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創業不能光靠激情和創新(1)
- 我的創業哲學:馬云獻給年輕人的12堂人生經營課
- 蔣云清
- 5537字
- 2015-03-26 11:32:31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永遠告訴自己一句話: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難的時候還沒有到,但有一天一定會到。困難不是不能躲避,不能讓別人替你去扛。任何困難都必須你自己去面對。創業者就是面對困難。
創業路,一走一輩子
時下,對年輕人來說最熱的兩個字非“創業”莫屬。當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條路上通往成功后,趨之若鶩的態勢便愈加明顯。然而,被奉為創業導師的馬云卻并不鼓勵年輕人貿貿然地創業。
馬云曾對別人說過,想創業也要給自己五年的時間,如果五年后還想創業的話,再創業也不遲。很多人以為,馬云這樣打消年輕人的積極性似乎有些不妥,因為他們需要的是鼓勵。但馬云這樣說自然有他的道理。
馬云經歷的多了,看到了許多人都是在離成功不遠的地方放棄了。因而,他才提出這樣的告誡。在他看來,既然做出了創業的選擇,就應該堅持到底,創業是一輩子的事業。
馬云提出這樣的論斷可謂是一語雙關,所謂的“一輩子創業”,既是針對個人,也是針對企業。說到這里,有的人會提出疑問:什么叫“一輩子創業”?現在很多人也在講“二次創業”,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二次創業”最早是由北京四通集團針對企業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在此之后不久,中國便掀起了一陣“二次創業”的小高潮,大批中小企業紛紛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比較受人們關注的話題,但更多的是疑問。
其實,這里所說的“二次創業”不過是大部分企業要經歷的一種現狀。它并不是一種選擇性的革命,而是不管人們愿意與否,都必須帶著企業向前邁進。一個企業從創立到獲得穩定發展,其經歷過了一個過程的洗禮后便積累了一定的實力。但是,如果人們不能推動企業前進的話,企業最終還是要死在路上。于是,為了迎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讓企業能夠活下來,人們不得不進行“二次創業”。換句話說,企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或為了企業能夠存活下來,它就必須經歷一次內部的變革過程。
說到底,“二次創業”涉及的是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就是推陳出新,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及體系,以實現組織的優化及進步。
當然了,“二次創業”也不全是指企業,有時也指人。比如小米的雷軍,他離開金山后又創辦了小米科技,重新開拓了自己的事業版圖。阿里巴巴成立的時候,也有人指其為“二次創業”。然而,馬云對此并不以為然。
我一直認為人一輩子都在創業,以前深圳有一個口號叫作“二次創業”,我不太同意這個,同一批領導是沒有辦法二次創業的,因為從第一天創業你就一直在創業。
馬云的意思很簡單,人們既然踏上了這條路,那么,他將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而且馬云認為,不管是誰,人們既然做出了選擇,不管這個選擇是什么都應該堅持下去。
另外,關于創業的成功與失敗,馬云認為也是關乎人們做出決定的重要因素。在馬云看來,成功和失敗都只是一時的定義。這一刻你失敗了,并不代表你永遠失敗;而這一刻你所取得的成功,也不可能當成一輩子的成就來加以標榜。在馬云眼中,成功是以人們對理想的堅持來計量的。事實上,通過方法論的途徑來解釋更合理。馬云認為,有了理想,有了堅持,人們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那時候,很多人說阿里巴巴如果能成功,無疑就是把一艘萬噸輪(船)抬到喜馬拉雅山上面。我跟我的同事說我們的任務是:把這艘萬噸輪(船)從山頂抬到山腳下,別人怎么說,(是)沒辦法的事,你自己要明白,我要去哪里,我能對社會創造什么價值。
阿里巴巴如今所取得的成功,在外人看來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對于眼前的榮耀,馬云卻一直在告誡員工,要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所謂的成功,也不要受到外界評價的干擾。
因為我們要做102年。有一天如果你上了什么封面,你就把自己當作上了一個娛樂雜志一樣。不要認為那是成功,成功是很短暫的,背后所付出的代價是很大很大的。
馬云告訴人們,成功和失敗都同創業一樣,不是一次、兩次的事。這也是他給創業者們的啟示:人一旦選擇了創業,只要他不放棄,那么,他將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而這種堅持也是他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徑。同時,馬云也是在告訴那些準備創業的人們,要做好準備。
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難的時候還沒有到來,但有一天一定會到來。困難不能躲避,不能讓別人替你去扛。九年創業的經驗告訴我,任何困難都必須你自己去面對。創業者就是要面對困難。
通常人們看到的都是創業者們取得成功那一刻的榮耀與輝煌,卻不十分清楚整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困難是必然的,成敗的關鍵在于人們取得勝利的決心,還是那兩個字——堅持。當然,努力、學習等也是必要的。
經歷便是一種成功
