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儲蓄:每月先儲蓄工資或收入的30%,再消費提到儲蓄,或許很多人都不以為意。

在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的第一堂課上就肯定了儲蓄的作用,并且還提倡拿出每月工資的30%作為儲蓄硬指標。有人會說:“不就是存錢嗎,有什么好大驚小怪?”其實,從理財角度看,儲蓄最大的作用就是賦予我們未來支配金錢的能力,試想,我們有不時之需的時候手頭正好拮據萬分,又該怎么辦呢?儲蓄自然就體現出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了。

每一位大投資家都肯定過儲蓄的價值,股神巴菲特所購買的第一只股票其實就是靠打工積攢來的。所以,儲蓄不僅是我們理財要邁出的第一步,更是通向我們財富之路的第一步。

對錢負責--通往財富自由的第一步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成為時下很多年輕女性的生活目標,她們顯然就是希望能夠嫁有錢的人,這樣不僅后半生有了保障,也不再需要她們出去忙碌工作。人們看似都十分在乎別人的資產有多少,但究其根本,不過是想看對方能否幫助自己過上財務自由的生活。

財務自由是引自歐美的投資理財概念,核心含義就是:當你不想工作的時候,也不必為金錢發愁。當你不用為了錢而不得不工作的時候,你便自由了。

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想賺錢首先要從‘心’開始。”也就是說,要搞清楚金錢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是有計劃地開源節流還是大手大腳?是要做個謹慎的管理者管理金錢,還是不把錢當一回事,有一分就想辦法花兩分?

誠然,人人都渴望擁有財富,但實現財富自由并不是指人們可以在金錢消費上隨心所欲。如果不能對金錢負責任地管理,那么無論擁有多么龐大的財富,也不能真正達到財富自由。因為財富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一份尊重財富的責任心卻是無價的。

近幾年,富二代們炫富的新聞陸續成為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并且馬上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南京某青年買下用1999朵24K金箔玫瑰組成的愛心花束,只為向女友求婚;某少女為了炫富用打火機點燃人民幣;北京某女青年只用一分鐘,就在商場刷卡消費150多萬;更有人買成堆的名牌包拍照,炫耀自己家里有幾套別墅……各種炫法層出不窮,別出心裁。

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不用像普通人那樣,將成為有錢人作為生活目標,他們自己就是有錢人,但他們最后未必能實現財富自由。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對金錢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沉浸在金錢充裕的世界里已經成為習慣,知道花錢的爽快,卻不懂得賺錢的辛苦。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工作能力,對物質的欲望卻又無限膨脹。就算錢再多,也總有用完的一天。只有真正尊重金錢,帶著對生活的責任心認真管理金錢的人,才有可能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

李嘉誠擁有令人稱羨的億萬資產,卻對一塊錢非常看重。不是他吝嗇,而是他懂得財富的真諦。有一次,李嘉誠在上車前掏手絹擦臉,帶出了一枚一塊錢的硬幣滾落在地上。那時天正下著雨,他執意要去把錢撿回來,但秘書因為擔心他會被雨淋到而堅決制止。后來,還是站在一旁的侍者撿回了這一塊錢。李嘉誠付給侍者100塊的小費,他說:“如果不撿起來,被水沖走就浪費了,這100塊卻不會被浪費。錢是社會創造的財富,不應被浪費。”

我們說的“對錢負責”,怎么負責?不是說看住口袋里的錢這么簡單。我們普通人雖然沒有像李嘉誠那樣雄厚的資產,但卻可以學習他這種重視金錢、對金錢負責的態度。錢不是人人都有,但重視的態度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只要能合理安排理財計劃,增強自己的工作能力,那么像富豪一樣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絕對不是夢想。

宋林擁有一個令人稱羨的美滿家庭,年收入過百萬,一般人得到這么多錢,最先想到的大概是如何消費。但擅長理財之道的宋林早就將一切安排妥當:他先是給女兒籌備教育基金,將富余的錢投入到房產和股市中,還給父母買了養老保險,宋林的規劃終點是“每年穩定取得的投資收入高于100萬元”,目前他正處于沖刺階段,并已經看到了提前實現的曙光。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錢不知不覺就花光了,具體買了什么,消費在哪里,他們沒有任何印象,這就是蔑視金錢的表現。宋林的理念就值得學習,那就是做到真正對錢負起責任。而負責的起點就是要準確了解自己的情況:“我現在的財產狀況是什么樣的,我要怎樣去掙錢,掙來的錢有哪些做儲蓄、哪些做開銷、哪些用來投資。”然后給自己量身定做一個計劃,穩健而有序地將這些愿望一步一步地實現。

生活中像宋林這樣擁有充裕資產的人恐怕還是少數,那么作為普通的工薪族,通過適當的理財與節約消費,一樣能夠達到財富自由的目的。比如:

