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用人要“狠”:感情和關系永遠替代不了利益(1)
- 管理不“狠”,公司不穩
- 王劍
- 5532字
- 2015-03-23 15:29:05
老板用人要“狠”,這個“狠”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策略。“狠”不是說狠狠地壓榨員工,不把員工當人看,而是指在使用程度上要“狠”,即大膽使用,敢于放手,讓員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為企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狠”還指老板對員工要嚴格要求,讓員工在制度的規范下做事,這樣更有利于員工進步,更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發展。
1人才是公司的資產,有“人”才有“財”
企業的“企”字,上面一部分是“人”,下面一部分是“止”。這就告訴我們,企業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企業有人才,才能發展;企業沒人才,或人心渙散,企業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所以,老板一定要重視引進人才、培養人才,還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這樣“人才”才能給公司帶來滾滾財源。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齊威王和梁惠王談論什么是寶物。梁惠王問齊威王的國家是否有寶物,齊威王謙虛地說“沒有”。梁惠王頗為得意,表示自己國家雖小,但是有能照12輛車子的寶珠10枚。他不解地問齊威王,你們國家那么大,為什么沒有寶物呢?
然而,齊威王說的一番話讓梁惠王不禁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齊威王表示,他們國家的寶物與梁惠王國家的寶物不同,梁惠王以珠寶為寶物,而他們國家以人才為寶物。他們國家有檀子大將,守衛南城,楚國不敢進犯;周邊12個諸侯國對他們俯首稱臣,年年朝貢;他們有盼子大臣,守衛高唐,使趙國7000多戶人家在城門之外下跪請求歸順;他們還有種首大臣,他把社會治理得很安定,路不拾遺……
后來,梁國國破家亡,珠寶都落入他人之手;而齊國不斷強大,成為春秋一霸。
自古以來,人才都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唐代著名的政論家趙蕤在他的《長短經》中說:“得人則興,失人則毀。故首簡才,次論政體也。”大意是說,創建人和事業,都需要他人的擁護。得到人才就能興旺發達,失去人才就會失敗。
三國時期,曹操謀士云集,但是遭遇了諸葛亮,只需赤壁一戰,劉備就實現了三國鼎立;孫權手下人才濟濟,但是遭遇了諸葛亮,一人戰群儒,實現了孫劉聯合。由此可見,一個優秀的人才,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可以決定一個企業的存亡。所以,老板在經營企業時,一定要重視招攬人才,要把人才當成公司的寶貴資產,用心去珍惜,放手去使用。
臺灣塑膠集團的董事長王永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永慶曾經也面臨過企業破產。20世紀50年代,由于王永慶的生產技術落后,而且手下又沒有優秀的人才,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因此,他的股東紛紛退股,無形之中,他被逼上了絕路。
為了作最后一搏,王永慶變賣了所有的家產,但是仍以失敗告終。事后,他冷靜地總結了自己失敗的教訓,認識到自己雖然有不錯的管理和經營才能,但是根本不懂專業技術,更是缺乏這方面的人才。為此,他又重金聘請了國外的一位工程師,放手讓他負責一切技術問題。從此以后,王永慶的公司擺脫了困境,走上了一條高速發展的道路。
有人說,人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是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作為企業老板,一定要善于使用人才,讓人才的智慧和才能得到發揮,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績,使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但如果只是把三個人的智慧簡單相加,恐怕很難超過一個諸葛亮的智慧。其實,這句俗話不過是人們的一個美好愿望,管理的真實現狀是:三個臭皮匠,敵不過一個諸葛亮。
要知道,管理是一門哲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管理好了,強將手下無弱兵,平凡之人也能變成人才;管理不好,弱將手下無強兵,人才也會變成庸才。因此,有了人才之后,關鍵是正確使用,以保證人才的能力得到發揮。
第一,善用人長,發揮優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君子用人如器,應當各取所長。老板用人,應該多看人才的優點和長處,這樣才能用好人才,也才能留住人才。如果一味地求全責備,對下屬橫挑鼻子豎挑眼,下屬在巨大的壓抑之下,肯定會人心渙散。只有各取所長,大家才能工作得心情舒暢,團隊的效益才能提高。
第二,善用人短,貴在組合。
