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控力:如何有效掌控自己的情緒
- 高杰
- 3811字
- 2019-01-01 13:36:55
修剪你的欲望,擺脫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的產生通常不是因為自己擁有的太少,而是因為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壞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能達到,就會構成長久的失望與不滿。安東尼·羅賓斯曾說過:“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無法掌握。”如果我們渴望擁有非凡的自控力,應該認真思考安東尼這句話。太多人都是被自己的情緒所累,成為“心”的奴隸。患得患失,杞人憂天,焦慮煩躁……
⊙⊙⊙
欲望應該是可控的
小時候常有這樣的事,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一款新上市的玩具,于是羨慕得不得了,自己也渴望擁有,于是吵著鬧著跟父母要。軟磨硬泡之后,父母終于買下送給你,你欣喜若狂、愛不釋手。可是,用不了多久,你又會惦記上其他玩具,那個來之不易的寶貝很快就失寵了。
長大后,你的目標可能不再是玩具,而是其他一些更珍貴、更高級的東西。但是你那種渴望程度絲毫不減,一朝不擁有,一朝心癢癢。
這就是欲望的根苗。自己沒有的就想得到,滿足了這個還期求更多,甚至為了達到目標采取種種“非正常”手段,不知不覺就成了欲望的奴隸。你想要的不再是玩具,自己卻成了欲望的玩具!要想活得自在、舒適,就要學著正確處理欲望。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欲望的存在。真正“無欲無求”的人是很少的,要是對任何東西都沒興趣,生活還有什么樂趣可言?但是,難就難在掌握欲望的“度”。
在農作物的種植中需要遵循一個原則,蘋果也好,西瓜也好,一個枝蔓上是不能留太多果實的。你需要留下少量的優質的幼果,剪掉劣質的,以保證有限的水分、養料和陽光被那幾個存留的果實充分吸收,長出最好的果實。如若都留下,那些果子都長不好。
我們的心靈就像枝蔓,上面掛著各種欲望的幼果。如果你任其自由生長,每一個都想滿足,最終很可能一個都滿足不了。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難滿足這樣的同時又滿足那樣。所以,我們需要“修剪”欲望,給心靈剪剪枝,確保最有價值的欲望能夠實現,確保收獲最甜美最豐碩的果實。否則,你的欲望就超越了“度”,就成了貪婪。
話說有個農戶十分渴望得到一塊自己的土地,他就向主人哀求。主人想了想說:“這樣吧,你明天一早就從家門出發,盡力往遠處跑,在終點處插一個標桿,然后往回跑。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家門到標桿之間的地就都是你的。”
聽到這話,農戶第二天一早就開始不要命地跑,直跑到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想到還要跑回去,只好戀戀不舍地插了標桿,再風一樣往回狂奔。他終于在太陽落山前趕到了,只可惜,他用力太猛,精疲力竭,又極度興奮,心臟再也受不了,摔了個跟頭就再也沒有起來。
主人吩咐人挖坑把他埋了。站在他的墳前,主人搖頭嘆息:“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其實就這么大。”
對于一個農戶來說,渴望擁有自己的土地是再正常不過的欲求,但是他沒有掌握“度”,過分貪多,最終成了命短福薄的可憐鬼。
害他的是貪婪,不是欲望——或者說,是未經修剪的欲望。羅馬政治家及哲學家塞尼加也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么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記住,即使我們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張床,窮鬼和富翁都可以得到這種享受,在這一點上二者沒有區別。
要如何“修剪”欲望呢?
首先,要懂得一個道理:很多東西不一定要擁有,欣賞就很好。
某珠寶商店櫥窗里陳列著許多琳瑯滿目的戒指、耳環等首飾,都是貴重的鉆石、金子等做成,非常華麗耀眼,引得好多人駐足圍觀,然后進店一看究竟。
有個窮人站在櫥窗前欣賞了好久,他是絕對買不起的。不過,他也走進了珠寶店,找到店主說:“謝謝你!”店主人驚訝:“有什么好謝的?我又沒送給你!”
