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解
別是區別、分別的意思。由于本篇的主要內容主要講述的是經脈在精氣輸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診斷經脈變化可以決死生等,與一般論述經脈的篇章有所不同,故篇名叫做經脈別論。
原文304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1.食氣2入胃,濁氣3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4,肺朝百脈5,輸精于毛皮6.毛脈合精7,行氣于府8,府精神明,留于四藏9,氣歸于權衡10.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于胃,溢精氣11,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12,通調水道,下輸膀胱13.水精四布,五經并行14.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15.
注釋
1.淫氣于筋:淫,浸淫滿溢,此處為滋養濡潤之意。肝主筋,谷食之氣散于肝而濡養于筋。
2.食氣:指飲食。
3.濁氣:指谷食之氣中濃稠部分。歸心,布散流注于心。
4.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經氣”和“脈氣”是同義詞,指經脈之氣。“流經”指經脈之氣沿脈運行首先到肺。
5.肺朝百脈:朝,會合之意。百脈,指全身經脈皆會合于肺。肺調節全身氣機,全身經脈的氣血有賴于肺的調節。
6.輸精于皮毛:“輸精”指由肺布散精氣。肺主皮毛,肺的精氣充盈則輸送于皮毛以滋潤營養。
7.毛脈合精:毛脈,指氣血。因肺主氣,外合皮毛,心主血脈。毛脈合精,即氣血相和。
8.行氣于府:府,指經脈而言。指精氣行于血脈之中。
9.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指經脈中精氣的正常運行而不紊亂,流行輸布于心、肝、脾、腎四臟。
10.氣歸于權衡:權衡,即平衡。指精氣化為氣血入于脈,其輸布要保持平衡協調的生理狀態。
11.溢精氣:指精氣滿溢。游,浮游之意。游溢,浮游盈溢之意。
12.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指水飲入胃,腸胃吸收人體所需的部分化為精微,經脾的升清作用,上達于肺,由肺宣散至全身。
13.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肅降,既可將脾升清上輸的水液布散于全身,又可將濁液下輸通過三焦的通道下輸到膀胱排除體外。
14.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水精,指水所化生的精氣。五經,五臟的經脈。指水精之氣布散全身,上下內外,無處不到,通灌于五臟的經脈之中。
15.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揆度,測度。指診察脈象的變化,要以配合四時陰陽的變化和五臟陰陽的特性為法則。
釋義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于筋。另一部分精微之氣,注入于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于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于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后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于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變化,周流于四臟。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于氣血陰陽的平衡。這種氣血陰陽平衡,會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而通過氣口的脈搏還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先上行輸送到脾,經脾對精微的布散轉輸,上歸到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運行,通調水道,下輸布于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內而灌輸于五臟之經脈,并能合于四時寒暑的更替和五臟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按語
本段經文論述谷食和水飲入胃后其精氣輸布運行的過程:
谷食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的輸布過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散精于肝”,經肝氣的疏泄,滋養全身筋脈,這闡明了肝與筋的內在聯系,為“肝主筋”提供了理論依據;二是“濁氣歸心”,即另一部分濃厚的精微物質注之于經脈,再通過“肺朝百脈”“肺宣發與肅降”相互配合作用,把精氣輸送到全身,外達皮毛,經脈中氣血相合,交匯后再回還于經脈中流于四臟。這個輸布過程,不僅看出經脈在精氣輸布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看出肝、心、肺在輸布過程中的相互協調作用,起到營養周身的目的,從中也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質輸布中的重要作用,是對“肺主治節”理論的進一步補充。
水液代謝的過程,成為后世論述有關津液代謝理論的依據。水飲入于胃,將其營養物質上輸于脾,再由脾的運化,把精氣輸布到肺,經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為通道,布達全身,其中精微部分輸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糟粕部分作為代謝產物下達膀胱,如此把水精之氣布散全身,流注于五臟六腑。
文中還闡述了“四時五臟陰陽”的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應的整體觀念。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息息相應。本節原文從飲食物的消化吸收,精氣的輸布、津液的代謝以及氣口決死生的診病方法等方面反映了這一特征,提示了四時、五臟、陰陽之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不可分割的。
現今意義
此段經文對谷食和水飲入胃后其精氣輸布運行的論述對后世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及水液代謝系統疾病的研究都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論,有很強的臨床指導意義。
如通過說明營養物質通過心注之于經脈,再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把精氣輸送到全身,外達皮毛,經氣血相合,交匯后再回還于經脈中流于四臟的論述,可以得出輸布營養物質時心和肺是起重要作用的兩臟。所以營養輸布障礙所引起的疾病,應該考慮到是心、肺的功能出現了障礙,治療上應注意對心肺兩臟的調節。水液代謝方面,文中說明脾、胃、肺、膀胱都參與了水液代謝,而其中肺的“宣發、通調水道”的作用又顯得尤為重要。文中敘述到“肺在水液代謝中‘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后世醫家由此總結了“肺為水之上源”的理論。如臨床由于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導致的水液停留的水腫病證,在治療時應注意通過調理肺的功能來以宣肺發越水氣。又因為肺居于諸臟之上,中醫稱為“華蓋”,所以這種以宣肺為主治療水液代謝失調的方法又稱為“提壺揭蓋法”,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用越婢加術湯治療風水,即是對這一理論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