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上古天真論

寶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體。寶命全形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即養生,也叫攝生。《內經》認為,世間萬物,人是最寶貴的,本單元主要討論的就是養生的思想與方法。

篇解

上古天真論,上古:指遙遠的古代,《素問》第一篇篇名,其中主要講述了“天真”即腎精對人生命、身體之盛衰的重要作用,養生的總則大法等問題,而這些又是遠古懂得養生之人的健康長壽之道。

原文101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1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2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3,和于術數4,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5,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6,務快其心,逆于生樂7,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注釋

1.春秋:指年齡。

2.人將失之:人的過失。將:或是;失:過失,《千金》改為將人失亡。

3.法于陰陽: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陰陽變化規律。

4.和于術數:恰當地運用各種養生的方法。術數:這里指養生方法。

5.不妄作勞:不要違背常規的勞作,妄:違背。作勞:包括勞作和房事。

6.不時御神:不善于駕馭控制自己的精神情志。時:善于;御:用。

7.逆于生樂:違背生命的愿望。樂:愿望。

釋義

(黃帝問道)我聽說遠古時候的人,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而他們的動作并不顯得衰老;而現在的人,只活過五十,動作就有衰老的表現。這是由于時代的不同還是現在的人不善于養生呢?岐伯回答說:遠古時候的人,他們大都懂得養生的道理,適應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通曉養生的方法,飲食有節制,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規律,不過度的勞累,所以能夠形體健康,精力充沛,活到他們生命應該達到的年齡,一百多歲才死去。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嗜酒無度,經常違背正常的生活規律,酒醉后還任意行房,以至精氣欲竭,真元耗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充沛,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動,只貪圖一時的痛快,生活作息沒有規律,所以到五十多歲就衰老了。

按語

本段主要討論古人養生的基本方法。按原文可以概括成以下五方面:

1.法于陰陽,即以陰陽之道為準則指導養生活動,其范圍甚廣,如適應四時(春夏屬陽而秋冬屬陰)與晝夜陰陽規律和特點而進行起居、飲食、精神等活動的調節。

2.和于術數,就是恰當地運用各種養生術來保養身體,如氣功、導引、自我按摩、保健針灸等。

3.食飲有節,飲食調養要適度。許多人不懂得養生之道,飲食不加以節制,往往影響到“后天之本”——脾胃的正常功能,造成多種疾病。

4.起居有常,起居作息應有規律,否則會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亂,抗病能力的下降,發生疾病。

5.不妄作勞,指勞作和房事不要過度。《內經》認為“精者,神之本也”,不論形體勞動,還是房事過度,都會耗傷精氣導致疾病的發生。

《內經》中提到的這些養生方法對今天的養生保健有很大實踐意義。

現今意義

本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說想要減慢衰老的速度就要進行必要的養生。古人認為最有效、合理的養生方式就是遵循自然的陰陽變化規律,采用一些正確的養生方法。飲食要有節制,遵循正確的作息時間來工作和休息,適量飲酒及保證正常的性生活。如此才能達到形體與神、氣和諧統一的理想養生境界。

四時變化順序永遠是從春到夏,從夏到秋,從秋到冬,從冬再到春。人體也要順應這個次序,應時而動;隨著晝夜的陰陽更替有規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喝都要有節制,五味源于地氣,什么時間吃什么東西,得什么氣;進行適當的鍛煉保持旺盛的精力。處于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的人不僅作息沒有規律,而且也不注意飲食節律和節制,想到什么吃什么,飲酒無度,酒后行房。此外,人還有一個妄,就是關于名利的欲望。如此的生活狀態、生活習慣、情緒等諸多方面都促成了現代人的未老先衰,亞健康狀態已成普遍現象。所以,古人是舉反面的例子給我們警示,世間萬物,人是最寶貴的,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避免習性造病,一定要有理性、順應自然控制自己的身體、情緒,包括情欲等,才能保證生活質量,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原文102

