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書籍的發展和演變(1)
- 中國書籍發展簡史
- 金開誠
- 3736字
- 2015-03-23 17:24:00
(一)正規書籍問世
所謂正規書籍,就是以傳播文化、闡述思想、介紹經驗等為目的,經過精心編撰和創作,用文字刻、寫、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
雖然有了以上的標準,但是正規書籍是什么時候產生的,仍然沒有定論。我們只能通過現在已經掌握的一些史實來方,以便對他們進行管理,一些頑固的殷朝遺民,有怨言,不服從管理,此時周公出來訓話,說:“你們自己也知道,你們的祖先也有冊書典籍,那些冊書典籍記載了殷朝推翻夏朝時,也曾遷徙夏代的頑民,現在我們做的事情不過是你們祖先已經做過的事情而已。”也就是說殷商時代也有記載一些政事的書籍。
如果說正規書籍產生在三皇五帝時期,那么為什么到了西漢孔安國為《尚書》寫序言的時候沒有留下實物呢?孔安國是這樣解釋的:“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籍而修《春秋》……”孔安國的意思是以前的書籍經過孔子的修訂,成為《禮》《樂》《詩》《春秋》這類書流傳后世。了解正規書籍產生的大致情況。
西漢時期的孔安國認為正規書籍早在伏羲氏時代就產生了,他在《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在序文中他還說:“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伏羲氏稱王的時代就開始用“畫八卦,造書契”的方法來代替以往的“結繩”記事了,這時候就有了書籍,伏羲、神農、黃帝時候的書稱作《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時代的書,叫做《五典》。也就是說早在三皇五帝時代的原始社會,中國就有了正規的書籍。
《尚書》中又說:“成周既成,遷殷頑民,周公以王命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周朝在洛陽建立城池,將原來一些不服從周朝的殷商貴族遷徙到靠近王都的地
《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以備王道,成六藝。”就是說,古代的時候《詩》中的內容是有三千多篇的,到了孔子的時候,孔子根據一定的要求,對《詩》進行了刪減,這就是歷史上的“孔子刪詩說”,這種學說從漢至隋,歷代學者及有關史志對此皆深信不疑,且有不同程度的補充和解釋說明,直到后來才有人對此說提出疑問。孔子是否真的有“刪詩”的事跡,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們首先要看一下孔子生活的年代。孔子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生活的時代正好是春秋末年,這個時候,正是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的時代。我們或許可以大致推斷,正規書籍產生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以前,距今2500年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從其他史籍中找到線索,《左傳》上說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54年),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觀樂。根據《左傳》記載,所觀之樂,其分類名目、先后次序等,都與今本《詩經》一致,而公元前554年的時候,孔子只有8歲,這表明在孔子之前,《詩經》已經成書,并廣泛流行。
還有就是關于《春秋》的成書,《史記》中說,孔子一生都在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可惜在那個群雄并起的時代,他的政治主張沒有被諸侯采納,晚年的孔子回到家鄉整理了《春秋》,說明在孔子以前《春秋》就已經問世,孔子只是做了些整理、編定的工作。實際上在當時,魯國官方記載的歷史就叫《春秋》。這些事實證明,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以前,已經有正規書籍出現了。
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知曉這些產生于孔子之前的書籍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我們只能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大致推斷。殷商和周初時代,朝廷都有專門記錄史實、保管檔案的官員。當時收藏、閱讀圖書,乃至編寫書籍都是少數人的事情,這些權力只能屬于少數統治階級。
正規書籍產生以后,知識的傳播進一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范圍更加廣泛,春秋后期,少數人壟斷
知識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年,特別是戰國時期以后,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轉化。封建地主階級興起,但是力量仍然是薄弱的,他們要求打破原有的奴隸制以期獲得更多利益,而站在對立面的奴隸主階級雖然已經是日薄西山,但是也不甘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地主階級要求打破,奴隸主階級需要維護,雙方對陣,各自都有自己遵守的學說,各派別各抒己見,各述主張,于是在中國思想史上形成了一個空前活躍繁榮的時期,后世稱為“百家爭鳴”。
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其實是不同階級、階層提倡不同政治路線的論爭,在論爭中,為了適應某一階級或階層的需要,彼此之間竭力宣傳自己的主張,一邊戰勝對方,彰顯自己,爭取被當權者采納,以實現自己“治國”之理念。正是這樣活躍的論爭,產生了大批私人撰寫的著作,這是中國書籍生產的第一個高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農家、名家等等,他們特別是孔子,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先進思想,讓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此“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中國進入“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時代。
