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文字的起源與書籍的產生

(一)語言和記事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和繁衍。最初并沒有可以記錄語言的文字,因為書籍構成的最基本條件是文字,沒有文字也就沒有書籍存在的可能。文字不是伴隨人類產生而產生的,它的產生、發展、演變,一直到成熟,經過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間。

在文字產生前的社會中,我們的祖先靠大腦來記憶,交流是靠聲音和動作完成的。經過長期的實踐活動,表達思想的聲音漸漸定型,為更多的人熟悉、掌握,就形成了最初的語言,但是語言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說出來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如果交流的人距離太遠,就聽不清楚,甚至根本聽不到。就是說語言在時間和空間的傳播中有可能受到限制,僅僅靠語言讓人們了解遠處或者過去的事情是很難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把記憶中需要傳播的知識、勞動經驗或者需要記住的重大事件,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這些就是口訣、諺語、故事、歌謠等等。口耳相傳,代代相承。如我們了解的開天辟地、造人補天、鉆木取火這些有趣的故事最初就是靠這樣的方式流傳。可是記憶也有它的弱點,時間長了,人們可能就忘記了;或者經過多人的口耳相傳,事情已經改變了本來的面目。為了克服這樣的缺點,人們想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那就是把繩子打成各式各樣的結或者在木頭上刻些符號來記事。

結繩、刻木這類方法,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其文明進程中都曾經使用過。就我們國家來看,不同民族也實行過不同的實物記事方法。《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這句話的大意是:上古以結繩記事的方法來治理社會,后世圣人將結繩換成了書契。《莊子》中也有“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的描述。這都說明,我國上古時期確實普遍流行過“結繩記事”之法。我國少數民族在發展的歷程中也曾經結繩記事,外國一些國家也流行過。

秘魯人的結繩記事是非常講究的。他們在一條主繩上系上顏色不同的細繩,記錄不同的事物。紅色代表軍隊,黃色代表黃金,白色代表白銀,綠色代表糧食。繩子上打結表示不同數目。一個單結是10,兩個是20,一個雙結是100,兩個雙結則是200。而且當時還有專門管理結繩記事的官員,負責解釋結繩的意思。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間還流行過刻木記事法。在一塊木板上刻著大小不等的鋸齒,每個鋸齒都代表一件事情。缺口深的,表示事情重大;缺口淺的,代表事情較小。

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以外,我國的苗族在歷史上,曾經用細木棍夾雞毛、繩子、辣椒,表示出現緊急情況。這樣表達的意思比結繩刻木就復雜多了。

結繩或刻木,都是為了加強人們的記憶,讓那些需要記錄的事情更清楚地流傳下來。可惜這些方法也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真正能夠超越時空傳播的語言工具,只有文字。結繩、刻木這些方法,為文字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文字的前身是我們的祖先用于交流的圖畫。考古學家們說,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他們居住的洞穴中的巖壁上畫畫,這些畫在今天看來也能明確地知道他們要表達的意思。例如要去采集野果,他們就在巖壁上畫下一些果實,這樣洞穴里的人們就知道:大家要一道去采集果實。最初的時候這些圖畫是非常寫實的,等到人們漸漸熟悉這些圖畫所表示的意思了,用簡單的幾筆勾勒出來一個輪廓,大家也就明白了。這些簡單勾勒表示某種事物的具有符號色彩的圖畫就與文字更加接近了。

關于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傳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還有的說,倉頡觀察鳥獸的腳印,發明了文字。古書還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因為他泄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這些傳說當然是靠不住的,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實際,經過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才慢慢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二)書籍的雛形

我們這里所說的書籍雛形,也可以稱作初期書籍,主要指早期的文字記錄,這些檔案性質的材料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等。說它們是書籍的雛形主要是因為它們缺乏正規書籍的完整概念,卻又是當時人們思想支配下對某種活動的真切記錄,是有條理的文字顯現。多多少少具備了書籍的某些因素,因此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書籍的雛形或者初期書籍。

