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求職心理誤區

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在目前社會的政治經濟環境發展的影響下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他們的就業心態準備中,不僅傳統的擇業意識的影響和新型的擇業觀念的沖擊復雜地碰撞交織在一起;而且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所導致的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也在激蕩著畢業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導致這一群體的就業心理越來越矛盾化。嚴峻的現實要求當前的就業指導工作要及時發現畢業生的就業心理誤區,并進行行之有效的指導及引導,這樣才能應對就業市場的挑戰,最終實現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一、心理誤區分析

1.畢業生在職業角色意識存在的心理誤區

所謂職業角色意識,就是個體把自己未來發展的具體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寄托在具體的職業角色上,并把職業的規范與要求作為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事實上,由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轉變成為社會大環境里的具有一定的職業角色的職業人,這種角色的轉換無疑是他們的人生經歷中最艱難的一次轉變。面臨這一挑戰,大多數的畢業生對自己將要進入的職業角色認知模糊。這主要表現在:

(一)他們的職業心理定位普遍比較模糊。所謂職業心理定位是自我角色定位和社會角色定位這兩者的統一。相對于大學生的自我角色定位的明晰,他們對于自己的社會角色的定位就比較模糊。而對于如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揚自己的優勢促進發展更是從未考慮。有的是從未規劃過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或是對于自己將要從事某種具體的職業沒有明晰的認識;有的是不清楚哪些是適合自己的職業或自己擅長做什么工作;更多的是不了解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的具體內容,當然就談不上社會角色的定位。職業心理定位的模糊或是缺失最終導致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或過分依賴家庭的安排或依靠運氣的成了他們求職中的通病。

(二)他們缺乏職業意識的獲得與整合。就業心理調查顯示畢業生對職業的認知主要來自社會的渠道,但是他們獲得的這些關于職業的相關信息是很不完整、很不系統的;同時他們在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的積累和鍛煉等方面所作的準備也是非常薄弱的,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畢業生對于職業角色的認知。對于未來的職業角色對自己的知識、技能、經驗和性格等的要求不明晰,更沒有系統地考慮自己將如何更快更融洽地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和勝任新的工作角色。畢業生存在的這一現實而明顯的缺陷也造成了他們求職的被動局面。而且他們求職中過分注重對自己的外部包裝,而對職業角色的內部深化和準備不夠。職業角色意識的不健全,使得他們求職的目的性、針對性都不充分,以條件是否優越作為準則,人為掩蓋了職業所體現的深層價值,于是無形中就忽視了一些適合自己,能夠幫助自身實現自我價值的有發展潛力的工作崗位,浪費了很多就業的機會。

2.畢業生在就業的基本心理素質準備方面存在的心理誤區

心理素質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結構中所具有的狀態、品質與能力的總和,具體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部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即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這里我們重點考察和分析了畢業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他們擇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的特點。

有研究顯示,畢業生們對他們自身所具有的競爭意識、成就動機、心理承受能力、就業信心等方面的評價較高,對自身具有的奉獻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創新意識的評價普遍偏低,而對當今的公司、企業這些用人單位特別看重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敬業精神、誠信意識、責任意識的自我認同則更低。與此相應的是,在訪談中很多畢業生也表現出了類似的傾向。他們很認同自己的成就意識、競爭意識、心理承受能力,但對于如果有更好的機會出現是否會選擇跳槽這一問題卻表現了很高的熱忱;他們對于簽約又毀約的嚴肅性不以為然,其敬業精神和信用水平確實令人堪憂。

高職院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心理素質,尤其是他們的非智力品質的現狀體現了這一類學生群體的自身的鮮明的特點。它們的形成既有來自家庭因素的影響,也有來自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但就是這種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的差距,與職業角色要求的差距,成了大學生求職過程中很難跨越的一道門檻。這也應該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迫切需要關注的重點和難點。

3.畢業生在求職的自我認知方面存在的心理誤區

自我認知是指個體對自身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全面認識和把握。由于各自不同的成長背景的制約造成這部分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有著不確定性。

一般來說,大部分畢業生的自我認知還是相對比較客觀的。之前由于在學校的就業指導課中教師曾經詳細指導他們做過相關的心理測驗并輔以訪談的交流,所以畢業生們對自己的氣質類型、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等情況都相對比較明晰。就業心理調查和訪談的結果也顯示他們愿意到和自己專業相對口的和自己比較擅長的設計、施工、機電維修的一線崗位去工作。在對自己將來工作的層次選擇上,三分之二的畢業生選擇的是做普通技術職員,只有小部分畢業生選擇做管理層,個別選擇自我創業。

