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我不想聽你說教

  • 千萬不要這樣管我
  • 鄭楠編著
  • 3575字
  • 2015-04-18 18:19:21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美國作家珍妮·艾里姆

情景一:

琪暢的數學考了20多分,語文考了30多分,是全年級最后一名。開家長會時,他在操場里轉圈,內心恐懼、忐忑不安。爸爸黑著臉從教室里出來:“回家再說!”

晚飯吃了之后,“火山”終于爆發了!6點10分,爸爸把他叫到屋里一個坐在床上,一個坐在凳子上。爸爸一個勁兒說兒子成績差,家長會上被老師當眾責問,臉都丟盡了,又罵孩子不認真,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干啥……兩個小時過去了,爸爸口水都說干了,兒子竟沒聽進去,又劈頭蓋臉地說起來,說來說去還是那些大道理,晚上10點媽媽回來了,爸爸終于歇了口氣,讓媽媽來“換崗”。媽媽照例說了爸爸剛才說過的那些話,爸爸時不時還要進來補充一番。就這樣,琪暢遭遇著兩重“轟炸”……終于爸爸發令說:“去睡覺!”琪暢走出房間看表,已經次日凌晨1時過。

情景二:

放學了,小林覺得今天作業不多,可以先玩會兒。于是和小明結伴去兒童公園逛了一圈,然后又到花鳥市場看寵物,回家一看父母在等他吃飯的焦慮神情,頓時內疚起來,忙說:“對不起,我回來遲了。”心想下次再也不去了。可爸爸媽媽像沒聽見似的,爸爸指責他:“太不像話了,放了學就想玩。”媽媽數落他:“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瘋玩。”而且越罵越來勁。小林想:我就這么一次,怎么說得我一塌糊涂?那下次我還去玩。

父母學堂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今天,對孩子的學習有的父母是見到就說、想到就說、邊做邊說,喋喋不休,讓孩子無所適從,慢慢地變成了一種抵御的態度,使原本美好的父子母女情變得冷漠、仇視,甚至做出絕情的舉動。結果往往是毀掉了孩子的美好前程,造成了終身的遺憾,宣告了家庭教育的失敗。

(1)嘮叨容易引起情緒的逆反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你說東,他偏要西,做父母的說破了嘴也不管用,這到底是為什么?孩子已經有了很好的理解能力,對很多問題,只需要你說一遍,甚至不需要你說他就明白了,再說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為發泄自己的情緒翻來覆去地嘮叨,孩子當然會產生“非暴力不合作”傾向。其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的話說的太多了。

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做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靜,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要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2)嘮叨容易引起親子相疏

2000年浙江金華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人倫悲劇:“母親希望兒子考上名牌大學出人頭地,從小加壓,成績低于97分非打即罵。”要考大學了,不準兒子看電視,對兒子不倦地嘮叨排名、排名……兒子又怕又煩,拿起榔頭隨著母親的絮語砸了下去,心中只想著:“媽媽,你別再嘮叨了。”這觸目驚心的事件讓我們深思,俗話說:慈母多敗兒。可這則故事里慈母卻是嚴母,深愛孩子,責任心很強,而她的愛竟導致了如此悲慘的結局,原因何在?

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嗎?在他內心里,會不會以做一只快樂的毛毛蟲為幸福呢?而且,究竟怎樣才算成龍?一定要高官厚祿嗎?中國父母大多數都不是不愛自己的子女,卻常常得不到子女愛的回應。原因就在于,做家長的并不了解孩子,更談不上懂得孩子,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導致人間至愛至親的親子雙方陷入一場戰爭,而戰爭的最后,雙方都是輸家;再不就是父母的期望被子女片面理解并無限放大,最終超出其可以承受的權限并導致心理崩潰。

(3)嘮叨有損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作為父母,往往對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總希望孩子事事順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孩子當然不愛聽,甚至會感到厭煩、反感。嘮叨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要求,見什么說什么,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讓孩子無所適從。其實,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對孩子的毛病、缺點,找適當的時機,認真而親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適,應當怎樣做才好。例如,寫完作業要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干凈,早晨起床后要把自己的被子疊整齊,如此等等。要求明確,并征求他自己同意后,一般至少在頭幾天可以做到。過幾天老毛病重犯了,也不要指責,訓斥,而是提醒他,并以寬容與信任的態度說,你今天是否忘了收拾桌子或疊被子了,快去收拾,再補充一句,那天你答應了的,相信你以后一定不會再忘。這樣一次兩次,甚或三次四次,孩子一般就會慢慢養成習慣。