夫上古圣人1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2,避之有時3,恬虛無4,真氣從之5,精神內守6,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7,心安而不懼8,形勞而不倦9,氣從以順10,各從其欲,皆得所愿11.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12,高下不相慕13,其民故曰樸14.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15,淫邪不能惑其心16,愚智賢不肖17,不懼于物18,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19也。

注釋

1.圣人:對精通世事、智慧超常者的敬稱。此處指道德修養、養生水平與智慧才能都達到了一定境界的人。

2.虛邪賊風:即四時不正之氣。泛指異常氣候和外來致病因素。(虛邪:一指外邪,外界致病因素的泛稱。因邪乘虛侵犯人體,故名。二指反當令之風向而導致疾病的邪氣,即虛風。)

3.避之有時:即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可以及時預防虛邪賊風對人體的侵襲。

4.恬虛無:即思想安閑清靜,沒有雜念。恬,安靜之意。虛無,心無雜念。

5.真氣從之:即正氣調和之意。從之,順從、調和。

6.精神內守:即精氣和神氣能夠安守于體內而不向外泄越散失。精神,精氣和神氣。

7.志閑而少欲:即思想安閑清靜而私心雜念較少。

8.心安而不懼:指心中安定而沒有恐懼之感。

9.形勞而不倦:即形體雖勞,但不過分疲倦。

10.氣從以順:即真氣調達而和順。氣,即真氣。以,而之意。

11.各從其欲,皆得所愿:即各自欲望都能夠滿足,愿望都能夠達到。

12.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即無論吃什么食物,都覺得味道甘美;隨便穿著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適;在任何風俗環境下生活,都感到快樂。任,任意、隨意。

13.高下不相慕:即無論社會地位尊貴或卑賤,都能安于本分,不互相傾慕。高下,指社會地位而言。慕,傾慕、羨慕。張介賓注:“高忘其貴,下安其分,兩無相慕。”

14.樸:質樸、淳樸之意。即淳樸敦厚的性格特點。

15.嗜欲不能勞其目:即各種嗜好、欲望都不能引起他注目(煩勞他的耳目)。目,泛指感官知覺。

16.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淫亂邪說不能蠱惑他的思想。

17.愚智賢不肖:即指愚者、智者、賢者、不成才者。不肖,不成才的人。

18.不懼于物:指不為外界物欲所驚擾。

19.德全不危:即全面符合養生之道,而不受早衰的危害。德全,指修養而有德于心。

釋義

那些深懂養生之道的圣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反復談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境要清凈安閑,排除雜念妄想,才能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與內。這樣,他們就精神安祥,欲望很少,心底光明磊落,沒有焦慮,勞作而不過分疲勞,身體真氣平和而調順,人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愿望。這樣人們無論吃什么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嫉妒,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任何淫亂邪說都不能蠱亂他們的精神信仰。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觸心竭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活到過百而動作不顯衰老。所以,養生的要點既要領會和掌握修身養性的方法還要避免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

按語

本段經文提出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虛無,精神內守”旨在保全人體的精、氣、神,揭示了中醫養生學的奧秘。文中還提出養生的具體要求:“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

因此,隨時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襲,又注意調攝精神情志過激和精氣妄耗,才能保持正氣充盛,使疾病無從發生。這種“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也是中醫養生學的一貫準則。

現今意義

自然界四季以及諸多氣候的變化并不是非常有規律的,常常會出現反常現象。現在經常見到的厄爾尼諾等各種自然現象的更是這種反常氣候的體現,正像有人所比喻的,此時的地球母親就像經歷著更年期,她多變的脾氣常常令我們感到無所適從,面對突如其來的反常氣候,人們來不及調節機體的適應力便會引發疾病。

