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不可不知的哲學知識》:儒家知識

儒家

儒家奉孔子為宗師,是中國古代尤其是從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儒家思想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

從14世紀下半葉起,明清兩代朝廷將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學定為官學,形成流傳至今的儒家主流。

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的學說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統治者尊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

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山東鄒城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代。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管束甚嚴。“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荀子

荀子(前313—前238年),名況,時人尊其號為“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大的貢獻。

二程

二程,即指北宋程顥(1032—1085年)、程頤(1033—1107年)兩位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世稱“伊川先生”,兩人并稱“二程”。二程祖籍洛陽(今河南洛陽),生于湖北黃陂,有《二程集》。他們早年一同求學于周敦頤。

程顥、程頤兄弟二人的學說有“二程學派”“二程儒學”之稱。程顥、程頤所創建的“天理”學說受到了后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后來由朱熹發揚光大,在明朝成為官學,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小名沈郎,字季延,又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謚文,又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尤溪(今屬福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理學的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自小聰穎,家境窮困,弱冠及第。

朱熹一生潛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在經學、史學、文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考證、注釋整理方面都有較大成就。朱熹理學發展了程頤等人的思想,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唯心論的唯理論體系。認為“理”“氣”不相離,但“理在先,氣在后”,“理”是物質世界的基礎和根源。朱熹理學在明清兩代被列為儒學正宗,在中國儒學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力僅次于孔子。

陸九淵

陸九淵(1139—1193年),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講學象山書院(位于江西省貴溪市),世稱“象山先生”,學術界常稱其為“陸象山”。陸九淵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他是“心學”的創始人,其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心即是理”,重視持敬的內省工夫。即是所謂的“尊德性”。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被后人稱為“陸子”。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中國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理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后來,他的弟子將他的著述編纂成《王文成公全書》,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他的主要哲學著作。

因他曾在余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其學說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九淵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

四書

四書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這四部著作的總稱。四書是儒家經典。南宋時期學者程顥、程頤兄弟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朱熹將二者和《論語》《孟子》合在一起合編注釋,才始稱為“四書”。據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后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書》已凌駕于《五經》之上。

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還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軌跡,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大學》

《大學》原為《禮記》第42篇。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5年)所作。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按朱熹和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論語》

《論語》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弟子記錄整理,又稱為論、語、傳、記。《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在表達上,首創語錄體,語言精練而形象生動。在編排上,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名言。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收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

《中庸》

《中庸》亦出自《禮記》。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年)之手。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把《中庸》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中庸是四書中哲理最深奧的一本,所以列四書之末。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五經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本來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但秦始皇“焚書坑儒”,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只留存下來《樂記》,并入《禮記》中。五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原311篇),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據傳為孔子編定。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尚書》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官方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尚書》古時稱《書》,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證此書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自漢代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力。

《禮記》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周易》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周”是周到、圓滿,“易”是運動變化無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創作簡易圖時,把簡易符(即現在八卦圖的陰陽符)排列成一個圓形即一周的形式,闡明了周和易是簡的主要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簡易道德經》里的這個完美的“周”字。《周易》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儒家學派則認為經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歷代圣人共同編撰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具有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中國傳統哲學認為宇宙自然與人事變換規律,從沒有超越易經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并作爻辭(或謂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64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中很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

《春秋》

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由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由于經文極為精簡,所以后世流傳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本傳來解釋原文。其中《公羊傳》《穀梁傳》為今文派作品,重義理,強調孔子作《春秋》的“微言大義”,而《左傳》則重歷史。

“仁”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倫理觀念,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因為儒家的發展而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孔子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仁與義合稱為“仁義”。

義,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義”是儒家五德(仁、義、禮、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孔子的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為“義”。西漢董仲舒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

天命

“天命”指上天之命,中國古代哲學把天當作神,認為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天命說起源甚早,至殷周時期天神崇拜的形成而成為至上的宗教觀念。在中國古代,“天命”常被用來表明新興政權的合法性,其主張王朝更替乃是上天的旨意,如果統治者腐敗,則違逆天意,就將由有道明君來取代。歷史記載中最早訴諸天命為其合法性辯護的是周武王。

