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列顛初沐文明風 羅馬鐵蹄踏英倫
- 西游歐洲大陸記
- JOJO的粥粥
- 3064字
- 2025-08-29 22:26:31
(前情提要:地中海諸邦競起,羅馬初定亞平寧,雅典、斯巴達爭霸希臘;歐陸西北,不列顛島尚處部落分立,未識域外文明。)
詩曰:
大洋環抱島蔥蘢,部落分居多古風。
不識域外金戈影,猶自漁樵歲月濃。
話說歐陸西北,有一大島名曰不列顛,隔英吉利海峽與法蘭西相望,島上山巒起伏,森林茂密,河流縱橫,氣候溫潤。公元前55年之前,此島之上并無統一邦國,散居著數十個凱爾特人部落,其中以南部的坎提人、中部的布里甘特人、北部的皮克特人最為強盛。諸部落各據一方,以漁獵、畜牧、耕種為生,雖有刀矛弓矢,卻多為石木所制,偶有青銅器具,亦是從歐陸輾轉而來,文明程度遠遜于地中海諸邦。
且說南部坎提部落,首領名曰卡西維勞努斯,身長七尺有余,赤發碧眼,勇力過人,曾于森林中搏殺黑熊,救回被掠的部民女子,眾皆服之,推為部落之長。坎提人聚居泰晤士河畔,筑木寨以居,寨外挖壕溝,植尖木,以防鄰部侵擾。一日,卡西維勞努斯召集族老于寨中議事,木案上擺著獸肉、野果與麥酒,他指案上一塊青銅匕首曰:“此刃乃上月從一名歐陸商人手中換來,削鐵如泥,遠勝我等石斧。那商人言,海峽對岸有強國曰羅馬,國中多此利器,且有‘鐵車’(指戰車)、‘長船’(指戰船),戰力非凡。諸位以為,我等當如何應對?”
族老中有一老者名曰德魯伊,身披獸皮,頭戴橡葉冠,乃部落祭司,通占卜之術,聞言撫須答曰:“羅馬遠在海峽之外,與我等素無往來,不必多慮。然鄰部特里諾文特人近日頻頻越界,搶我牛羊,當先伐之,以振我威。”卡西維勞努斯頷首曰:“祭司所言極是!特里諾文特人恃其部眾眾多,屢犯我境,今當舉全族之力,踏平其寨!”遂點齊三百丁壯,各持石斧、木盾、長矛,直奔特里諾文特人聚居的肯特地區而來。
特里諾文特部落首領辛白林聞坎提人來犯,亦召集二百丁壯迎戰。兩軍于泰晤士河畔列陣,辛白林拍馬而出(彼時不列顛已有馬匹,多從歐陸引入),大呼曰:“卡西維勞努斯,你我兩族世代為鄰,為何興兵來犯?”卡西維勞努斯亦拍馬向前:“你部屢搶我牛羊,今日定要討還!”言罷,舉斧便砍,辛白林舉矛相迎,兩馬相交,戰在一處。丁壯們亦吶喊著沖上前,刀斧相向,箭石齊飛。戰至半日,特里諾文特人漸落下風,辛白林恐部民傷亡過重,遂鳴金收兵,遣使求和,愿歸還所搶牛羊,并獻麥酒百壇。卡西維勞努斯見目的已達,遂罷兵而回。此役之后,坎提部落威名稍振,鄰近小部落皆來歸附。
又詩曰:
兩族交兵泰晤士,斧矛相向起煙塵。
求和罷戰歸疆土,暫保鄉園息戰塵。
卻說此時羅馬已由共和制漸向帝制過渡,執政官凱撒雄才大略,已征服高盧(今法國),聽聞不列顛島物產豐饒,且有錫礦、鐵礦,遂欲揮師渡海,征服不列顛。公元前55年夏,凱撒召集兩萬大軍,打造百余艘戰船,自高盧北部的布洛涅港揚帆出海,直撲不列顛。
消息傳至不列顛,卡西維勞努斯召集諸部落首領議事,曰:“羅馬人來勢洶洶,若各部落自守,必被逐個擊破。不如結成同盟,共抗羅馬!”諸首領皆然其言,共推卡西維勞努斯為盟主,合兵五千,于不列顛東南部海岸布防。數日之后,羅馬戰船抵岸,凱撒親率大軍登陸,不列顛人以弓箭、石斧迎擊,然羅馬兵皆披鐵甲,持青銅劍、長矛,且列方陣而進,不列顛人根本無法抵擋,紛紛潰退。凱撒率軍追擊,連破數座木寨,直抵泰晤士河畔。
卡西維勞努斯見羅馬軍勢大,遂命人拆毀泰晤士河上的木橋,又于河岸布下尖木陷阱,欲阻羅馬軍渡河。凱撒見狀,命士兵砍伐樹木,趕造木筏,趁夜渡河。不列顛人見羅馬軍已渡,遂以戰車沖擊,那戰車由兩馬牽引,車上立兩兵,一持矛,一持斧,沖勢甚猛。然羅馬兵早有防備,以長矛刺馬,戰車紛紛傾倒,不列顛人再次潰敗。卡西維勞努斯無奈,只得率殘部退入北部森林,據險而守。
凱撒雖連勝,卻因糧草短缺,且冬季將至,恐戰船被海風損毀,遂命人劫掠不列顛人的糧食、牛羊,然后率軍返回高盧。臨行前,凱撒命不列顛諸部落稱臣納貢,卡西維勞努斯雖心有不甘,卻也只得應允。此乃羅馬首次入侵不列顛,雖未久駐,卻將羅馬文明的火種初次帶到了這座孤島之上。