一、正視錢的作用,掙多少并不重要,能留下多少、怎樣使用才重要;二、學會攢錢,并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這樣做;三、省下一分就等于多掙一分,抵制“可買可不買”的消費品的誘惑,把所有錢都花光是個壞習慣;四、搞不清楚錢到哪里去的時候,可以記賬。把每天的開銷詳細記錄下來,從中發現不該消費的項目,以后避免犯這樣的錯誤。要做到以上四條并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恒。金錢是忠誠的,你尊重它,它便也尊重你;你管理它,它便會忠實于你。

理性消費,“省”下不必要的開支

哈佛商學院在學習初期都會給學生灌輸這樣的概念:“一個人會不會花錢,和他掌握多少金錢沒有關系。不能小看每一分錢,要學會管好自己的錢,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理性消費也是理財的一種形式,理財不僅要學會管好手中的金錢,也要學會如何花錢。只有學會合理使用金錢、控制住資金的流向,才能打好理財的基礎。所以,理性消費也就是理財的基礎。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類似這樣的抱怨:“不知不覺就把錢花完了”、“錢總是不夠花,但也不太清楚具體花在哪里了”……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試驗:給甲和乙每人200元錢,不同的是甲的錢是一張整錢加零錢,乙的錢是兩張整錢,然后讓他們分別去超市消費。結果甲只花了70元,而乙卻花了100多元。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人們手里只有一張整錢時,往往會先花零錢,而不太愿意破開這張整錢。在這個意念的約束下,人們在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時則會先考慮:“買這個還得把錢破開?算了,下次再說吧!”如果不是必需品,那就說明暫時還沒有買的必要,這樣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費。而在手握兩張整錢時,會抱著反正總要破開一張的心態來購物,也就解除這種心理上的約束了。

什么是不理性消費?人們通常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實踐了這個概念,比如從超市里出來,總會發現袋子里多了一些購買計劃之外的東西;因為對金錢流出沒有具體感覺,所以刷卡消費時不知不覺就使信用卡透支;面對商家的打折促銷,貪便宜買回很多非必需品;還有的人去挑戰超過自己購買力的高端商品……這些都是人們生活里計劃外的開支。

有人說自己在節省這些計劃外消費時就做得非常好,有位年薪達到15萬元的“80后”在論壇上對自己的省錢方式津津樂道:“現在有雙球鞋還是大學時買的,穿了快六年了”、“早飯一般都是一元的雜糧餅,只有請客戶才去飯店,吃飯還能賺錢。”

與那些沖動購物的人相比,這位“80后”確實很理性。但俗話說得好:“花錢要花在刀刃上。”這并不是說讓你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準,而是說要合理地消費,把錢花在值得的地方,節省本可以不必浪費的金錢,而不是做一個葛朗臺。

小李寧剛剛上幼兒園,有天下午他的爸爸接他接晚了,李寧覺得很委屈,對爸爸說:“別的小朋友都走了。”爸爸從包里拿出剛買的玩具火車,但李寧不太滿意,說:“爸爸,這個火車好小。”爸爸說:“是小了一點,但大的花錢多,小的便宜一點啊。”李寧想了想高興地說:“那我們就買便宜的吧。”

經過菜市場時,媽媽準備買些熟食回去。李寧問媽媽:“媽媽,這個便宜嗎?”媽媽回答:“不便宜,但是價格挺合適。”李寧高興地說:“那我們就買合適的,貴的不買。”

理性消費既不難做到,也不用摳門兒。像李寧一家這樣,只買合適的、必需的,不求最貴但求合適就可以了。那么通過什么方法可以避免錢在無意識的時候隨手花掉呢?有許多簡單的小辦法都可以幫你省錢。

一、去超市時給自己列個購物清單,把哪些是必須買的詳細寫下來,照著清單消費,不要對單子以外的商品輕易動心。

二、盡量不要使用信用卡,因為刷卡消費會給人造成沒有花錢的錯覺,但實際上你的確已經完成消費了。非大額交易時使用現金,金錢的流通會給人以直觀的感受,以提醒你花了多少錢。

三、出門只帶少量現金,盡量別帶很多。帶一張100元,能不找開就不找開。再帶一張20元,盡量只花這點零錢。

四、不在饑餓、憤怒時逛街,因為處于情緒波動中的人很容易沖動消費,千萬不要犯這種代價昂貴的錯誤。

五、若是遇到實在喜歡的東西,而它又不太便宜,就先在紙上寫下來,放上三五天后再回頭看:你現在是否還需要它?