用人之長,沒有什么了不起,很多老板也會做到這一點。但是說到用人之短,恐怕很多老板就不行了。用人之短,既需要勇氣,又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清朝楊時齋將軍讓聾子當勤務員,讓啞巴負責送密信,讓瘸子堅守炮臺,讓瞎子伏于陣前。這就是巧妙地用人之短。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待別人的缺點和缺陷,缺點和缺陷也會變成一種優勢。
老板可以讓吹毛求疵的員工當質檢員,讓爭強好勝的員工抓生產、搞推銷,讓小心謹慎的員工管安全,讓愛出風頭的員工搞公關,讓斤斤計較的員工管倉庫和后勤。總之,員工是個猴子,就給他一棵樹抱著;員工是條龍,就給他一條江河,讓他去翻江倒海;員工是條漢子,就讓他上陣殺敵,打拼江山;員工是個智者,就讓他思考問題。如果你能這樣用人,那么團隊中人人都會變成千里馬。
第三,分類管理,區別對待。
在企業里,通常有三類人:
一類是“人財”,占總人數的10%~20%,根據二八法則來分析,這20%的人是真正的優秀人才,是企業競爭最大的資本,他們能為企業創造80%的財富,企業在他們身上的投入遠遠小于他們對企業的貢獻。
第二類是“人在”,就是人在公司,卻只是充數的,他們占公司總人數的70%~80%,他們對企業的貢獻稍大于或略等于企業對他們的投入,企業應該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在價值觀、文化、態度、知識、技能等方面認同企業,從而變成企業的“人財”。
第三類是“人災”,占公司總人數的5%~10%,他們是公司的絆腳石,他們對公司的貢獻,遠小于公司對他們的投入。對于這類人,老板應該毫不留情地將其清除出公司。
2堅決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
企業用人,要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所謂“能者上”,是指給有能力的人合適的崗位,讓他們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何謂“平者讓”,“平”是指業績平平,對于這種人,沒辦法,只有讓他們讓位。試想一下,員工業績平平,總不能讓他“占著茅坑不拉屎吧”?因此,讓位是必須的。讓位給誰呢?當然是讓位給“能者”。而“庸者”比“平者”更無能,很可能既沒有修養,又沒有能力,還經常出紕漏,給公司惹亂子,拖公司的后腿。因此,這樣的人只能讓他“下”,即離開、下崗。
康佳公司特別重視人才,在康佳,無論你是普通員工,還是一般技術員,無論你在哪個崗位,只要你有真才實學,公司就會把你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對你予以重用。
康佳恪守的管理原則是“愛才、用才、育才”,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競爭機制,很好地調動了人才的積極性,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每一年,康佳都會把公司的庸才清除掉、把業績差的員工淘汰掉,人數大概占總人數的5%,從而給新員工提供合適機會。而對于成績卓著的員工,康佳會加以提拔。
“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很好地體現了公平競爭、優勝劣汰,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也是順應人類客觀規律的。推行這種用人策略,推崇競爭上崗,可以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讓那些安于現狀的員工緊張起來。否則,等待他們的就是“下崗”,這樣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些人一開始是個能者,在自己的職位上兢兢業業,工作業績突出,但是后來“變質”了。他變得不安分守己,開始無視公司制度,讓自己淪為了一個庸才。對于這種人,老板有必要下手狠一點,該清除出公司的,一定不能留下,以免給自己留后患。
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就碰到過這樣的員工。這個員工名叫王三江,是阜康錢莊的一個小伙計。胡雪巖慧眼識才,發現王三江做事很謹慎,而且有遠見,于是提拔他做錢莊的大伙計,管理錢莊的大小事務。
王三江確實是個人才,得到重用之后,他為阜康錢莊注入了一股活力。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他為錢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因為功勞很大,他慢慢變得放松了自己,開始不聽從胡雪巖的調遣。在人際關系上,也放任自己,不把其他同事放在眼里,經常對他們大呼小叫,好像錢莊沒了他就不行一樣。
王三江的做法與胡雪巖長期經營的錢莊所形成的風格背道而馳。胡雪巖曾建議王三江改正自己的工作態度,修正自己的做事風格,但是王三江并不在意。最后,胡雪巖漸漸無法容忍了。
后來,王三江賭錢輸了個精光,還欠下一屁股債。為了還債,他假冒胡雪巖的名義挪用了錢莊的錢用于還債。他本以為這樣做是天衣無縫的,卻不知,賭場的老板曾受過胡雪巖的恩惠。因此,他把王三江的事情告訴了胡雪巖。
胡雪巖大怒,毫不留情地將王三江趕出了錢莊。盡管王三江苦苦求情,也有伙計替他求情,但胡雪巖態度決絕。他說:“現在的王三江,再也不是過去的王三江了。這種事情他能干出一次,就能干出第二次。所以,錢莊絕不能留他。”
