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太初元君隱神蹤 愛琴諸邦競霸圖
- 西游歐洲大陸記
- JOJO的粥粥
- 3604字
- 2025-08-29 17:30:29
詩曰:
鴻蒙初辟判玄黃,洲陸分張各有疆。
元君隱跡通幽秘,人主爭雄競霸強。
鐵騎踏開平朔漠,樓船飛渡定滄茫。
興亡代謝如川逝,留與丹青話短長。
話說太初元君隱于阿爾卑斯山萬仞冰宮,自亞當、夏娃造世,該隱、亞伯鬩墻,寧錄興兵,洪水滅國,米諾斯稱霸,特洛伊傾覆,凡人間興衰,皆盡收眼底。元君常憑欄遠眺,見歐羅巴大陸之上,各族林立,殺伐不斷,不由嘆曰:“盤古開天,本為育化生靈,怎奈人心逐利,竟成如此景象?!彼烊”鶎m玄冰,雕琢成十二玉牌,上刻“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勇、和、平”十二字真言,欲待有緣人得之,以正世風。又命座下金童、玉女將玉牌分藏于歐羅巴各地名山大川之中,然后拂袖閉目,再不問人間之事。
卻說特洛伊城破之后,阿伽門農班師,雖逢風暴,損失慘重,然挾滅國之威,更顯邁錫尼霸主之尊。歸至邁錫尼,大宴群臣,封賞有功之將。奧德修斯雖漂泊未歸,亦追封“護國大將軍”。阿伽門農自恃功高,日益驕奢,大興土木,廣選妃嬪,又加重賦稅,百姓怨聲載道。其王后克呂泰涅斯特拉,本與表兄埃癸斯托斯有私情,見阿伽門農驕橫,遂與埃癸斯托斯密謀,欲除之而后快。
一日,阿伽門農自獵場歸來,克呂泰涅斯特拉假意迎候,于宮中設宴。席間,埃癸斯托斯率死士闖入,刺殺阿伽門農于殿上。隨后,埃癸斯托斯自立為邁錫尼王,與克呂泰涅斯特拉共掌國政。阿伽門農之子俄瑞斯忒斯,時年方幼,得忠仆保護,逃奔至雅典,投于忒修斯之子希波呂托斯門下。
希波呂托斯素聞阿伽門農之功,又見俄瑞斯忒斯孤苦,遂收為養子,教以文韜武略。俄瑞斯忒斯年長,得知父仇,泣血誓曰:“不報此仇,誓不為人!”希波呂托斯乃助其招兵買馬,聯絡邁錫尼舊部。數年后,俄瑞斯忒斯率師反攻邁錫尼,埃癸斯托斯與克呂泰涅斯特拉猝不及防,被斬于宮前。俄瑞斯忒斯遂繼位為邁錫尼王,然經此內亂,邁錫尼國力大損,不復昔日之盛。
當是時,雅典在希波呂托斯治理下,愈發強盛。希波呂托斯承忒修斯之制,更重文教,設“智者學堂”,廣納天下賢士,探討天地人生之理。又造戰船,通貿易,雅典之銀幣“德拉克馬”流通于地中海諸邦。斯巴達則由萊庫古立法,全民皆兵,嬰兒自出生即受檢驗,體弱多病者棄于山谷;男童七歲入營,學習格斗、戰術,成年后亦居軍營,終身不事生產,專事征戰,斯巴達勇士遂成希臘諸邦中最令人生畏之軍。
時有德爾斐神諭曰:“誰能掌提洛島之聯盟,誰可稱霸希臘?!碧崧鍗u乃愛琴海上一小島,為阿波羅神廟所在,向為諸邦宗教、貿易中心。雅典與斯巴達皆欲得之,遂生爭端。
初,斯巴達以武力脅迫諸邦,欲獨占提洛島。雅典則聯合科林斯、米利都等邦,組成“提洛同盟”,共抗斯巴達。希波呂托斯遣大將客蒙率水師,連敗斯巴達海軍于愛琴海。斯巴達陸軍雖強,然跨海征戰不便,漸處下風。
俄瑞斯忒斯見雅典勢大,恐其危及邁錫尼,遂遣使往斯巴達,愿與之結盟,共擊雅典。斯巴達王阿希達穆斯二世曰:“邁錫尼久衰,何足為援?”拒之。俄瑞斯忒斯羞憤,轉而與雅典修好,雅典許其為同盟成員,邁錫尼方得喘息。
希波呂托斯晚年,傳位于子伯里克利。伯里克利出身雅典貴族,容貌俊美,辯才無礙,尤重民主與文化。他擴建雅典衛城,筑帕特農神廟,以黃金、象牙雕雅典娜神像,輝煌無比;又延請哲學家蘇格拉底、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使雅典成為“全希臘的學校”。同時,伯里克利加強提洛同盟,將同盟金庫由提洛島遷至雅典,盟金由雅典支配,同盟漸成雅典之工具,諸邦敢怒不敢言。