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干,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這是馬云邂逅“Internet”回國后所做出的重要的,且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決定。而透過他語氣之中的決絕,人們似乎也能夠理解了,這個乍看起來如此平凡的男人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馬云的事業起點本也是平穩、安逸的,畢業后順利地進入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所教科目當然是他最擅長的英語。他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學生們也很喜歡他的課。然而,他最終還是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在創業的風潮還沒有掀起的時候,那還是鄧小平做出南巡講話的前幾個月,馬云就已經展開了行動。“海博翻譯社”的成立從現在來看的話,很多人都覺得那不過是馬云人生中淡淡的一筆,但作為其成立的第一個經濟實體,它畢竟是馬云創業生涯的開始,也算的上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
成立翻譯社看似是馬云的心血來潮,但實際上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因為英文不錯,有很多人想找我做翻譯,但我白天要上課,沒時間去做翻譯,我校很多老師退休以后在家里沒事干,工資又少,所以我想成立一個翻譯社,作為中介一樣。那時候沒有把賺錢放在第一位,總覺得做這件事情挺好的,也是一個夢想。我覺得這個翻譯社是有前景的,可以成為杭州最大,也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個翻譯社。
可見,馬云的初衷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寄托了希望。盡管馬云為這個翻譯社折騰了兩年,最后也離開了,但其中也傾注了他的心血。如果沒有后來的機緣,也許人們今天認識的馬云就是一家大型翻譯公司的老板。
在美國接觸到神奇的網絡后,馬云回國后便用了1元人民幣和在拉斯維加斯贏得的600美金買了一臺電腦,從此他便和互聯網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當時那個年代里,普通大眾是不可能理解馬云的做法的。首先可以說,馬云帶回中國的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因為太新了,在中國他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先河。馬云接觸互聯網的時候,張朝陽剛剛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成了麻省理工學院在中國的聯絡人。一年后,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決定給張朝陽投資創辦網絡公司,他不僅僅是張朝陽的導師,更是互聯網教父級的人物。他本人曾在書中指出:“互聯網精靈的尖叫是大型公司走向覆滅的喪鐘。”在對待互聯網的這個事情上,我們就能夠看出馬云異于常人的獨特思維。
另一個讓人感到不解的就是,馬云為何會放棄穩定的工作,而投身到那種在當時看來十分不確定的事情上?馬云向校長提出辭職時,已經榮獲了“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師”的稱號,且擔任了學校駐外辦事處主任。在一般人看來,他的“前途”正一片大好,這個時候選擇放棄實在是太可惜了。然而,馬云并不這么認為:
我走的時候浙江廣播電臺請我去做客,我那天一早就去跟校長說我要離開學校了,他剛從斯坦福回來,跟我說:“你什么時候想回來就回來,我一定同意。”我當時說,我現在不會回來,如果要回來的話那也是十年以后的事兒了。
不管怎樣,馬云最后還是遵從自己的心意,走上了一條連他自己都不十分確定的路。對于當時的決然心態,后來馬云曾做出過解釋:
我自己已經30歲了,我要去做一家公司,不管做什么公司,只要有一個行業我一定跳下去。
可以看出,馬云認準了這件事,他就想不在乎結果地去做。創業本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情結。不管做與不做,大多數人都曾考慮過創業的問題,體現在年輕人身上尤為明顯。但是,真正有勇氣付出實踐的人卻并不多,成功的更在少數。而馬云的成功之處,便是沒有將這一思想扼殺在搖籃里。
所以我說今天的年輕人,我比你們都強,你們有好多人都是晚上想走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早上起來騎車又上班去了。
“想到了就去做”,這其實就是馬云想要告訴年輕的創業者們的至理箴言。創業需要一種義無反顧的精神,一個人如果連這樣的決心都下不了,那只能說明他還不具備一個創業者的資格。
人們似乎都有這樣一種習慣,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計算出失敗的風險。其實人能夠有這樣的預見性是件好事,也會以此為依據作出充分的準備。然而,大部分人卻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而畏縮不前,直至最初的沖動消失殆盡。當然了,對于這樣的人,馬云也并不建議他們去創業,因為在真正的困難面前,他們也一樣會畏縮。
阿里巴巴成立以前,馬云同樣也經歷了很多挫敗——被騙、合作失敗,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堅持著最初的決定,阿里巴巴的成功已然是最好的回報。而改變馬云命運的那個決定,還并不是因為他對這個行業有多么的精通,恰好相反,他是一個實打實的門外漢,只因為他看好了這個事業,他想做,便義無反顧地做了下去。馬云也曾透露過:
其實最大的決心并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經歷就是一種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還可以掉頭。
“鯨魚”和“蝦米”的選擇
馬云的阿里巴巴網站橫空出世時,就立志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當時國內的互聯網熱潮正處于激涌狀態,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公眾,注意力始終放在門戶網站上。
馬云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在這時是逆風而起,在整個互聯網界開創了一種新興的模式,被媒體稱為“繼谷歌、雅虎、亞馬遜、eBay之后的第五種互聯網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獨特B2B模式,就是現在在美國,也很難找到這樣的一個成功范例。
馬云曾經說過“領導窮人鬧革命”的話,但他口中的“窮人”實際并不指真正的窮人,而是指廣大中小企業。
十年以后沒有小企業和大企業的區別,沒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區別,沒有外資和內資企業的區別,只有誠信與不誠信企業的區別。
馬云的壯志顯現出其對中小企業的重視。他投身電子商務的時候,全球互聯網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但馬云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從最底層的市場滾打過來,深知中小企業的困境。他毅然作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那15%大企業,只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窮人,那么互聯網就是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信息渠道,有巨額廣告費,小企業什么都沒有,他們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而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革命。
正是這個創意,使馬云獲得了今天的成功。馬云不愧是個精明的商人,當別人還在想著讓網民來看信息、資訊的時候,他就想到了如何讓大家通過互聯網來賺錢。這樣的創意,正切中了廣大中小企業的要害和他們的心理。可能并不是所有企業上阿里巴巴都能掙到錢的,但以利潤為命脈,銷售渠道為主要困難的中小企業豈會放棄這樣一個可能的機會?哪怕不行,總也要試一試的。當大家都上來試一試的時候,市場就形成了。
中國電子商務產業格局將產生巨變,一個新的互聯網應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互聯網將由網民和網友時代進入網商時代。
馬云的這句話預示著今后互聯網發展的一種趨勢。事實上不光是中小企業,一些個體商戶也在逐步進入電子商務。一些有網絡條件的上班族也開始利用電子商務做業余的生意,甚至出現了大批專門以開網店做電子商務為生的人群。
馬云說:“見過賣蝦米成功的,卻沒有見過靠捕鯨魚發財的。”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鯨魚看上去很大,雖然捕了一條就能發一筆,但是鯨魚數量少,能夠捕到鯨魚是一個不確定的事情,準確地說:這個事情不可重復,從長遠而言,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
因此對于創業者來講,在選擇項目的時候,要選擇那些可以重復的事情去干,不要去抓那些不確定的事情。
棄“鯨魚”、抓“蝦米”,另外一點啟示就是:項目的周期要短,一個很大的工程,看上去很美,但是周期很長。投入很大,日受益率其實不高。這種大項目會給人以錯覺。這個長周期的另外一種不好的地方就是:周期長,人們積累經驗的周期更長,經過N年的發展之后才發現當初的判斷有誤,此時改變方向,為時已晚。
與此相反:蝦米類的項目,每個“蝦米”受益很小,但是數量龐大,而且可以每天都有受益,可以依靠項目發展項目。
“蝦米”也好,“鯨魚”也罷,馬云始終強調的一點便是專注。互聯網產業的特點是變幻無常,模式眾多,誘惑更多。里面的寶物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但馬云只揀了一樣寶物——電子商務,對其他寶物視而不見。顯然,阿里巴巴的選擇是為“蝦米”們服務。馬云常說的一句話是:“讓別人跟著鯨魚跑吧!”
不瘋魔不成活
從馬云的創業經歷來看,他顯然算不上是“愛一行,干一行”的那種人。不過,他倒是充分懂得“干一行,愛一行”的道理。他曾說過:
既然在工作,就一定要敬業,一個當不好士兵的將軍一定不是個好將軍。
人終究要通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如果你不喜歡的話,那怎么投入熱情呢?如果沒有熱情的話,最終又怎么可能實現目標呢?
敬業是一種職業素質,在馬云看來,它同時也是創業的基礎和前提,對于創業者來說非常重要。于是,馬云也把它當成了用人的一個重要標準。當然了,馬云本人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馬云在事業上所表現出的偏執的那一面足以說明。
有人說馬云是一個冒險家,有人說馬云是一個偏執狂,事實上,他只是一個敬業者。他在做每一個決定時所表現出的那些冒險和偏執,都緣于他的敬業精神。事實證明,他近乎于偏執的敬業確實帶領他走向了成功。
安德魯.格魯夫曾經說過:“唯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句話放在馬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