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道家知識
- 開心學國學:不可不知的1000個國學常識
- 汪建民編著
- 4053字
- 2025-08-29 13:25:29
道家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強調“整體論的”“機體論的”世界觀,重視人的自由。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時期并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家”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道德家”。
漢朝時期,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依然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糅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
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
黃老學派
黃老學派形成于戰國時期,是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黃老學派則意為以黃帝為依托,發揚老子思想的一個學派。學說的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該學派與老莊思想有著顯著區別,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分歧,這個學派的重要特征是和法家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近年來將黃老學派定義為道家和法家的結合,在西方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或“工具性的道家”。該學派主要探討社會政治問題。
道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在中國哲學中,道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含義有所不同。這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道”字見于道家最早的著作《道德經》。
《道德經》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般來說,這里第一個、第三個“道”字解作“終極真理”;第二個“道”字解作“言語,說話”。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語解釋妥當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如果我們給予‘道’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帖。”
由于人認識的局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無法窺見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正因為“道”本身是不可言說,所以老子在《道德經》后來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意指“道”是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是事物的規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就是說,人的法則在地里頭,地的法則在天里頭,天的法則在道里頭,而只有道的法則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有道路的意思,可以指事物發展的路徑。路徑是事物規律的外在體現。因此,道理與道路就統一了。
德
簡單地說,德即是對道、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發展,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德,是一個人或社會好的內在的品格和價值觀。老子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德與道有密切的關系。沒有道(道理,道路)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價值觀與好的品格。無德是因為無道。反之,有道必然有德。老子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天下有道,軍馬運糞肥田。天下無道,戎馬戰亂。最大的禍在于不知足。
老子反對只講表面的禮。“德”是內在的,而不應是形式的。老子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無為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重要概念。它的意思是,道,就是嚴格按照自己的職責辦事,職責范圍以內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處;職責范圍以外的事,一概不做。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既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針,也可以用于修身養性。
道家中的“無為”一般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自然無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規范),即人類活動應與天道般自然無為。提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兩層意思,一即提倡人應順應自然界,隨緣而動,不要隨意破壞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二即社會人際關系方面,提倡統治者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精神,盡量簡化社會的各種制度與規范以保持民間民風淳樸。
因此,“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無為”后來成為道教徒對自然界的運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認識,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態度。
齊物
齊物是道家思想術語。指超越萬物差別,了解萬物齊一的道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達到逍遙境界的方法。思想主要陳述于《莊子》內篇的齊物論。齊物思想對后來尤其魏晉南北朝的思想產生影響。
逍遙
逍遙是道家思想術語。指個體精神解放的最高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是齊物。
老子
老子(前600—前470年)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或安徽渦陽)。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后來被稱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老子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主要著作《道德經》,也直接叫作《老子》。
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人,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曾經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莊子是蒙人。蒙又稱“蕭蒙”或“小蒙”,據考證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對于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恃的自由境界。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
楊朱
楊朱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思想家,字子居,衛國人,生平已不可考。在當時各家的著述如《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他的名字曾多次出現。他的行蹤多在魯、宋、梁一帶。據《莊子》記載,他曾經見過老子。其活動的年代,比墨子稍后,而又早于孟子。有云他是老子弟子,或為道家別支。其學說在當時相當著名,但早已散佚不存,散見于《孟子》《列子》及《淮南子》中。據《孟子》記載,楊朱提倡的屬于極端個人主義。
劉安
劉安(前179—前122年),西漢沛郡豐(今江蘇省豐縣)人,劉邦之孫,劉長之子,淮南王。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后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另有記載,劉安“得道升天”。
據記載,劉安是豆腐以及很多養生之道的首創者。據傳劉安于母親患病期間,每日用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給母親飲用,劉母之病遂逐漸好轉,豆漿也隨之傳入民間。至于豆腐起源,古籍記載劉安在淮南八公山上煉丹時,曾不小心將石膏混入豆漿里,經化學變化成為豆腐。
劉安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的來源。
《藝文類聚·卷第七十八·靈異部上·仙道》:“漢淮南王劉安,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萬畢’三卷;論變化之道,于是八公乃詣王,授丹經及三十六水方。俗傳安之臨仙去,余藥器在庭中,雞犬舐之,皆得飛升。”
《道德經》
《道德經》,原稱《老子》,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
《莊子》
《莊子》,一般認為是集莊子及莊學后人的篇章整理而成,是道家最著名的三本書之一,分為內篇、外篇與雜篇,其他兩本為《老子》和《列子》,魏晉玄學則稱《老子》《莊子》《易經》為“三玄”,為清談的主要典籍。道教中也奉《莊子》為經典,稱為《南華真經》或《南華經》。
唐代時,《莊子》《老子》《文子》《列子》并列為道教四部經典。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劉向校定時名之“淮南”,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李尚、蘇飛、伍被、左吳、田由等八人,仿秦呂不韋著《呂氏春秋》,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劉安是漢武帝劉徹的叔父,劉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針對初登基的漢武帝劉徹。原書內篇21卷,外篇33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內篇。這部書的思想內容接近于道家,同時夾雜著先秦各家的學說,故《漢書·藝文志》將之列為雜家類,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