中國的初期書籍可能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就產生了,可惜能夠保存下來、傳之后世的就少之又少了。當我們描述中國初期書籍的時候大多以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為例,但是絕不意味著初期書籍就是這時候產生的。初期書籍確實產生在正規書籍之前,但是正規書籍產生以后仍然有初期書籍的沿用。

1.甲骨文書

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甲骨文字是一百多年前在河南安陽出土的。

一百多年前,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農民在耕地、挖土時,常常發現大小不等的甲骨。當時農民迷信不懂,就說是龍骨,并且傳言可以治病。時間久了,殷墟的甲骨被賣到北京了,正式成為中藥。1899年,劉鶚到北京拜訪當時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正趕上王懿榮抓藥治病,其中有味藥正是“龍骨”。劉鶚發現“龍骨”上刻有文字,認定那不是什么中藥,而是文物。于是劉鶚開始收集、研究甲骨,從此絕大多數還是記錄占卜的結果。

用龜甲和獸骨占卜并把得到的結果和是否應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是我國上古時期的一種習俗。殷商時代,由于科學水平不高,所以占卜之風盛行。凡遇到國家的戰爭、狩獵、農事、災害、祭祀等事,都要先占卜。

占卜的方法是在占卜前將龜甲的背面鉆出圓形小坑,或者鑿成菱形的淺槽,但是都不能鉆透。把要問卜的事情先向神說明,然后用燃燒的木棒在小坑的中央或者淺槽的邊緣炙烤。甲骨受熱后就出現了形狀各異的裂紋,這些裂紋就是卜兆,也就是神靈的旨意。然后占卜者根據裂紋的模樣來判斷戰爭勝負、狩獵得失、農業豐歉等。占卜完畢后,要把占卜的時間、事項、結果、占卜者姓名及是否應驗刻在甲骨上。這些用過的甲骨由專人在骨片中間鉆孔,串聯成冊,有次序地保管起來。可見此時的甲骨已經有了記事內容,裝訂形甲骨便成了文物收藏家搜羅的對象。一百多年來,大概有十萬片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從殷墟被發掘出來。

1976年,考古隊在對陜西周原地區進行考察的時候,又發掘了一批西周早期的甲骨,大約一萬五千片。其中也有帶文字的,很有趣的是,這些文字比殷墟甲骨的文字小得多,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可見當時刻寫甲骨的技術已經非常精湛純熟了。商周時代的甲骨,只有少量記事性的文字,而單純記事的甲骨是少數,式頗有些正規書籍的特征。

2.金文

在甲骨文盛行的商周時代,也有刻鑄在青銅器皿上的文字流行。當然,這也不能算作正規書籍。但是這些記載,無論從形式到內容乃至文字的多寡,都是甲骨文不能與之相比的。它的書籍特征更加明顯了。

青銅是銅加少量錫制成的合金,鑄造出來是青灰色的,因此被稱為青銅。用青銅制造的器皿物什就是青銅器。刻在這上面的文字就叫“金文”“銘文”或者“鐘鼎文”。

在商周時代,青銅器是非常高貴的器具,是貴族的專用品。它的品類很多,有禮器、樂器、兵器等。特別是禮器,也稱“吉金”,這是貴族們無比珍視的。而禮器中的大鼎就更加高級,它是權力的象征,也是國家的象征。失去了,就表明國家滅亡了。春秋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發。如果一國滅亡,總要“毀其宗廟,遷其重器”,而戰爭中即將失敗的國家就設法把重器埋藏起來,只要這些重器不丟,就意味著國家沒有滅亡,即便首都淪陷了,仍然有復國的可能。

早期的青銅器僅僅刻上主人的名字,后來貴族就把需要紀念的事情刻在上面。如此一來,銘文的文字數量大增。著名的毛公鼎上有銘文32行,共499字,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并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這些文字一共有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予毛公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的命令,毛公可指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表揚。這些銘文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是非常珍貴的史料。