曾經的得力干將,也許會變成你的累贅,變成公司發展的阻礙。因為人是會變的,而且最怕人品變壞。如果有一天,當你發現公司的一位能者有挪用公款、吃回扣等嚴重的不良舉動時,請狠心一點,將其請出門外。記住,當能者變成庸者時,該淘汰的必須要淘汰,這樣才能保證企業源源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現實的管理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能者上不去,庸者下不來,平者不讓位。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這種現象的存在有必然的客觀原因,也有現實的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是,庸者、平者通過與管理者較好的私人關系,得以濫竽充數,庸者、平者得以重用,能者勢必會受到打壓。
另外,有一句有趣的話叫:“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用在企業管理方面,就是企業在招聘時,招聘人員容易被個人偏見所左右,從而錯失人才,或者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管理者由于個人偏見的原因,對那些善于阿諛奉承的庸者和平者有較好的印象,而對那些靠實力說話的能者卻不怎么有好感,這樣也很容易導致能者的才能被荒廢。
為什么有些人在這個企業是人才,在那個企業卻變成了庸才,而到了另一個企業,又變成了人才呢?看一看下面的例子吧:
小李畢業于某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大學生。畢業后,他被某大型國企的董事長、總經理及人事部的負責人看中,大家看了他的檔案后,覺得非常滿意,紛紛找他談話,希望他能來企業效力。
“真誠所至,金石為開”,小李拒絕了其他單位的邀請,接受了這家企業的盛情。然而,進入這家企業之后,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小李一直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后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軟件開發項目,小李刻苦攻關了半個月,就把這個軟件設計出來了。
可是,軟件出現了兩個小問題,按說這也屬于正常現象,因為就算是大名鼎鼎的微軟公司,開發的軟件也會有漏洞,也要不斷進行改進。然而,管理層根本不知道這一點,于是猛烈地攻擊小李,并就此判定小李沒有什么真本事。
小李初出茅廬,從一開始被管理層器重,到被管理層攻擊,他簡直是從天上掉到了地下。一時間,他激烈地回應了幾句,想為自己辯解一番,但是卻被管理層扣了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帽子,大家對他頗有成見。
這件事發生之后,小李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被重視了,小李感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于是他選擇了辭職,進入深圳一家外資計算機公司,在那里,小李的優秀才華得到了很好的發揮,給公司創造了滾滾利潤。
現實中,有些老板、管理者對待人才,就像葉公好龍一樣,他們對人才的渴望只是停留在愿望上。當真正的人才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又犯糊涂了,把人才閑置在那里,把能者變成了庸者。所以說,老板要對人才多一點信任,多一點包容,多給人才創造條件,這樣才能保證人才的真實能力得以發揮。
3老板要學會恩威并施
經常聽到有些老板說:“我對員工那么好,可是他們居然背棄我,泄露公司的機密,真是太不重情義了。”也有一些老板,雖然很有“脾氣”,看似對員工粗暴,生氣時臭罵員工一頓,好像非常嚴厲,但員工卻非常喜歡他。為什么老板對員工好,員工卻背信棄義?老板對員工“不好”,員工卻心服口服、不離不棄呢?
其實,后者更具備領導的藝術,或者說后者更懂得恩威并施。當員工犯錯時,該罵一定要罵,該夸時要夸。什么時候該罵,什么時候該夸,這要看員工的個性特點、看場合、看時機,只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才能“罵”得員工心服口服,“夸”得員工斗志昂揚。
漢高祖劉邦非常善于對下屬恩威并施。當年,他為了剿滅陳豨的謀反,親自帶兵出征。但是從長安到趙國,這是一段非常遙遠的路途,如果帶上太多的士兵,反而會影響行程。因此,劉邦決定只帶一支精銳部隊前往。
到達趙國后,劉邦問趙國的國相周昌:“你們趙地有沒有英勇善戰的將領?”
周昌說:“有4個人非常英勇善戰。”隨后,他把這4個人帶到劉邦面前,沒想到劉邦當著眾人的面,對這4個人怒罵一番:“你們這些小兵小將也能率兵打仗?”
那4個人見狀,紛紛跪倒在地,內心驚恐萬分。這時劉邦又做出了一個讓人不解的舉動,他趕緊安撫他們,并賞給他們每人一千戶的秩祿,讓他們分別帶領一支軍隊攻打陳豨。
劉邦的大臣們不解,說:“當年那么多跟你打天下的功臣都沒有全部得到封賞,你為什么給這4個人這么重的獎賞呢?”
劉邦說:“你們又不是不知道,陳豨造反,整個邯鄲以北都是他的地盤,現在我們急需征調各地的軍隊,但是他們難以及時趕到,眼下,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趙地的士兵。因此,我怎么能吝嗇這四千戶的封賞呢?這樣更能激勵趙地士兵勇猛殺敵啊!”
大臣們聽后,紛紛拍手叫好,果然不出所料,一年之內,趙地的軍隊就把陳豨剿滅了。
對趙地士兵,劉邦既以強大的威懾,又許諾利益,這種恩威之術運用得非常高妙。恩是寬待,威是嚴厲,恩威并施,相得益彰。
在這個員工流動率高居不下的時代,如果你想擁有一支人員穩定的團隊,如果你想獲得部屬的擁戴,那么你就必須學會恩威并施。既要給員工好的待遇,給員工鼓勵、認可、關心和厚愛,讓員工獲得保障,獲得欣賞,又要制定嚴厲的制度,規范員工的言行舉止,保證員工給企業帶來正能量。只有這樣,員工才會既喜歡你,又畏懼你,對你服服帖帖,腳踏實地地跟著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