理性消費,就是要學會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斷哪些東西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拒絕不必要開支,通過日積月累也會擁有自己的一筆小財富。但最重要的,是能夠培養起自己珍惜金錢、合理安排金錢的好習慣。

最安全的理財方式--儲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有不少年輕人認為儲蓄是最“老套”的理財方式,看不到明顯的利潤增長。其實這是從根本上搞錯了儲蓄的作用,把錢存進銀行,并不是為了得到利息回報,最重要的是在你有需要的時候,你的資金可以靈活調配。

儲蓄是理財投資的基礎,是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選擇的理財方式,也是最安全的理財方式。可人們往往因為它的普通而忽視了這種最基礎的投資形式。

哈佛大學在經濟課上著重強調了儲蓄的重要性:“每月先儲蓄工資的30%,剩下的才用來消費。”眾所周知,哈佛畢業生大多都很富有,他們的投資和消費行為或許各有不同,但都雷打不動地遵守同一條理念:收入的30%用作儲蓄不動搖,剩下的錢才談如何消費。

也許有人會說,把錢存進銀行也看不到收益,儲蓄的價值在哪里呢?

一、要搞清楚富有并不是指你賺了多少,而是看你每月能“剩下多少”,這剩下的才是你最終所擁有的。而你為儲蓄拿出來的錢是你肯定能剩下的財富,不用擔心會不會被順手花掉。試想如果隨心所欲地做一個“月光族”,那最后又能得到多少財富呢?

二、當你手頭有了一定積蓄,你才能從容面對各種意外的發生。比如現金被盜或要添置昂貴的大件商品等等。儲蓄可以解你的燃眉之急,你就不需要硬著頭皮去向親朋好友借錢來渡過難關了。

三、有了儲蓄做后盾,你才有考慮其他理財投資項目的機會。做任何投資都需要固定資金鋪路,如果你沒有省下一筆錢,那么無論多好的投資項目擺在你面前,也只能空想罷了。

四、在中國,個人的養老、醫療還有養育子女都是非常大的支出,如果沒有多年的儲蓄積累,一旦發生什么變故,對人們來說都將是十分沉重的負擔。

可見,儲蓄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對此,理財大師格雷厄姆生動地用“鵝”的故事做了一番闡述:

有一天,一個窮農夫在鵝窩里發現一顆金蛋。他感到很驚奇,就把金蛋帶去給金飾工鑒定。金飾工告訴農夫:“這是百分之百純金的。”于是農夫賣了這顆金蛋,換了一大筆錢回家去了。第二天,農夫起了個大早奔去鵝窩,果然又在鵝窩里發現一顆金蛋。從那天起,農夫每天都得到一顆金蛋,他靠賣金蛋而變得很富有。但農夫是個貪得無厭的人,他不明白為什么這只鵝每天只下一顆金蛋,他也想知道這只鵝到底是怎么下金蛋的。如果他掌握了其中的奧秘,那就可以批量生產金蛋了。這個想法把他的心搔得癢癢的,終于他忍不住跑到谷倉里殺掉了鵝。但是等他剖開鵝的肚子之后,卻只看到一顆半成形的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宰殺你的鵝。格雷厄姆說,鵝代表資本,金蛋代表利息,沒有資本就沒有利息。做好儲蓄這項基礎投資就像是在養“鵝”,只有養好了“鵝”,才有可能下“金蛋”。如果像這個農夫一樣為了提高收益而拋棄“儲蓄”,那么在你需要錢的時候又要到哪里去弄呢?

儲蓄之道就如同聚沙成塔,它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如果能正確看待儲蓄,它確實能夠讓人感到快樂,同時也是一件對自己、對生活都很有意義的事。

在很多人眼里,儲蓄很簡單,只要到銀行去填單、領折子,就算完成了。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對儲蓄有一個規劃,如果無計劃地儲蓄,很有可能“這個月有錢多存點、下個月沒錢就不存了”,慢慢地儲蓄也就被擱置下來了。所以要像哈佛畢業生那樣制訂一個計劃,每月強迫自己完成,讓儲蓄形成習慣,這樣才能真正看到效果。

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有多少資金、有多少會用到生活開銷上、購買力有多大,結合這些實際情況分配自己的儲蓄金比例。每月收入可以如下分配:

一、生活消費,包括房租、水電費、伙食費、交通費、學費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山县| 桂阳县| 友谊县| 定安县| 延津县| 曲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来凤县| 蕲春县| 合川市| 清镇市| 嘉善县| 富川| 潜江市| 星座| 始兴县| 肥东县| 南木林县| 雷波县| 卓资县| 新邵县| 喜德县| 北票市| 浦城县| 璧山县| 巴里| 德保县| 宜川县| 宁晋县| 连山| 涿州市| 易门县| 麟游县| 曲麻莱县| 伊宁县| 丰台区| 淮阳县| 南宁市| 贺兰县| 津南区|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