所論養生方法除避“虛邪”外,還十分注重對體內正氣的調養。其中,對精神的調養又顯得尤為重要。經典理論認為人情緒穩定,心態平和,就可使神氣內守,精氣充足,氣血旺盛,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境界,這也是預防疾病的最大法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面對諸多的誘惑,現代人的欲望的不斷膨脹,大多數人都感到壓力逐步增大,心力日益憔悴,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神氣不內守”。精神的緊張往往會導致一系列心理疾病的發生,抑郁癥,失眠等疾病產生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心理壓力所造成的,從側面給出我們警示:內在的心理因素對發病有著重要影響。

經文反復強調“恬虛無,真氣從之,就是在告誡我們,要時刻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沒有私心雜念,沒有非分之想,不貪圖什么東西,這個人的正氣就能夠很好地得以保存。他的免疫能力,抵抗疾病的水平,就能夠提高,健康常在,也就能益壽延年了。

原文103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1盡邪?將天數2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3,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4;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5,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6,故形壞而無子7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8,陰陽和9,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10;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11;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12;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13,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14,而無子耳。

注釋

1.材力:即精力,指生殖機能而言。

2.天數:即自然賦予人類的壽數。

3.天癸至:指腎氣充盛而產生的促進生殖機能發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質達到成熟。至,此處有成熟的意思。

4.真牙生而長極:指智齒生出,發育健全。真牙,即智齒。長極,指身體發育完全、成熟。

5.焦:通“憔”,憔悴、干枯之意。

6.地道不通:指月經停止來潮。即絕經。

7.形壞而無子:指形體衰弱,并且喪失了生殖能力。

8.精氣溢寫:寫,通“瀉”。精氣盈滿而能外瀉。

9.陰陽和:指男女交合。

10.肌肉滿壯:肌肉發達健壯。

11.頒白:即斑白,指頭發黑白相雜。

12.形體皆極:指身體各部分全都衰弱了。

13.筋骨解墮:解,通懈。指筋骨松懈無力。

14.行步不正:走路步履蹣跚。

釋義

黃帝說:人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不夠了呢,還是由于生理的自然規律的使然呢?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開始充盛,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旺盛,智齒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是身體最強壯的時候。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枯焦,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虧虛,太沖脈的氣血也減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盛,筋骨強健有力,智齒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活動不能自如。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才能貯藏,所以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就枯竭了。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笨拙,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黃帝說:有的人年歲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說:這是他先天稟賦的精力超過一般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余的緣故。這種人雖然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就枯竭了。黃帝說: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可以活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岐伯說: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延緩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按語

本段經文通過對人體生、長、壯、老等生命過程的論述,突出了腎氣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類生、長、衰、老、壽及生育能力均取決于腎氣的盛衰,保持腎氣的充足也是養生的根本,也給我們指出了保養腎中精氣對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重要意義。文中還闡述了“腎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這句的意思是腎主藏精,貯藏來自五臟六腑的精氣,所以五臟精氣充盛,才能使腎更好地發揮泄精的功能。這說明腎具有藏精的功能,也能夠泄精。這種腎精與五臟六腑之精相互為用的關系,證明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臨床上常用到的“補先天以促后天“的治療法則就是以這段經文為理論根據的。

現今意義

經文根據人的生理周期,將人的生命階段按照腎中精氣的漸衰來劃分,而不是從具體的年齡來劃分人體是否衰老,強調了腎中精氣對人體衰老的重要意義。這在古老的黃帝時期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此外,透過文中對衰老過程中各階段癥狀極其機理的描述,我們可以借鑒出很多對“抗勞防衰”這一熱點話題的探討研究。如文中談到“女子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枯焦”的闡述,就是在暗示我們,女性朋友的衰老是從足陽明胃經開始的。經文告訴我們,女子過了三十五歲以后,身體機能下降,最先表現為面部膚色的萎黃,皺紋增多,這就是胃經氣血衰弱的表現。因為胃經是循行于面部的,而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顏面又恰恰容易體現全身氣血分布的部位。所以,《內經》典藉告訴我們這就是女性朋友衰老最先表現,為胃經的經脈氣血失調。所以根據“未病先防”的理論,女性朋友如果想保持容顏不老,猶為重要的是注重對胃氣的護養,比如平時不暴飲暴食,夏季不貪飲寒涼等等來保護胃氣,自然容顏不老,氣色有加。此外,針對男性朋友而言,經文強調“四十歲時,腎氣衰竭”,旨在提示男性衰老是從足少陰腎經開始的,所以,四十歲左右的男性朋友會明顯感到衰老的跡象,比如開始出現白發,發際后延即“拔頭頂”等,因為腎其華在發。所以男性朋友預防衰老應該注重對腎氣的保養,如節制房事,避免房勞傷精;適當鍛煉以強壯筋骨,因為腎主骨。如此才能做到青春永駐,避免衰老。