中庸

儒家的一種主張,是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執中”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后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其主旨在于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范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

中庸強調“誠”的重要性,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被說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謂“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地發揮本性,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范。

中庸之道是很難達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

三綱、五常來源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于孔子。這種名教(名分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分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做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

漢武帝時董仲舒從天人關系出發,根據“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綱五常,稱“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又以“陰陽五行說”,確立了“綱常”理論,曰:“天數右陽而不右陰”又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婦為陰。”后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正式定“三綱”之說,確認神權、君權、族權、夫權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白虎通義·三綱六紀》稱“三綱者何?……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宋代朱熹始連用三綱五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人欲”即指一切違背三綱五常的動機與行為。朱熹認為:“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虛,循環不已,則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盡之后,終則復始,始復有終,又未嘗有頃刻之或停也。”三綱五常成為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的封建“道統”,最后導致“禮教殺人”。

內圣外王

內圣外王指內具有圣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內圣外王”之道,后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創。“內圣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第三十三》“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后被儒家所繼承,其含義指的是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兩者的結合。其中,“內圣”是基礎,“外王”則是目的。

作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并沒有明確提出“內圣外王”這一概念,這一概念反而是由道家思想代表莊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內涵與孔子在《大學》里所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一統治天下的準則,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這一觀點相吻合,三大綱領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實現儒家“內圣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圣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內圣外王”這一儒家思想也對中國的政治、倫理、文化以及哲學等產生重要影響。

君子

君子在周朝時期本為貴族的統稱,到了春秋時期則變成士大夫的統稱,也就是為官之人稱“君子”,平民稱“小人”。君子一詞早在《易經》(傳說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現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品質是自孔子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學派不斷完善,成為中國人的道德典范。孔子認為君子應不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禮義規范的人”。自此,君子定義轉變為“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人”,成為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

君子的本意為“君之子”。中國周朝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建立邦國。諸侯稱國君,國君的兒子稱為“君之子”,即君子。因各邦國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位和修養水準都很高,后世也將道德水準很高的人譽稱為君子。孔子對君子進一步做出標準和規范,使得君子正式成為一種道德評判的標準。

仁政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其理論基礎是“性善論”。“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是孟子學說中的“民本”“仁政”“王道”“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簡稱“理學”,也稱為“道學”。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鑒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

宋明理學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改造之后,對儒學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產生出來的哲學智慧,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后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理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干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后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②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

宋明理學的主要學派,包括:

周敦頤的道學派(以“道”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數學派(以“數”為核心概念);

張載、羅欽順的氣學派(以“氣”為核心概念);

“二程”與朱熹的理學派(以“理”為核心概念)——主條目為程朱理學;

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派(以“心”為核心概念);

陳亮與葉適的事功學派(以“事功”為核心概念)等。

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也稱“程朱道學”,是指中國宋朝以后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學流派,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完成。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而人在世界萬物紛紛擾擾縱橫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所以如果無法控制私欲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圣賢(儒家最高修為者,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于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并發揮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至“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天理”,即“天人合一”,然后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欲已融入“天理”中(滅人欲,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么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程朱理學還認為,由于“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經元到明清正式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

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陽明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往往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客觀唯心主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伊川县| 揭东县| 林西县| 济阳县| 民县| 卫辉市| 兴国县| 怀远县| 孟津县| 乐陵市| 大丰市| 侯马市| 荔波县| 云浮市| 靖安县| 漠河县| 运城市| 麻栗坡县| 滨州市| 潮安县| 昌江| 衢州市| 车险| 长武县| 大足县| 肇州县| 彩票| 句容市| 翁源县| 苏尼特右旗| 大宁县| 大余县| 乐平市| 兴安县| 盈江县| 栾城县| 吐鲁番市| 密山市| 四平市|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