窮人回答:“我光看看就很開心了。雖然我買不起,但是那些買得起的人,買回家去不也只能看著嗎?既然這樣,在外面看看就很開心了。而且,我還不用擔心這些寶貝被偷。”
當你遭受欲望煎熬時,不妨學學這位窮人的豁達。很多人都在為“高攀不上”的目標痛苦不已,進而忽視眼前的幸福。靜下心來想想,那些東西真是十分“必需”的嗎?沒有它們生活還不是照樣過?為了“無用”的東西勞心費神,實在不值得。其次,我們還要懂得分辨真假,不要被假象迷住眼睛。
某知名教授在課堂上做了一個實驗。他準備了兩杯水放在講臺上,一杯是黃色的液體,一杯是白色的液體,然后故作神秘對學生們說:“你們輪流上來品嘗這兩杯水,任選其一。嘗完了先不要說是什么味道,等實驗結束后我再向大家解釋。”
隨后,班上的同學先后走上前,按照自己的意愿端起杯子嘗一口,有人嘗黃色的,有人嘗白色的。全班50多個同學都參加了,三分之二還多的人選擇了黃色的液體。
品嘗環節結束,教授問:“黃色的水是什么?”同學們表情痛苦:“是黃連水。”“你們做出選擇時是怎么想的?”教授問其中第一個學生。那學生回答:“因為它看起來像果汁。”教授笑了笑,然后問嘗過白色液體的同學:“你們喝了什么?”“糖水!”異口同聲。“你們做出選擇時是怎么想的?”教授問其中第一個學生。
“因為果汁雖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
教授說道:“絕大多數的同學根據顏色就選擇‘果汁’一樣的水,結果卻喝了很苦的黃連。只有極少數的同學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了能解渴的水,卻喝到了甜的糖水。這就是我想告訴大家的,不要被表象迷惑,很多欲望都是這樣欺騙你的。當你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的時候,應該從自己的內心需要出發去取舍,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外表的浮華。”
世間有很多東西都像那杯黃連水一樣用假象迷惑你,你被那種欲望牽制著,為它付出很多,到頭來非但得不到快樂,還讓自己吃苦。所以,在誘惑面前要懂得自我節制,當欲望的小樹苗生出太多果實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摘掉一些,確保最重要的得以實現。
和負面情緒說再見
你有沒有那種感覺:無精打采,萬念俱灰,很累,很狼狽,一大堆工作要做,一大堆麻煩要解決,自己被無力感、焦灼感、毀滅感完全籠罩著,任何東西在你眼中都變得了無生趣,一切都是那么枯燥無聊……這樣的你已經被負面情緒纏住了。
某友人,愛紅學,曾發誓續寫后四十回《紅樓夢》。某天他在論壇大放厥詞:“我覺得林黛玉整天愁眉苦臉郁郁寡歡,多半是月事不準鬧的。”無數人在后面“拍磚”,他不死心,繼續說:“你們想想,她打小就身體不好,體弱多病的,能準得了嗎?又整天那么嘰嘰歪歪抑郁憂慮,動不動就發脾氣使小性子,典型的經期綜合征嘛!說來說去,她就死在這病上面。”被他這么一說,很多人覺得這“歪批”似乎有理。
提及“每個月那幾天”,女同胞們總能心領神會指什么。不過,有醫學和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男人也是有“那幾天”的。他們生理上雖然不用衛生棉,心理卻有低潮期,也叫“心理例假”,就是每個月都有間歇性的抑郁,或者煩躁,或者消極,或者食欲減退,或者暴飲暴食……反正,他們總會受負面情緒的困擾,會有反常跡象。心理狀態用一條曲線畫出來,那幾天的曲線就處在拋物線的最低點。負面情緒并不可怕,客觀認識到它的來龍去脈,就可以自己找到辦法趕走它。很多時候,它是一種“心病”,自卑,自閉,患得患失,敏感,脆弱,急于求成,猜疑,嫉妒……這些討厭的灰暗情緒就像墨汁,把你原本清水一般的心境嚴重污染掉。無論你再放任何東西進去,都會被墨汁遮住。即便是用最絢麗的油彩滴進杯子里,你在外面看到的還是一團漆黑。如何讓杯子重新裝進別的東西?倒出墨汁!在同一個時間內,人的注意力和思考力是非常有限的。當你的大腦被那些負面的情緒占據著,你就無心去關注好玩的、有趣的事情,情緒也就很難變好。這時候,你就要把自己的腦袋想象成那個被墨汁玷污了的杯子。煩惱、不快、郁悶都是墨汁,你拿起杯子果斷清空,就能迎來一片清明!
兩位年輕的牧師打掃教堂里年久失修的閣樓,由于長期無人問津,窗戶被厚厚的灰塵和蜘蛛網糊住,幾乎透不進陽光來,閣樓里黑漆漆的。他們商量,要不要拉根電線進來點一盞燈?要不閣樓太黑了。兩個人正商量時,主教上來問他們:“打掃得怎么樣了?”“這里太黑,我們想拉一盞電燈上來。”主教笑笑:“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閣樓就亮了!”兩個牧師頓時釋然。
人心也是如此。當你被負面情緒籠罩,心間滿是灰暗陰霾時,不妨把心門向外開啟,迎接新鮮的空氣和陽光。每次你告訴自己“我不開心”,或“那是不可能的事”時,就像一扇鋼門把你跟所有樂趣隔開。當你肯把封閉的心門敞開,雖然只露出一點兒縫兒,你也可以立即感受到無窮的光明和溫暖。有句話說:“快樂是可以傳染的。”主動迎接陽光進入你的內心,就是這個道理。當你被負面情緒困擾時,不妨主動去接觸一些積極、樂觀的東西。
從前有位大師,一直潛心苦練,耗費三十年終于練成了“移山大法”。有人虔誠地請教:“大師移山的秘訣是什么呢?我要怎樣才能練成這樣的蓋世神功呢?”大師笑道:“此法并不高深,只有一個要訣: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原來如此!世界上根本沒什么神乎其神的“移山大法”,當你面對一座無法撼動的大山,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動制靜,自己過去。負面情緒就像那座巋然不動的“大山”一樣,壓在你的心頭讓你不快樂、不輕松,甚至對整個人生都有一種消極厭倦的態度。這時,你需要轉換思維,別再跟大山較勁了,要看到他處的快樂,告訴自己:快樂不過來,我就過去!負面情緒就像跗骨之疽,啃噬你;讓你無法快樂。那么,你就要主動跟“快樂”結伴。只要你細心觀察,“小快樂”比比皆是,它們來自窗外的陽光很好、山上紅葉很美、購物中心在打折等,這些小事物都可以讓你會心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