斯巴達見雅典坐大,盟邦皆被其控制,遂聯合科林斯、底比斯等對雅典不滿之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與提洛同盟對峙。雙方積怨日深,終于公元前431年,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
戰爭初起,斯巴達陸軍屢敗雅典于陸地,焚毀雅典郊區;雅典則憑強大水師,襲擾斯巴達沿海,斷其糧道。雙方互有勝負,僵持不下。
公元前429年,雅典爆發瘟疫,伯里克利染病身亡,群龍無首,軍心動搖。斯巴達趁機遣將布拉西達斯率軍北上,煽動雅典盟邦叛亂。雅典大將克里昂率軍往平叛,于安菲波利斯與布拉西達斯遭遇,雙方激戰,二將皆戰死,史稱“安菲波利斯戰役”。此戰后,雙方疲憊,遂簽訂《尼西亞和約》,停戰五十年。
然和平僅維持六年,雅典新任統帥亞西比德好戰,說服公民大會,遠征西西里島之敘拉古。敘拉古乃斯巴達盟友,斯巴達遂出兵助之。雅典遠征軍勞師襲遠,指揮失當,最終全軍覆沒,主帥亞西比德逃亡波斯。經此一役,雅典水師損失殆盡,國力大衰。
斯巴達得波斯資助,重建海軍,屢敗雅典。公元前404年,斯巴達大將萊山德率師包圍雅典城,斷其糧道。雅典饑困交加,被迫投降。斯巴達拆毀雅典城墻,解散提洛同盟,雅典霸權終結。
斯巴達雖勝,然其暴政亦失人心,盟邦多有反抗。波斯亦趁機干預希臘事務,扶持各邦勢力,希臘陷入混亂。
此時,北方馬其頓王國崛起。馬其頓王腓力二世,雄才大略,推行軍事改革,建立“馬其頓方陣”:士兵手持長矛,排列密集,如鐵壁銅墻,沖鋒時無堅不摧。腓力二世先統一馬其頓,繼而南下,征服希臘諸邦。公元前338年,喀羅尼亞戰役,馬其頓軍大敗希臘聯軍,腓力二世被推為“希臘聯軍統帥”,希臘各邦名存實亡。
腓力二世正欲東征波斯,卻于宮廷宴會上被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繼位,時年二十歲,然英武過人,素有大志,常以“宙斯之子”自居。
亞歷山大繼位后,迅速平定希臘諸邦叛亂,鞏固統治。公元前334年,率步兵三萬、騎兵五千,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東征波斯。
波斯帝國此時已趨衰落,國王大流士三世昏庸無能。亞歷山大首戰于格拉尼庫斯河,大破波斯軍,繼而南下,攻占小亞細亞。公元前333年,伊蘇斯戰役,亞歷山大以少勝多,大敗大流士三世,俘獲其家眷。大流士三世遣使求和,愿獻半壁江山,亞歷山大拒之,曰:“我欲取全波斯,豈要半壁?”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攻占腓尼基城邦推羅,又下埃及。埃及祭司獻城投降,尊其為“法老”,亞歷山大在尼羅河口建亞歷山大城,以為東方統治中心。
公元前331年,高加米拉戰役,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決戰。亞歷山大以馬其頓方陣為核心,兩翼以騎兵包抄,大破波斯軍百萬之眾(號稱),大流士三世逃亡,后被部下所殺。亞歷山大遂入巴比倫、波斯波利斯,盡取波斯財寶,波斯帝國滅亡。
亞歷山大并未止步,繼續東征,越興都庫什山,攻入印度河流域,擊敗印度王公波魯斯。然將士久戰思歸,又遇印度酷熱多雨,疫病流行,亞歷山大被迫班師。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回到巴比倫,正欲籌劃新的遠征,卻突患熱病,身亡,年僅三十三歲。