原文104

春三月1,此為發陳2.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3,以使志生,生而勿殺4,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5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6,奉長者少。

夏三月7,此為蕃秀8.天地氣交,萬物華實9,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10,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11,奉收者少,冬至重病12.

秋三月13,此為容平14.天氣以急,地氣以明15,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16,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17,奉藏者少。

冬三月18,此為閉藏19.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20,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21.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22,奉生者少。

注釋

1.春三月:按節氣指自立春日起至立夏前一日期間。王冰注:“所謂春三月者,皆因節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2.發陳:春季陽氣生發,萬物復蘇,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發,生發,發散。陳,敷布、布陳。王冰注:“春陽上升,氣潛發散,生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曰發陳也。”

3.被發緩形:披散開頭發,解開衣帶,舒緩形體。被,同披。

4.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調攝人的精神情志,猶如保護萬物的生機,不可濫行殺伐,要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向大自然施以愛心。

5.養生之道:保養春生之氣的規律。下文“養生之道”“養收之道”“養藏之道”皆仿此。

6.寒變:由于春季失于調攝,生長之氣不足所致的寒性病變。吳注:“肝象木,旺于春,肝氣既傷,則夏火為木之子,無以受氣,故病生于夏而為寒變。”

7.夏三月:指自立夏日起至立秋前一日。

8.蕃秀:繁茂秀美。馬蒔注:“陽氣已盛,物蕃且秀,故氣象謂之蕃秀也。”

9.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繁茂充實。華,開花。實,果實。

10.使華英成秀:使人的精神飽滿,以適應夏氣成其秀美。

11.瘧:泛指瘧疾。

12.冬至重病:日丹波元簡去:“據前文例,四字恐剩文。”當刪之。

13.秋三月:按節氣指自立秋日起至立冬前一日。

14.容平:秋季萬物成熟,不再生長的自然景象。容,生態、相貌。

15.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季風清勁急,萬物蕭條,山川清肅寧靜。楊上善注:“天氣急者,風清氣涼也;地氣明者,山川景凈也。”

16.使志安寧,以緩秋刑:神志安寧平靜。以避秋季肅殺之氣。秋氣肅殺,萬物斂,降故稱“秋刑”。

17.飧泄:瀉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稱完谷不化的泄瀉。

18.冬三月:自立冬日起至立春前一日。

19.閉藏:冬季陽氣內伏,萬物潛藏的自然景象。

20.使志若伏若匿,若隱私意,若已有得:神志內藏,安靜自若,如有隱私不能外泄,如獲心愛之物而竊喜。

21.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冬季不要使皮膚過多出汗,導致陽氣頻繁耗傷。亟,頻數,屢次。

22.痿厥:四肢軟弱無力而逆冷的病證。包括痿證和厥證。

釋義

春季的三個月是發陳推新,生命萌發的季節。天地之間自然界萬物,都富有生氣,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起床后,披散開頭發,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這期間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自然界春季的時令,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春生之氣,就會損傷肝臟,從而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的三個月,稱為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入夜即睡,早早起身,不要抱怨白天過長,精神應保持愉快,切勿發怒,以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時候如果損傷心臟,就會導致提供給秋收之氣的條件不足,到秋天容易發生瘧疾,冬天再次發生疾病。

