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法家思想的時代背景

法家在戰國時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派別,而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廣為人知的重要歷史人物。法家的思想影響深遠,中國數千年來君主集權的思想,或多或少是受法家所影響的。本書就是闡述韓非子的思想淵源、生平事跡及主要思想,亦深入淺出地介紹法家思想的時代背景、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體系。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在百家之中法家很特殊,法家沒有什么明確的創始人,更沒有開門立派,四方講學。法家更多的是一種思想潮流,法家人物也多是政治活動家。公認的最早走法家路線的是春秋前期齊國的管仲。一般認為,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則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作為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后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后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法家在法理學方面作出了貢獻,對于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等等。

歷史從哪里來,思想就應該從哪里開始。今天我們試著分析法家思想,就必然要從產生法家思想的那個時代說起。這對于我們從總體上更客觀、更深入地理解法家思想的實質是大有裨益的。法家生活在春秋戰國這個大變革的時代。西周以來鼎盛的奴隸制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內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一)政治背景

西周時期,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集團在政治上以“親親”、“尊尊”為基本原則,分封同姓、異姓諸侯,建立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等級社會;在經濟上實行井田制,土地被劃分成類似井字形的方塊,受封的各級奴隸主對被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自稱“天子”的周王以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出自《詩經·小雅·北山》。這個時期的社會特點,用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在《論語·季氏》的話來說,就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與此相應,西周統治者用周禮來鞏固、加強其統治。相傳“周公制禮”,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對以往的宗法習慣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中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與這套禮制相適應,西周統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實行的就是以“親親”、“尊尊”為基本原則的“禮治”,其基本特征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思想文化方面,盡管提出“以德配天”說,但“君權神授”的神權思想仍占據著統治地位;同時,“學在官府”,文化教育完全由官府控制,奴隸主貴族子弟也只能去官府求學。整個社會保持著等級森嚴的統治秩序。然而,當西周這個歷史的車輪行進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春秋末期,周天子早已失去了昔日駕馭諸侯的權勢,王室衰微,王權旁落,各大諸侯國爭奪霸權;各諸侯國內部,“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卿大夫專權跋扈,新舊勢力矛盾激烈。王室東遷之后,原來周王室控制的土地盡數為秦國占有,周天子所直接控制的領土不過是成周一帶的六百里土地,王室失去了控制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徒具天子虛名。也就是說周天子不過是名義上的共主,在春秋時期的政治生活中,周王室幾乎沒有起過實際的作用。在失去王室控制的情況下,一些諸侯國競相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兼并他國的土地。社會秩序也變得動蕩不安起來。列國卿大夫在爭霸中逐漸發展了自己的實力,攫取了政權,卿大夫的家臣也慢慢掌握到實權,進而控制了國家的部分權力。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戰國時期,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相繼走上政治舞臺變法改革,他們對以前的政治制度已經不再滿足于修修補補,而是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于是,以君主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與郡縣制度取代了宗法分封制度,以軍功授爵的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世祿制度。

(二)經濟背景

在經濟上,鐵器逐漸應用于農業生產,牛耕開始普遍推廣,使得農業生產力迅速提高。鐵器在春秋末年已經出現,但不普及,進入戰國以后,無論農業還是手工業,都已經離不開鐵制工具。《管子》里談到:農夫必須有鐵制的耒、耜、銚,女工必須有針和刀,制車工必須有斤、鋸、錐、鑿。否則他們就不能成其事。生產工具方面的變革和廣泛使用既增強了開荒的能力,使可耕地面積增多,也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生產生活資料。春秋中晚期,在“井田”之外,出現了“私田”。隨之而來的是私田的不斷增多,土地逐漸可以交換,甚至買賣,井田制漸趨瓦解。戰國時期,社會生產方式也開始轉變,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耕作代替了犁耕為單位的集體協作,封建個體經濟逐漸占主導地位;“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漸破壞,出現了個體手工業者、商人。他們的行業很多,有鐵工、木工、紡織、洗染、刺繡、制陶等。內部分工還很細,有專做鞋、帽、農具、炊具、車子以及專做葬具的。戰國時期,參與商品交換的種類繁多,商品交換的地域也相當廣,如北方的走馬、吠犬,南方的羽毛、象牙、皮革、丹青,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文旄等。手工業、商業繁榮的結果,城市也空前繁榮,出現了一些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大城市。

(三)文化背景

在思想文化上,隨著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主張,社會也進入到一個“注重人事”、“私學”大興、“百家爭鳴”的新時代。在那里,傳統的神權觀念和神權思想受到了“德”、“仁”思想的猛烈沖擊、批判,“禮”思想、“法”思想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基礎;“士”(知識分子)階層出現,私學大興。這些“士”階層有文化知識,有政治謀略,有軍事才能,他們的活動不受國界的限制,無論走到哪里,都受到統治者的禮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士人的活躍,奠定了思想文化繁榮的基礎。例如,春秋末期,鄧析在鄭國聚徒講習法律;孔子在魯國聚徒講習六藝,后來發展為儒家學派;春秋戰國之際,墨翟又聚徒講學,發展成為墨家學派。此后,個人著書立說蔚然成風,道、法、名、兵、陰陽、農、雜等學派相繼出現,形成了空前的“百家爭鳴”的新氣象。人們手中已經有很多書籍,學術文化開始步入民間,整個社會的文化、科學水平得到普及和提高。

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運轉,依靠的是兩項權利原則:禮和刑。“禮”針對貴族,“刑”針對普通百姓。在西周奴隸制社會禮里,各種社會關系主要依靠個人接觸和個人關系來維持。天子、諸侯都生活在社會金字塔的頂尖,與普通百姓沒有直接關系,而與百姓打交道的人,則是一些下級諸侯和小貴族。諸侯國之間的交往稱為“禮”,而貴族依靠“刑”迫使庶民服從。到了東周時期,社會各階層原有的僵硬界限逐漸被打破,大國之間侵略、兼并;這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中可以得到印證。各國領導人都想在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中保存自己的國家,強大國家軍事、政治、經濟實力,強化國家的統治,就需要中央集權。面對這樣的形勢,儒家、道家、墨家等各派都力圖解決君王的各種問題,即開始了后世學者所稱道的先秦諸子之間的“百家爭鳴”。各國君王最關注的不是怎樣謀求民眾的安居樂業,而是如何解決當前的嚴峻的國際形勢。就這樣,一班“方術之士”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有一些人為他們鼓吹的統治方略提供理論依據,這就構成了法家的思想主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威市| 南投市| 哈密市| 垫江县| 莎车县| 焦作市| 清水县| 文安县| 黎城县| 米脂县| 西城区| 旬阳县| 常宁市| 弋阳县| 鹿泉市| 织金县| 武汉市| 黄冈市| 济阳县| 石景山区| 西吉县| 辰溪县| 新绛县| 乐至县| 义乌市| 高雄市| 阿瓦提县| 榕江县| 溧阳市| 西林县| 崇明县| 洪江市| 武鸣县| 日土县| 伽师县| 常熟市| 浦城县| 蕉岭县| 武山县| 饶阳县|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