亞歷山大死后,其帝國分裂為安提柯、塞琉古、托勒密三國,相互攻伐,史稱“繼業者戰爭”。希臘本土亦陷入混亂,各城邦雖曾短暫復興,終難回昔日之盛。
此時,歐羅巴大陸西部,羅馬城邦正在興起。羅馬初為臺伯河畔一小邦,居民為拉丁人,后兼并周邊伊特魯里亞、薩賓等部落,漸成意大利半島強國。羅馬實行共和制,設元老院、執政官、公民大會,權力制衡,國力日強。
羅馬初與希臘諸邦無甚往來,及至公元前3世紀,羅馬欲征服意大利南部希臘城邦,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發生戰爭。皮洛士乃亞歷山大部將之后,善戰,兩次大敗羅馬軍,然自身損失慘重,史稱“皮洛士式勝利”。后羅馬調整戰術,終擊敗皮洛士,占領意大利南部希臘城邦。
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為爭奪西西里島,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乃北非強國,海軍強盛。羅馬初無海軍,遂仿迦太基戰船,造“烏鴉吊橋”,將海戰變為陸戰,屢敗迦太基海軍。公元前241年,迦太基求和,割讓西西里島,賠款三千二百塔蘭特。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不甘失敗,于公元前218年,率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本土,連敗羅馬軍,甚至兵臨羅馬城下。羅馬執政官費邊避其鋒芒,采取拖延戰術,消耗迦太基軍。后羅馬遣軍攻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師救援,于扎馬戰役被羅馬軍擊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再次求和,喪失海外一切領地,僅保留本土,賠款一萬塔蘭特,海軍被解散,從此一蹶不振。
羅馬征服迦太基后,又相繼征服馬其頓、希臘、塞琉古、托勒密等國,至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尊為“奧古斯都”,羅馬共和國變為羅馬帝國,歐羅巴大陸大部分地區落入羅馬版圖。
羅馬帝國盛時,疆域西至大西洋,東到幼發拉底河,北達不列顛,南抵北非。境內筑馳道,通郵驛,設行省,行法治,地中海成為帝國“內湖”。羅馬文化亦廣布各地,拉丁語、羅馬法、建筑藝術(如萬神殿、斗獸場)影響深遠。
然盛極而衰,羅馬帝國后期,政治腐敗,軍隊跋扈,蠻族入侵,內部起義不斷。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統治歐羅巴西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統治東部。
公元476年,日耳曼蠻族將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后一任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歐羅巴大陸進入“中世紀”。
太初元君于萬仞冰宮之中,見羅馬興衰,蠻族入主,人間又換一番景象,喟然嘆曰:“人間治亂,如環無端,非神力所能久持。只盼那十二玉牌,早日得見天日,或能稍正世風?!?
正是:
元君隱跡觀塵劫,羅馬興衰若轉蓬。
莫道神威能御世,人間自有運無窮。
不知歐洲大陸去何事向,爾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