秋季的三個月,稱為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穩、安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應早睡早起,類似于雞的活動時間,以保持神志的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不胡思亂想心猿意馬,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秋收之氣,就會傷及肺臟,造成提供給冬季藏之氣的條件不足,冬天就要發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個月,稱為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伏的時令。這個季節滴水成冰,大地龜裂,人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不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安靜自若,好象有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東西,把他秘藏起來一樣;隨時注意保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使陽氣不斷地損失,這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人體閉藏機能的方法。違背了冬令的閉藏之氣,就要損傷腎臟,至使提供給春生之氣的條件不足,春天就會發生痿厥這樣的疾病。

按語

本節論述自然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提示人類要順從四時陰陽調節形神養生。做到春季能夠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使志生;夏季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培養濃厚的興趣,使志無怒;秋季不使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使志安寧;冬季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妄事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安靜自若,使志藏。人類如果能夠順應四時陰陽變化來調養神志和飲食起居,就可以保持形體康健,精神旺盛,減少疾病發生。如果違背四時陰陽,就會內傷五臟,并可能在下一季節發生病變。這一認識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及預防醫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現今意義

根據《內經》提出的四時養生規律,給出我們這樣的啟示,針對自然界四時更替,人們的活動應當做出有相應的變化,方能達到強身健體,未病先防的目的。例如在春季,可以增加點戶外活動,“眺園林之風光,觀山河之奇秀,納六氣之甘清”,來修身養性。另外,春季是細菌、病毒滋生的旺季,肝臟承擔著解毒、排泄的重任,所以春季,肝臟負擔最重,易發侵害,而患肝病。此外,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容易使人精神疲倦,產生“春困”,因而久臥,易傷肝氣。所以春季養生的重點在保護肝臟,宜疏郁舒肝,制怒養肝,飲食宜清淡,多飲菊花茶等。夏季養生宜防暑降溫,避免貪飲寒涼之品,外出要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以免烈日暴曬中暑,對于居室中的空調、電風扇均不宜久開,適度而止;在飲食上,宜以清淡素食為主,這是由于天氣炎熱人體消化能力減弱,食欲下降,故清淡飲食容易消化,故宜多吃些綠豆粥、綠豆湯等來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可以吃些西瓜等瓜果以降溫解渴,少食肥厚之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如火鍋、燒烤等;秋季養生要注意養陰防燥。祖國醫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謂“燥盛則干”。這個時期,人體常會出現一系列“燥象”,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等,因此,除要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濕度外,最好多吃些雪梨、鴨梨等,生食能清火,蒸熟能滋陰,對于防燥護陰均有益處。冬季養生宜注意顧護陽氣,在飲食上,宜以進補熱食為主,早餐宜食粥類。民諺有“早晨喝粥一大碗,站在雪里身也暖”。午飯要吃好,飯菜熟后,適時趁熱進食,涼則寒,寒則食后傷胃生疾。晚飯避免吃太飽,宜吃少,如食小米粥等來滋養胃氣。在寒冬臘月寒氣偏盛時期,一般人可多吃些栗子、韭菜、羊肉、牛肉、狗肉、鰱魚等熱能多、御寒能力強的甘溫食物。

原文105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1.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2,以從其根3;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4.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5.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6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7.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8,不亦晚乎?