(二)書籍的發展和演變
無論什么時代,只要有書就必須有作者的創作,作者的創作是書籍生產中的最重要環節,作者則是歷史長河中各時期的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認識世界的角度和立場、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法都有時代和階級的烙印。歷代的書籍創作既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各時代的風氣,書籍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能讓我
們看到這一點。孔子生活的春秋末都有宣示自己主張的著作。與此同時,其他諸如醫藥、文學、天文、歷法、農業、歷史等書籍也大放異彩。
這時期的著作,特別是諸子百家的書籍,一般都思辨色彩濃厚。在《孟子》中記載著一段孟子與其弟子公都子的對話。
“外人皆稱夫子好辯論,敢問何也?”“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意思是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問孟子:“他們都說您好與他人爭辯,這是為什么?”孟子說:“我不是好辯,我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后人給這段話作注解的時候解釋了孟子為什么說他的好辯是不得已的,“欲救正道,懼為邪說所亂,故辯之也”。孟子說自己好辯的原因是為了維護正道,這兩句話正好代表了先秦諸子們的心境。
其實不僅僅是諸子散文有好辯色彩,即便是當時的文學作品也有類似特征,比如屈原的《離騷》《天問》等作品也展現了思辨的時代氣息。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書籍自產生伊始,就與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戰國末期,隨著兼并戰爭的不斷深入,當時的中國版圖上有七個實力最雄厚的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國家。秦統一后,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舉措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融。然而秦朝卻是個短命的王朝,加之秦始皇焚書坑儒,秦代并未有很好的書籍傳世。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社會動蕩不安,后來劉邦統一中國,建立漢朝。漢朝的開國者們有相當一部分人出自社會下層,他們都經歷了農民起義,非常了解農民起義的強大力量,為了吸取秦朝短命的教訓,漢朝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漢初經濟很快得到恢復、發展。更重要的是,此時的文化政策也是相當開明,在秦代被強力鎮壓的儒家學派、黃老學派、刑名學派等等,在這一時期都得到統治者不同程度的青睞,也出現了一批彪炳史冊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比如賈誼、晁錯、枚乘等等,他們寫了很多政論文和文學作品。由西漢初年的情況我們可以大致了解,經過秦末大動蕩以后,西漢初年書籍的創作有所復蘇。
漢代前期的幾位皇帝,特別是文帝、景帝都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們持續地推行漢初提倡的“休養生息”政策,愛惜民力,鼓勵農業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國力也是空前強盛。而漢武帝本人堪稱雄才大略,他憑借手中權力,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戰國以來形成的“百家爭鳴”局面逐漸結束。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和按照統治者需要解釋的儒家學說和儒家經典,成為官方遵循的思想和推行的經典著作。以此為界,直至清朝末年,在中國歷時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盡管受到各方挑戰,卻始終處于統治地位,書籍的創作也受到儒家思想的限制,注經、考證等有關經學著作,歷朝歷代層出不窮。
東漢末年,國家再次陷入分裂局面,而此時卻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因為當時漢獻帝的年號是“建安”,所以這一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作“建安時期”;而這一時期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特色,被稱為“建安風骨”。三國的統治者們都經歷了當時席卷中國的黃巾起義,目睹了人民的力量,加之他們的出身也并非貴族,而是代表了當時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文學思想也就體現了他們的階級趣味。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在歷史上被稱為“三曹”,他們周圍聚集了很多著名文人。他們共同向樂府民歌學習,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打破了兩漢時期詞賦獨領風騷的局面。“三曹”和追隨他們的文人,是親歷了漢末大動蕩局面的,他們對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感同身受,對人生無常有著強烈的感嘆。所以他們的作品不但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百姓的疾苦,也表現了改變動蕩局面的雄心壯志。劉勰的《文心雕龍》曾經這樣評價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試看這一時期的作品,常常慷慨激昂;由于長期的社會動蕩,風氣衰落,人心怨恨,因而作者情志深刻,筆意深長,作品也就常常激昂慷慨而氣勢旺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