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代西方哲學講演集
- 賀麟
- 2131字
- 2018-12-31 12:42:09
自序
一、講課記錄稿的特點和缺點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上半年,我在北京大學開設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課程的講課記錄。記錄者是班上的肖輝楷同學。解放前夕,他把這份整理好的記錄稿交給我。此后三十余年,我一直保存在匣笥中沒有散失。這或許有點“敝帚自珍”的意思。在祖國今天解放思想,提倡爭鳴,建設四個現(xiàn)代化的新時代,有機會將此稿發(fā)表出來,我當然很高興。1978年冬,當全國西方哲學史第一次會議在安徽蕪湖舉行時,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同志即曾與我約定刊印此稿。近兩三年來,我斷斷續(xù)續(xù)地對這份講稿筆記中與原意有出入處和文字上有欠確切處,重新進行審閱和修改,直到現(xiàn)在方初步定稿。
這些講稿可以說是我多年前向西方“求經”,對西方現(xiàn)代哲學某些方面所了解的部分內容,給我國讀者的書面匯報。當然,這是遠在三四十年前的舊稿,而這里初次發(fā)表時,已在新中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研究近代和現(xiàn)代西方哲學、蓬勃發(fā)展、新人輩出,新的譯著,如雨后春筍的盛況的時代,因此本書上篇的發(fā)表僅可作為參考、比較和批判的歷史資料。
記錄稿中偶爾也有當時耳濡目染的某些哲學家的逸聞軼事。講課的內容和寫論文的形式有區(qū)別,所以有的地方沒有注明來源的書名和章節(jié)。有些地方就我所了解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與西方某些著名的哲學觀點相比較,希望有助于看出中國與西方哲學,雖然有時代、社會、階級等條件的差異,但在某些人類典型思想上也可能有其共通之處。
我主要是從哲學史的角度來論述各流派的哲學家,我介紹所閱讀他們的著作或聽過他們的演講的內容,有些地方好象是讀書報告。偶爾也包含有自己的體會或評論,有的地方采納了黑格爾的觀點。由于我當時還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覺醒,現(xiàn)在看來,免不了存在重要的缺點和錯誤,希望讀者指正。
二、評論現(xiàn)代西方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文章和講稿
下篇各文全是建國后寫的。有的已經在不同刊物上發(fā)表過。這些講演稿和文章,主要是批判胡適的實用主義(選入了四篇)和批判新黑格爾主義而講的(共五篇)。這是從1955年起響應黨的號召批判資產階級唯心論的一些文章,與上篇形成鮮明的對比。譬如在上篇對實用主義作了許多同情和積極評價,而下篇就對實用主義作了比較尖銳的批判。我試圖遵循著《共產黨宣言》中說的共產主義革命“在自己發(fā)展進程中要同傳統(tǒng)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一原則。也正如魯迅所說:“從舊壘中來,情形看的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期望通過批判,對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有所促進和裨益。由于實用主義也是影響我思想的因素之一,我與實用主義在美國和中國的代表人物都有一定的接觸,所以我曾積極參加了當時對于胡適的實用主義的批判。
至于批評新黑格爾主義的幾篇文章,也可以說多少包含著自我批評。因為我過去學習、翻譯、講授、介紹過一些黑格爾、新黑格爾主義的著作,較多地受過黑格爾和新黑格爾學派一些影響。在本篇有關文章中,雖然根據他們的原著的重要思想作了客觀的闡述,并試圖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批判。但由于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不夠,我的批判難免失之軟弱無力,或者失之生硬簡單。因此對于這些批判或評論(包括對其他資產階級流派)只能說是提出了一個如何正確對待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問題。
此外還有一篇講稿批判胡克的實用主義,一篇較長的文章批判繆爾的新黑格爾主義,都是未曾發(fā)表過的。這兩位哲學家現(xiàn)在都還健在,胡克教授仍在紐約州立大學任教,繆爾教授現(xiàn)仍任英國牛津大學麥爾敦學院院長。我讀過他們的書,對他們某些著作,作了較客觀的介紹,對他們書中某些批評或曲解馬克思的言論,我曾試圖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觀點來表示我個人的批評意見。至于我的意見正確與否,他們能否接受,那正是需要進一步討論辨明、反復商榷的問題。也是增進政治制度不同的各國哲學工作者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的一種方式。
關于附錄再說幾句話:
附錄一,原是1936年為溫公頤同志編譯的《哲學概論》所寫的序(商務印書館大學叢書本)。溫公頤的這本書實際上是根據美國新黑格爾主義者康寧漢的《哲學問題》一書(修改后第二版)編譯而成。我在該書的序文中指出康寧漢是魯一士學說的繼承者之一,而康寧漢的個別論點是受了實用主義的影響。通過序文可以了解一些當時美國新黑格爾主義與實用主義相關聯(lián)的傾向。正如杜威早期也受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到后來才正式建立了芝加哥學派的實用主義,并且與哈佛大學的詹姆斯相呼應。
附錄二,評趙懋華著《叔本華學派的倫理學》,該書原是趙懋華在哈特曼教授指導下所著的博士論文,主要是談論從叔本華到尼采唯意志論的發(fā)展過程。讀者可參考對比下篇中“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便可看出我在上篇中對叔本華與尼采的同情介紹,和二十多年后對他們簡短的揭露和批判。
附錄三,所附亨利希·邁爾著“五十年來的德國哲學”的譯文,內容實兼指西歐和美國的近代和現(xiàn)代哲學家和各流派,與本書所論述的范圍約略相同。他的評價和論述,都較為平正簡要,在當時資產階級哲學史家中,是較有見識的。例如對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比文德爾班、羅素較有遠見,對直覺主義的態(tài)度比哈特曼較持平,對反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沒有象克朗納那樣趨于極端。這篇譯文,作為附錄,可供閱讀本書上、下兩篇比較參考的資料。
賀麟
1981年3月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