秀居士返廈時,傳貫師即可回致此小房也。順頌法安!
后學演音稽首
六月十日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九日,廈門,致夏丐尊
丐因居士道席:惠書誦悉。前函未收到,以后若有要事以掛號為妥。簽題及序文奉上。前月所擬第二三輯編訂法,乃一時之理想。近為詳思,殊難實行(且將來有種種困難)。將來編第二輯時,仍擬與第一次大致相似,先列短篇之經律論(律論或缺)譯本,后列此士撰述,凡拙作及藝術等文酌選數種附于其后。第三輯以后,亦爾。如此變通辦法,未知可否?乞與書局主事商之。便中示復為禱。所寄日本書三部,已收到。謹復,不備。
演音疏六月十九日
一九三六年,鼓浪嶼,致廣洽法師
廣洽法師道鑒:曩承枉談,諸荷慈念,感謝無盡。近詳細思維,擬先偕仁者同往泉州一次,到彼觀察情形,現在且勿決定也。倘仁者病愈,乞于下午到日光巖一宿,次晨即可偕往也。不宣。
音啟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八日,鼓浪嶼,致普潤法師
普潤法師:前函想已收到。茲寄上致李圓凈居士一紙,致李鴻梁居士二紙(彼寓紹興省立第五中學),致鼓山一片,乞仁者閱畢,代為寄出。鼓山所托抄寫《梵網賢首疏》圈點及封面后之題字,又《盜戒科表》等。乞仁者費神代為設法,由仁者及諸友人任之。他日抄畢,并乞寄去為感。(不久彼處將《賢首疏》二冊寄致尊處。)謹懇,不宣。
演音啟七月十八日
一九三六年九月一日,鼓浪嶼,致廣治法師
廣治法師道鑒:尊恙想已痊愈,甚念。高文顯居士現在編輯書籍,宜居幽靜之處。鄙意擬請彼移住功德樓上(韋馱殿旁),既可用功,亦可為余守護書物。乞仁者向南普陀執事者言之,以為余守護存彼書物之名義,請文顯移居功德樓上,當可獲允許也。乞酌之。謹陳,不宣。九月一日為靈芝律師涅槃日,演音啟附一紙,乞交高居士。又郁居士托代訂《佛教公論》一份,乞仁者代付大洋一元交訂,住址附呈。訂單乞直接寄與郁居士。此費,俟他日晤時奉還也。
一九三六年九月望日,鼓浪嶼,致廣洽法師、勝進居士廣洽法師,勝進居士同覽:
《清涼歌集》已寄到。茲奉上二十冊,乞收入。此書內容甚好。芝峰法師《達旨》,契理契機,可稱杰作。曲調亦甚適于當代青年之嗜好,當可風行一時也。此三十冊中,乞分十五冊,交與忠儒居士,轉贈閩南諸中學音樂教師,雖不解文學者亦可贈之。彼唯見此曲譜,則如飲甘露矣。所余十五冊,乞分贈閩南諸青年學生。
(外江,可以不送,彼等可見故;出家人處,亦可不送。若不解音樂而甚喜此書者,亦可贈之。)葉慧觀處,乞贈二冊:一冊贈彼,一冊托彼轉送彼校之音樂教師也。中山公園內藝術學校,亦可由勝進居士便中送與一冊。《韓僵》稿已改就,俟洽師來時帶上。《總目錄》甚善。謹陳,不宣。
演音啟九月望日
一九三六年舊十月十一日,鼓浪嶼,致劉質平
質平居士文席:
前函及寫件,想已收到。余不久往山寺居住(山中四季有蚊),需精密之蚊帳一件,乞便中向上海三友實業社,購已制成之蚊帳(夏季用,宜甚透風,紗質宜堅固。又紗孔宜小,恐蚊入內),即托三友社代為交郵局(依包裹例,乞仁者付與寄費),寄致廈門鼓浪嶼日光巖弘一收,致要。因余尚須在日光巖居住月余,可以收到此物也。此陳,不宣。
演音啟舊十月十一晨燈下
一九三六年,鼓浪嶼
惠書誦悉。暫不往山中。不久移居南普陀。以后惠款,乞寄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弘一收。謹復。
演音啟
一九三六年,廈門寄慈,致劉質平
質平居士惠鑒:在甬諸承愛護,感謝無已。屬寫之件,俟稍暇為之,因不欲潦草塞責也。朽人近年以來,各地書札甚多,苦于無暇答復。今居鄉間,付郵尤為不便。故自今以后,擬減少通信之處。唯有仁等及其他數處,仍繼續通信。此外皆暫不通訊及晤面。印西師處亦不再通信及晤面。以后仁等如與印西師晤面時或通信時,談及朽人者,乞告彼云:“朽人決定遁世埋名。居住無定所,不愿告人,以后請彼勿再通信及晤面云云。”謹達,不具。
陶居士,乞為致候。
音上
一九三六年,廈門,致劉質平
遺囑劉質平居士披閱:
余命終后,凡追悼會、建塔及其他紀念之事,皆不可做。因此種事與余無益,反失福也。
倘欲做一事業與余為紀念者,乞將《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印二千冊。
以一千冊交佛學書局[閘北新民路國慶路口(即居士林旁)]流通,每冊經手流通費五分,此資即贈與書局。請書局于《半月刊》中登廣告。
以五百冊贈與上海北四川路底內山書店存貯,以后贈與日本諸居士。
以五百冊分贈同人。此書印資,請質平居士募集,并作跋語附印書后,仍由中華書局石印。(乞與印刷主任徐曜堃居士接洽,一切照前式,惟裝訂改良。)此書原稿,存在穆藕初居士處。乞托徐曜堃往借。此書系為余出家以后最大之著作,故宜流通以為紀念也。
弘一書
一九三六年,廈門,致詞源居士
詞源居士道席:惠書誦悉。書簽寫奉,乞收入。宿疾已愈十之八,再遲一月,或可痊愈,因系慢性癥,不可求速效也。仁者晤蔡吉堂居士,乞為詢病愈后如何酬謝黃博士,便中示知,不宣。
演音啟
一九三六年,泉州,致廣洽法師
廣洽法師;在草庵過年。近到泉州,緇素來晤談者甚多。已托善契法師將仁者所存彼寺之《金剛經》僅留兩包,其余皆帶致泉州,由朽人分贈諸善信。此事未能先與仁者商量,致用歉然。想仁者必甚歡喜贊成也。稍遲或往惠安講經。以后惠書,乞寄泉州承天寺覺圓法師轉,致妥。不宣。
音啟
《普賢行愿品梵文考》,久已印就(尚未裝訂,工事停頓),稍遲再裝訂寄下。其原本存上海蔡丐因居士處,乞勿念。
一九三六年,鼓浪嶼,致勝進居士
勝進居士轉念佛會:余近居日光巖方便掩關,諸緇素屬為演講。竊念余于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凈土法門;于當代善知識中最佩仰者,惟印光老法師。今舉《嘉言錄》中數則:如“愿離娑婆”云云(三九頁),“既有真信”云云(四二頁),“一切行門”云云(四九頁),略為講釋之。諸君暇時,乞常閱《嘉言錄》。每次僅閱一二段,不必多,宜反復研味其義,不可草草也。
演音
一九三六年,鼓浪嶼
初學篆字,宜先習《說文解字》建首。每日寫四字,每字寫數十次。寫時宜提筆懸肘。如是,積日漸進,萬不可以求急速。
音啟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四日,鼓浪嶼,致芳遠居士
芳遠居士文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