注釋

1.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四時陰陽盛衰的交替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季節保養陽氣是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是適應收藏的需要。

3.以從其根:順從萬物陰陽的消長的根本。

4.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人與萬物一樣在生長化收藏中運動不止。

5.得道:知道養生之道。

6.佩:違逆。

7.內格:人體內在的生理性能與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不相協調。

8.渴而穿井,斗而鑄錐:口渴了才想到挖井,戰亂發生了再去制造兵器,比喻事到臨頭,為時已晚。

釋義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所以圣人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是適應收藏的需要,只有順從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才能像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透支生命力,破壞真元之氣。因此,四時陰陽是萬物的終結,是盛衰存亡的根本所在,違背了它,就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它,就不會發生重病,這樣才稱得上懂得了養生之道。對于養生之道,圣人能夠很好地執行,愚人則時常背道而馳。順從陰陽的消長,就能生存,違背了就會加速死亡。順從了它,就會正常,違逆了它,就會乖亂。如背道而行,就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進行預防,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在它發生之前進行治理。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后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渴了才想到挖井,戰亂發生了再去制造兵器,為時已晚啊。

按語

本段經文主要論述了順應四時變化規律養生的重要性。如文中強調,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在。闡明了順從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破壞真元之氣。“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就道出了違反四時規律的危害。

文中最后還強調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養生思想,即不等病發生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預防。這反映出中醫養生重在未病先防的醫學思想。

現今意義

“治未病”的思想是醫學永恒的主題。而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是養生的核心內容,它是積極的。這種積極、主動的意識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內經》認為疾病是可以預防的,不要等到疾病已成了,才想到如果好好鍛煉,或者多加注意就不會有這樣那樣的病了,如同口渴了才想到去挖井,戰爭發生了才想到去鑿兵器,這都是不可取的,而應當在病還沒發生時及早預防,以備后患。

《內經》典籍中“未病先防”“治未病”的思想滲透在經文的字字句句中,這一思想也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念之一。歷代醫家也都極為推崇這一觀點,并將其發揮。指出未病先防既包括沒得病時積極保養正氣,預防病邪侵襲;還包括已病防變,即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要掌握疾病發展的趨勢,預防疾病的發展。正邪交爭如同作戰,這樣可以掌握主控權,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闡述道:“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正是運用五行生克關系發揮的“防病傳變”精神的體現。

原文106

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1;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愿聞其道。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2,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3,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4隧以長,基墻高以方5,通調營衛,三部6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注釋

1.以母為基,以父為:人體胚胎形成,以母親的血液和父親的精液作為基礎,陰陽互用,相互結合而成的。

2.肌肉解利:肌肉紋理間隙潤滑,氣道通暢。

3.氣以度行:氣血運行的速度與呼吸次數保持一致。

4.使道:人中溝。

5.基墻高以方:泛指面部骨骼,肌肉方正、豐滿。

6.三部:指顏面、上額角、中部鼻頭、下部下頜處,下面三里也是指這三處部位。

釋義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聽聽在人的生、長、老、死的過程中,基礎因素有哪些,影響因素又有哪些呢?岐伯說:人體胚胎形成,以母親的血液和父親的精液作為基礎,相互結合而成的,死是因為神消失的緣故,生就是只要神存在就有生命存在。黃帝問:什么是神?岐伯說:氣血調和,營衛通利,五臟已成,神存在于心中,魂魄等神志都形成后,人也就形成了。

黃帝問:人的壽命長短各不相同,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壽,有的得病很長時間不好,我想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岐伯說:如果五臟氣血旺盛,暢流不止,氣血經脈調和,肌肉細致緊密,皮膚紋理致密,營衛的運行就能很好的在體內正常循行,呼吸均勻,氣血運行的速度與呼吸次數保持一致。六腑的功能也正常,運化津液,正常的輸布營養物質到體表等等,身體的一切功能都有調不紊地進行,這樣就能長壽。

黃帝說:有的人能活到過百才死去,怎樣才能像那些人一樣長壽呢?岐伯說:這樣的人大多人中溝較長,顏面、上額角、鼻頭、下頜等處的肌肉也都豐滿緊實,具備這樣的體征,說明身體的功能都處在強盛的運轉狀態,所以能長壽,活過百歲,達到自然年齡。