次年(公元前54年)春,凱撒再次率三萬大軍、兩百艘戰船入侵不列顛。此次不列顛諸部落雖仍結盟抵抗,卻因內部不和——特里諾文特人首領辛白林暗中通款羅馬,獻糧助軍——導致戰力大減。羅馬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卡西維勞努斯的主營。卡西維勞努斯見大勢已去,遂親往羅馬軍營請降,凱撒命其為不列顛諸部落之主,代羅馬征收貢賦,然后再次撤軍。
詩曰:
羅馬鐵蹄破滄溟,英倫初拜外邦庭。
雖無王化留長久,已見文明影漸形。
凱撒撤軍之后,不列顛諸部落復又紛爭不斷,卡西維勞努斯雖為盟主,卻難以約束諸部。辛白林因通款羅馬,得羅馬贈送的青銅武器、農具,勢力漸強,遂起兵推翻卡西維勞努斯,自立為不列顛共主。辛白林深知羅馬的強大,遂遣使往羅馬,愿永為屬國,年年納貢,凱撒大喜,賜其羅馬公民身份,并派遣工匠往不列顛,教當地人制作青銅器具、建造石屋。
自此之后,不列顛與羅馬的交流日益頻繁,羅馬的歷法、文字、建筑技術漸漸傳入不列顛,不列顛人的生活習慣亦隨之改變:開始放棄木寨,建造石屋聚居;開始使用羅馬式的陶罐、農具;貴族子弟甚至學習拉丁語。然此時羅馬內部紛爭不斷,凱撒遇刺后,屋大維與安東尼爭奪權位,無暇顧及不列顛,不列顛諸部落遂又陷入混戰,辛白林死后,更是四分五裂,直至近百年后,羅馬帝國才再次將目光投向這座孤島。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為鞏固皇權,彰顯功績,決定再次征服不列顛。此次羅馬派出四萬大軍,由將軍普勞提烏斯率領,兵分三路渡海入侵。不列顛諸部落雖奮力抵抗,卻因武器落后、缺乏統一指揮,節節敗退。羅馬軍先后征服南部諸部,直抵倫敦地區,克勞狄烏斯親往不列顛督戰,冊封當地貴族為羅馬官員,在倫敦建造軍營、神廟、競技場,將不列顛正式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設“不列顛行省”,由羅馬總督管轄。
羅馬統治不列顛期間,大力推行羅馬化政策:修建大道,連接各主要城鎮(其中著名的“福斯路”,從倫敦至約克,綿延數百里,至今仍有遺跡);建造城池,如倫敦、約克、巴斯等,皆仿羅馬樣式,有城墻、廣場、浴場、神廟;強制推行拉丁語和羅馬法律;鼓勵不列顛人與羅馬人通婚。不列顛的經濟亦隨之發展,錫礦、鐵礦得到大規模開采,糧食、羊毛大量運往羅馬,不列顛逐漸融入羅馬文明圈。
然羅馬的統治并非一帆風順,不列顛人多次發動起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公元60年的布狄卡起義。布狄卡乃艾西尼部落首領之妻,其夫死后,羅馬總督搶其財產,鞭其本人,殺其女兒,布狄卡怒而舉兵,聯合諸部落,聚眾十萬,先后攻陷科爾切斯特、倫敦、圣奧爾本斯三座羅馬城市,殺羅馬人及親羅馬的不列顛人七萬余人。羅馬皇帝尼祿聞訊,急派將軍蘇埃托尼烏斯率軍馳援,雙方于英格蘭中部展開決戰。布狄卡的軍隊雖眾,卻多為烏合之眾,最終被羅馬軍擊敗,布狄卡不愿被俘,服毒自盡。起義失敗后,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更加嚴酷,不列顛人逐漸被同化,羅馬文明在不列顛島上深深扎根。
詩曰:
布狄卡興十萬兵,憤誅異己怒難平。
可憐一戰功成滅,空留遺恨照滄溟。
羅馬統治不列顛近四百年,至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日漸衰落,北方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頻頻入侵羅馬邊境,羅馬帝國無力兼顧不列顛,遂于公元410年撤回駐不列顛的全部軍隊,不再過問不列顛事務。羅馬撤軍后,不列顛再次陷入混亂,為抵御北方皮克特人的入侵,南部的不列顛貴族竟邀請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來援,殊不知“引狼入室”,這些日耳曼部落擊敗皮克特人后,竟占據不列顛南部,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不列顛從此進入“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正是:
羅馬雄圖終落幕,
蠻族乘勢起風云,
欲知盎格魯-撒克遜如何建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