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行力
- (日)小宮一慶
- 2112字
- 2025-08-27 15:35:04
第一章
了解執行力的機制
首先,我想明確一點:“執行力”是指能夠獲得“成果”的“行動”。
正如本書前言中所述,那些不經思考便盲目行動、完全忽視所做的事對他人影響的人,我們不能將其稱為“有執行力的人”。
“執行力”的實施可以細分為以下三個核心步驟(具體內容將在后續章節詳細闡述):
a. 開始行動。
b. 持之以恒。
c. 獲得成果。
不過,這里所說的“成果”是指能夠贏得周圍的人正面評價的結果。而個人自我感覺良好的結果不能稱為“成果”,因為這樣的結果對周圍的人、公司和社會都沒有什么益處,不會帶來任何積極的改變,在某些情況下,它還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許多人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樣,在“開始行動”之前會花費大量時間。“Once done is half done.”(一旦開始做,事情就完成了一半。)
一位企業家曾說:
“頭腦可以怯懦,手卻不能怯懦。”
如果我們只是思考而不行動,那么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怯懦。然而,我們行動起來后便會發現,很多事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得多,這就是所謂的“知難行易”。
接下來的課題是“持之以恒”。
關于這一點,我在前言的結尾處提到過,只要擁有“基于使命感的信念”,就能將要做的事堅持下去。你可能會認為,我們必須擁有西鄉隆盛那樣的對社會巨大的使命感,其實不然。首先,我們要有“想把工作做好”的念頭,其次,我們要有“把工作做好”的決心。
因為工作本身就是“為社會作貢獻”,我們只有給社會創造了價值,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
換句話說,讓我們的客戶和周圍的人滿意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貢獻,這就是“工作”。只要帶著“把工作做好”的念頭,努力完成工作,你自然而然會獲得公司領導者和周圍的人的認可;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因此而獲得來自社會的肯定,那么也就意味著你為社會作了貢獻。如果你是個體經營者,那么你會直接收到來自社會的反饋和評價。
當然,作為努力的結果,經濟上和精神上的富足也會隨之而來。我是這樣認為的。
內心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堅持下去。
反過來說,如果你覺得難以堅持下去,大概是因為你沒有搞清楚自己現在做的工作究竟有什么社會價值,或是你沒找到做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因此,工作的受益者最好是你自己以外的人或者社會。換句話說,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出人頭地,這當然沒有問題,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很自私,否則你很難堅持下去。
利己的目的不僅難以成為“正確的信念”,而且要完成一項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他人協助——這一點我稍后也會提及。只想謀一己之利的人想必很難獲得他人的幫助吧。
要想堅持做某事,你就需要獲得他人的肯定或者獲得一定的成果。你不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先行動起來。只要動機和方法正確,不斷地行動,你就一定能收獲一份小的成功,這將會成為持之以恒的驅動力。
一旦開始行動,請你務必堅持下去,直到獲得成就感。即使你只收獲了來自他人的一聲贊美,那也是成功的體現。總之,在沒有完全成功之前,請一定要堅持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內心也會不斷得到錘煉。
提升行動力的秘訣如下:
首先,從能獲得成功體驗感的小事做起。
一旦獲得了哪怕一點兒的成功體驗,想要再次成功的愿望就會變強。這實在是再好不過了。這能使我們持續采取行動,并強化堅持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堅持”是培養出來的。為了獲得成果,“堅持”也是必要的。
松下幸之助曾說過:“做了一百次,失敗了九十九次。這算是失敗嗎?”
他的意思是,只要第一百次成功了,就可以認為是成功了。
山中伸彌[1]在獲得諾貝爾獎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說過:“以失敗結束,便是失敗;以成功結束,便是成功。”
如果無數次嘗試做某事最終以失敗告終,那就只能認為是失敗了,只有做到了成功的那一步,才能算是成功。
這是事實。
我有一個朋友,他在一家大型外資金融機構工作,后來還成了那家機構的合伙人。現在,他獨立經營著一家投資基金公司,他對待工作的認真且執著的態度,非一般人可比。
無論陷入怎樣的困境,他都有一種“不管怎樣都要做到底”的執著精神,絕不放棄。因此,那些被別人認為難以完成的交易,只要交到他手中,就一定能夠順利完成。支撐他這種執著精神的,并非對金錢的渴望,而是“要創立杰出企業”的堅定信念,還有他積累的豐富成功經驗。
接下來,我想探討的是“獲得成果”的過程。
常言道:“知足常樂。”這句話無疑是在提醒我們應當克制個人的私欲與物欲。在個人的物質追求方面,我們確實應當學會“知足”。
然而,在為社會作貢獻、推動社會進步以及增強公司實力等方面,我們的努力與追求則不應局限于“知足”。
或許你會認為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但現實情況往往并非如此。
有些人認為,即使未能實現自己所在公司部門的目標也無關緊要。還有些人認為,公司的發展已經達到極限,無須再做更多努力。然而,如果這種消極態度成為普遍現象,那么社會的整體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阻礙。
不少人認為,工作上得過且過就行。然而,另一方面,他們卻常想著“買那個”“吃這個”“想休長假”,甚至想“某某去國外旅行了,我也想去”……物欲和煩惱不斷滋生。
我想再次強調,我們在物質追求方面要懂得“知足”。但是,在自我成長和為社會作貢獻等方面,我們應該不斷追求,永遠不滿足于現狀。
接下來,我將分步驟介紹“執行力”的培養過程。
[1] 山中伸彌(1962— )京都大學教授,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