按語

本文開頭敘述了人生命的形成所要具備的物質基礎,即“以母為基,以父為”;也就是形成人體胚胎的先決條件,以母親的血液,和父親的精液作為基礎,陰陽相互作用,相互結合而成的。并且人的形成還有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神”的化生,文中強調“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足以見到神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文中最后指明了人在生、長、老、死過程中,影響壽命長短的諸多因素,這里既包括內在因素,即先天之精氣的強或弱,也有外在的體征,即人中溝的長短及各處肌肉的豐滿與否。這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

現今意義

本段經文向我們闡述了影響人體生命長短的一系列因素,使我們對生命的生長壯老死都有了一定了解,同時文中提到的影響人們生命質量的諸多因素,從中滲透了養生防病,延年益壽的各種信息。比如,胚胎的形成是由母親和父親的精血凝聚而成,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先天之精了。而這一精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體體質。可見父母的身體狀態,機能強盛與否是要延續到子女身上的,所以我們強調優生優育,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求父母的各方面的素質要調整到極佳的狀態,出生的孩子才能聰明健康。長壽是亙古不變的話題,而影響長壽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不外是先天之精和后天的習慣兩方面。根據經文中強調的長壽者的外在體征,其實質是反映了后天身體的機能情況,如果機體各方面功能都強盛,自然氣血調和,營衛的通利,各方面都表現出健康的狀態,也有人把這種健康的最佳狀態概括為“五快”,即“吃得快,說得快,行得快,睡得快,便得快”,其實這也就是中醫講的臟腑的功能協調運轉,陰平陽秘的狀態,無置可否,能夠將身體始終調整到這種狀態的人,自然頤壽延年了。由此,我們不難得出想要身體健康長壽就要從兩方面去調養,優化先天,要優生優育,保養后天要養生防病,這也是該段經文所要傳達給后人的主要旨意所在。

原文107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1;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2;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3;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4,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5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6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墻,薄脈少血,其肉不石7,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8,故中壽而盡也。

注釋

1.走:跑。

2.趨:快步走。

3.步:慢步走。

4.發頗斑白:頭發花白。

5.四臟:肝心脾肺。

6.空外:鼻孔向外張。

7.其肉不石:肌肉松弛不堅實。

8.亂而相引:真氣衰敗,功能紊亂。

釋義

黃帝曰:能給我講講人的氣由盛到衰的過程是怎樣的嗎?岐伯曰:人在十歲時候,五臟機能開始穩定了,氣血通順,氣在下,所以喜動愛跑;二十歲時,血氣開始旺盛,肌肉長成,所以走路步伐很快;三十歲時,五臟機能達到最佳狀態,肌肉變得緊實堅固,血脈充滿,所以走路平穩;四十歲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保持充實旺盛的狀態,這時候身體狀況穩定,皮膚開始松弛,頭發有脫落的跡象,有白頭發出現,身體發育到了頂點,不再發育,所以喜坐不好動;五十歲時,肝臟的功能首先開始減退,肝葉變薄,膽汁分泌減少,開始有眼花的征象;六十歲時,心臟的功能開始下降,容易表現出抑郁,氣血運行不暢快,總想睡覺;七十歲時,脾臟的功能開始下降,皮膚變得干枯;八十歲時,肺臟的功能開始下降,魄這一神志居無定所,有離體的傾向,所以思維有點不清,說話思維混亂;九十歲時,腎臟的功能開始減退,肝心脾肺四臟經脈都已經氣血不足了,功能衰敗;達到百歲時,腎肝心脾肺五臟機能全部衰敗,神沒有地方可藏,就會離開人體,這時的人已如同行尸走肉了,就要壽命終止了。

黃帝說:還有不能活到自然的壽命就死的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說:是因為這些人的五臟功能不強盛,人中溝不長,鼻孔向外張,得病一般多突然發生并且一開始得就是很重的病;這樣的人因為先天稟賦不足,氣血虧少,肌肉不結實,很容易遭到風寒等的邪氣的侵襲,血氣虛弱,血脈不暢通,遇到邪氣侵襲,正氣無力攻邪,這樣的人壽命就不會太長。