3.早期石刻文字

在石頭上刻寫文字,是上古很多民族都有的習俗。在現存的石刻中,最早是唐朝初年在陜西天興(今陜西寶雞)出土的十個鼓形的刻石。每個石頭周身都有文字,人們稱這些文字是石鼓文。這十個石鼓輾轉各地,流傳千年,目前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由于長期的自然、人為損壞,石鼓上的文字多不清晰,其中一石的文字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石鼓上的詩歌是歌功頌德的,是有意創作的詩文;文字的載體雖然是石頭,但都經過比較細致的加工,造型似鼓。這些文字雖不能像后世書籍那樣可以展卷閱讀,但是它所具有的書籍意味,已經遠遠超過甲骨文、金文了。所以我們把這些早期石刻文字也看做是初期書籍形式之一。

除了在石頭上刻字,古人還在石片、玉片上刻字。古時候天子和諸侯,諸侯和諸侯,諸侯與士大夫,甚至士大夫與奴隸之間,為了調和利益常常需要盟誓。立盟后將盟辭中的一份埋入地下,另一份藏于盟府。春秋后期,周王室衰微,奴隸制度風雨飄搖,盟誓更加頻繁。1965年在山西侯馬出土了大批春秋晚期的盟書,其中三分之一是玉質,三分之二是石質,共有五千余方。它們上尖下方,寬度不等,上有用毛筆寫就的紅色、黑色字。根據專家考證,這些文字大多與趙鞅有關。趙鞅又稱趙簡子,是春秋時的大奴隸主,他所處的時代是我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階段。趙簡子從奴隸主階級中分化出來,代表地主階級向舊勢力發起進攻。當時的舊貴族發動反撲,趙簡子就與同宗的人舉行了一系列的盟誓。比如在戰爭中打敗敵人,立功的奴隸可以成為自由民。盟書中還有限制奴隸主兼并土地和奴隸的內容,這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這些石刻文字,雖然都是古人盟辭,還不是經過創作或編輯的正規書籍,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書的作用。所以我們把這些石上的文字,也看成是初期書籍的形式之一。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正規書籍也有把石頭當做制作材料的。如把儒家的經典刻在石頭上,漢代《熹平石經》是中國刻在石碑上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一稱“漢石經”。漢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奏請正定六經文字,得到靈帝許可。鐫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陽城南的開陽門外太學講堂前。碑高一丈許,寬四尺。所刻經書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等。后來歷朝歷代又有三國魏《正始石經》、李唐《開成石經》、五代《蜀石經》、趙宋《嘉祐石經》《御書石經》等。也有把佛教經典刻在石頭上的,有摩崖、經幢等,如井陘摩崖石刻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也有將道家經典刻在石頭上的。2007年,湖南省發現了一塊巨大的花崗巖摩崖石刻,該摩崖石刻高2.3米,寬3米,共有三方石刻組成。主體石刻《還丹賦》,除標題和末行,每行15字,共25行,353字。除了主體石刻《還丹賦》外,還有兩方用以說明石刻《還丹賦》由來的小石刻,分別刻于北宋壬戌年和南宋紹興辛酉年。考古專家以此斷定,主體石刻的時間最遲不晚于南宋紹興辛酉年。與早期的石刻文字不同,這些文字石刻已經是地地道道的以石頭為載體的書籍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郑县| 安阳市| 蕉岭县| 渝北区| 广饶县| 甘洛县| 福泉市| 津南区| 金寨县| 长岛县| 蓝山县| 彩票| 馆陶县| 辽宁省| 垣曲县| 进贤县| 克东县| 芮城县| 高阳县| 漳平市| 穆棱市| 海宁市| 镇康县| 芒康县| 湖北省| 察隅县| 旌德县| 大英县| 达孜县| 教育| 宜黄县| 正阳县| 达州市| 临湘市| 施秉县| 沅江市| 莫力| 化隆| 易门县| 星子县|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