教子錦囊

(1)肯定長處,贏得認同感

在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的基礎上,對其過錯予以糾正,孩子就容易接受你的意見了,一味地數落、責怪,只會讓他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說的話要合理

孩子都挺聰明,接受信息的途徑也多,什么東西都懂一些。跟孩子說的話,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如果父母的話同孩子所掌握的完全背道而馳,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3)講究溝通的技巧

孩子高興、傷心、遇到困難,不要錯過關心傾聽孩子的機會;孩子生氣的時候,不要急著講道理,更不要埋怨嘮叨。對孩子多鼓勵,少指責,經常交流溝通,才能增強親子關系。

(4)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傾聽孩子的辯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自主意識,同時還能夠使家長知道孩子真實的想法。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尊重,這比什么都重要。

(5)做孩子的朋友

放棄家長的權威,改變控制孩子的意愿。盡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應該”“不要”等命令式的詞語。尊重孩子,在態度上以朋友相待,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

(6)給孩子寬容

孩子在犯錯中長大,任何時候都要接納孩子。批評要就事論事,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幫助分析原因,引導他怎么做,而不是數落責罵。要寬容、幫助,使孩子在成長中更自信。

(7)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孩子應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讓孩子有時間有空間做他自己的事,體驗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給他自由,父母更容易引導孩子走向獨立,獲得自信。

(8)要有耐心

幻想一兩次聊天,就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是很難的,理解需要過程。家長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緒激動,埋怨、責怪甚至懲罰孩子,就會使孩子變得困惑、膽怯、逃避,甚至產生敵意。

(9)慎用批評

犯了錯誤的孩子,最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家長的批評最好從談話開始,千萬不要過早地下結論或橫加指責,以避免孩子關閉心靈的窗戶,拒絕溝通。

反復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往心里去。這是長期重復聽同樣的聲音產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聽話,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

在家長的嘮叨聲中長大,大多數孩子練就了對付嘮叨的過硬本領,結果是父母嘮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強。當孩子在心上構筑起嘮叨“防火墻”,“金玉良言”也很難穿透了。《家教指導:家長切忌嘮叨》

反復說教,不斷給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養成“心理惰性”,失去對父母的敬畏。最終當再次出現相同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甚至消失。《嘮叨式說教與心理慢性癥》

(1)不說不教,放棄天理人道。

孩子討厭說教,父母就不說也不教,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你不愛聽實話,我就來個哼哼哈哈。至于孩子以后是否遵循天理人道,那就管不了了,美其名曰“無為而治”。

(2)說而不教,搞怪搞笑。

孩子討厭說教,但畢竟還得有語言交流,于是就有人采取說而不教,以說取笑的態度,這樣,孩子就“易于接受”了。于是便出現了搞怪搞笑的風流。甚者還把祖輩相傳的、具有普遍教育意義(或稱有教化作用)的經典,也改得怪誕荒唐而可笑,污穢不堪。

(3)更新說教,投其所好。

所謂孩子討厭說教,實質上并不是討厭“說”,而是討厭“教”。因為在傳統意義上,“教”總是告訴孩子應該干什么,和不許干什么,這便是一種約束。從傳統看,說教就是說服教育,就是通過說來告訴孩子,教育孩子,要孩子服從。然而,服從約束總不如沒有約束痛快,因此,孩子是不大愿意服從的。這樣,施教者就難免再多說幾句,于是,孩子就把這多說的幾句看做是煩人的嘮叨,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并引發施教與受教的矛盾。因為孩子討厭說教的實質是討厭約束,以求得自我痛快。所以,要使孩子滿意,就得放縱孩子,讓他痛快,這就是投其所好的態度。比如,在解決親子矛盾時,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明明是蠻不講理,甚至已喪失良知,而卻表揚他“很有個性”,這樣就使孩子滿意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說教,只不過這種說教不是規范孩子,讓孩子服從,而是放縱孩子,討孩子歡欣,給孩子不服從說教找更多的理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骅市| 广汉市| 阳朔县| 房产| 桑日县| 博兴县| 南皮县| 黄石市| 麦盖提县| 祥云县| 科技| 石棉县| 剑阁县| 油尖旺区| 濮阳县| 崇左市| 临夏县| 锡林郭勒盟| 青铜峡市| 方正县| 彩票| 华坪县| 邵阳县| 宁乡县| 绍兴县| 贵阳市| 义马市| 辽阳市| 泾阳县| 汕头市| 宁波市| 剑河县| 突泉县| 名山县| 独山县| 岗巴县| 红原县| 白玉县| 昌都县| 肇庆市|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