按語

《內經》中論述生命規律的篇章共有三段,分別為《素問·上古天真論》——以男女的八、七為度,闡述人體生長壯老死;《靈樞·天年》即本段——以十為度,產生五臟的盛衰,說明生命的全過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從四十到六十,以論述房勞對人體的衰老的影響,說明衰老的主要影響因素。

本段的鮮明特征是將人的生命過程劃分為十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其各自特征。如十歲“好走”,因為人在十歲時候,五臟機能開始穩定了,氣血通順,氣在下,故喜動愛跑;二十歲“好趨”,這個年齡段,血氣開始旺盛,肌肉長成,故走路步子較快;三十歲“好步”,此時五臟機能達到最佳狀態,肌肉變得緊實堅固,血脈充滿,愛好從容不迫的步行;四十歲“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好坐”,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保持充實旺盛的狀態有下降的趨勢,所以會有皮膚松弛,頭發脫落變白的跡象,容易感到累;五十歲,“肝氣始衰”“目始不明”,肝臟的功能首先開始始衰;六十歲,“心氣始衰”“好臥”,心臟的功能開始下降,血不養神,愛睡覺,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脾臟的功能開始下降,脾主肌肉,所以會有皮膚干枯不榮的表現;八十歲,“肺氣衰,”“善誤”,肺臟的功能開始下降,魄志屬肺,肺為魄之處,現魄無所居,所以有離體的傾向,表現為思維不清,說話思維混亂的現象;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皆虛”,腎臟的功能開始減退,肝心脾肺四臟經脈都已經氣血不足了,功能衰敗;百歲時,“五臟皆虛,神氣皆去”腎肝心脾肺五臟機能全部衰敗,神無所依附,即將離開人體,這時的人離死也就不遠了,這也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機理印證。這種對人體衰老過程中出現的臟腑功能依次衰退的闡述,至今仍很有研究價值。

現今意義

本段經文以十年為一個階段,闡述了生命的全過程,告訴我們在哪個階段,會有什么樣的生命征象,對我們的養生、防衰、防病都起到了方向標的作用。尤其從四十到百歲的五個階段中各臟腑功能依次衰退的論述,很符合我們現實的衰老過程。如從四十歲開始會出現臟腑功能開始下降的趨勢,五十肝臟功能最先衰退,和我們的諺語“女人四十八,不老眼也花”是一致的,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反證了這個年齡段肝功能開始失調了;另外肝還有疏暢情志的作用,這個時期的人也會表現為情志的容易失調,抑郁,急躁不安等,醫學上將這些癥狀放在一起稱之為“更年期綜合癥”,婦女還會表現為月經的失調等等都和肝氣失調有關。而在衰老過程中,表現出的健忘,思維反映不敏捷,行動遲緩等又都是五臟功能下降,不藏神的具體表現。所以,經文強調“百歲時,五臟皆虛,神氣皆去”。

因此,中醫強調在人的整個生命狀態是以精、氣、神的狀態為主要表現的,所以又將這三者稱為人體“三寶”,人體的生命過程其實就是“精、氣、神”盛衰變化的體現,所以中醫所謂的人的衰老程度,不僅僅是看年齡還要結合“精神頭兒”來判斷,中醫養生的方法很多,但其最終無非都是為了達到補精、調氣、養神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特克斯县| 南充市| 灵台县| 陇西县| 汉阴县| 陵水| 乌拉特前旗| 重庆市| 独山县| 鹤峰县| 丰顺县| 建平县| 吉安县| 文成县| 沁水县| 称多县| 龙海市| 泊头市| 临西县| 永仁县| 嘉荫县| 武定县| 永修县| 巩留县| 扎鲁特旗| 綦江县| 新沂市| 沧源| 海南省| 航空| 合山市| 古浪县| 阿拉善右旗| 舒城县| 出国| 五台县| 铁力市| 柏乡县| 宁波市|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