但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驅動,很多畢業生對就業的自我認知不準確。他們不懂得如何將自身優勢條件與職業信息和市場環境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對自己的職業取向做出正確的自我判斷。

二、走出誤區的對策

1.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職業生涯的規劃

盡管學生的角色意識還在頑固地支配著畢業生的認知習慣和行為習慣,但為適應求職的現實需要,我們必須引導學生盡快進入職業角色,形成和強化自己的職業角色意識,以適應將要從事職業的要求。這是一個過程,這就要求學校的就業指導教師,既要對學生的職業意識養成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策劃,又要進行系統的且有針對性的引導。具體的步驟如下:

(一)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取向的心理測試,以對大學生的職業心理進行定位。在此基礎上結合職業意識的指導訓練,向學生詳細介紹相關職業的概念、職業的種類、職業道德、職業知識等,并結合專業課的教學和現場實習幫助學生進行技能的訓練和儲備。

(二)將二者整合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分析。認識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從而誘發學生的職業動機和職業興趣,學會把自身的優勢條件和職業信息結合起來,對自己的職業取向做出正確的判斷,完善自我的職業角色意識。職業角色意識的完善將會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求職的目的性,從而有的放矢,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能減少求職中的盲目性所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而一旦求職成功,也會結合自身的職業定位而努力奮斗。

(三)實施就業全程指導,即職業指導工作應從學生進校時就系統地進行開展。開設職業指導課程,進行職業指導講座,讓學生盡早地了解學業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如果學校能夠開辟更多的與企業間的聯合辦學的渠道,或者學校能夠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拓展合作教育的模式,就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崗位的實際鍛煉,這將有助于學生明晰和鞏固職業角色意識,這也是我們高職院校的優勢所在。

2.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行正確的培養和訓練

事實證明,在招聘中各公司和企業最重視的不僅是畢業生的智力因素,他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因為歷史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依賴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更多依靠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協作。在職業生活中,幾乎所有工作的核心都是協力配合,與別人合作共同處理工作中的問題。而在我們的傳統思維和傳統教育中一直強調學生的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和競爭的精神、競爭的意識。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非智力因素的缺失,不僅對這一部分的大學生來說是嚴峻的考驗,更是對這一代大學生的挑戰。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基本心理素質的培養與訓練,作為將來人生擇業與發展的有序的延伸。

3.要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道德建設,借助高職院校的優勢,將理論的學習、提升與豐富的實習、現場鍛煉相結合,通過循序漸進的教育和引導,將學生培養鍛煉成為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兼具堅定的事業心、社會責任感、有敬業精神和團結協作的精神的社會人。其次,我們在教育觀念上要改變重視學生的智力因素,而輕視其非智力因素的傳統,教育上逐步從知識技能領域延伸到學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健全學校的德育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形成立體式的教育格局,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就業指導工作的目的和重點與社會的發展要求同步,高職院校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社會競爭力,實現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人才的目的。

4.引導學生進行客觀的自我認知和評價

(一)就業指導老師應繼續在就業指導課上通過心理測試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己的興趣、愛好、意志品質、氣質類型、創造力水平、特長與缺陷等,還要注意輔之以談話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特性評價。

(二)在第一步的基礎之上引導畢業生將自身的特質與就業的現實和職業崗位的現實要求相結合做全面冷靜、客觀的自我分析,使之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從而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價,以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迎接挑戰。

(三)輔之以有針對性的就業心理輔導,及時糾正畢業生在就業中因受挫所引發的心理失衡現象,同時教授其一些減壓的有效方法。

由此,不僅能使畢業生避免因自負和好高騖遠而受挫,也能避免因心理沖突和心理矛盾的激化而造成的情緒困擾,還能進一步減輕焦慮、壓力、挫敗感等帶來的緊張情緒,并最大限度降低畢業生就業中因自我認知不充分而人為造成的求職的壓力,為他們最終實現充分的就業鋪平道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安市| 平邑县| 叙永县| 忻城县| 榆树市| 宜都市| 古浪县| 磐安县| 昌乐县| 夏河县| 金塔县| 宽甸| 泾阳县| 措美县| 教育| 兴安县| 玉环县| 孟村| 长寿区| 长丰县| 阿拉善盟| 苏尼特左旗| 鄂尔多斯市| 深泽县| 丹棱县| 乐清市| 视频| 九江县| 丹棱县| 南陵县| 自治县| 科技| 宣城市| 唐河县| 兴隆县| 上高县| 临沧市| 颍上县| 穆棱市| 桐庐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