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是我創業的第三年,我每天過得顛三倒四,經常成宿成宿地不睡覺,通宵工作也是家常便飯。我吃飯從沒準時過,性格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從不運動,爬兩層樓便氣喘吁吁,要知道,那時的我只是一個連30歲都不到的姑娘。當時的我身體虛胖,全身浮腫,面部長痘過敏,我的身體多次試圖喚醒我,可我是一個沉睡的人,只關注事業成就。
我是一個很要強的女性,凡事都要竭盡全力做到最好。可剛到30歲,我便開始覺得身體不對勁了。睡夢中我常常被痛醒,左胸與脖頸的連接處疼痛萬分。無奈之下,我去醫院檢查,拍了胸片也沒發現問題,于是我又到B超室查乳腺,還是沒查出問題來。
在給我開轉診單前,醫生說:“我再幫你看看脖子。”她把探頭伸向了我左側脖頸下方,并停在了那里,她皺著眉頭查著,“一個,兩個,三個……”。她又把探頭停留在不同的地方,轉動不同的方向,仿佛在測量它們的大小,接著給身邊的醫護人員報數字,我隨即聽到鍵盤的敲擊聲。我等待了許久,她說會把報告傳給主治醫生,我忍不住問:“醫生,我到底怎么了?”我很急,幾乎哭了出來。她說自己只負責B超檢測,不負責問診,但她隨口說了句:“你這結節挺大的,要盡早處理……”
接下來是主治醫生跟我長談,他說我的結節比較大,建議觀察一段時間,實在不行就切除。
切,就能好了?!
我在研究生階段學的是功能語言學與神經認知科學。這是一個交叉學科,主要是以實驗為主,通過做大量的腦成像實驗來判斷大腦功能。我一直都很有實驗精神,不論是做企業,還是做學術。出于個人反復做實驗的研究習慣,我把北京大部分醫院甲狀腺科的號都掛了一遍,那段時間我不去公司,只去醫院。每天我所做的就是上床做B超、等著出報告、聽醫生解讀報告。
就這樣,大概兩個月過去了,醫生給的建議不盡相同,有的建議切除,有的建議再觀察觀察。終于等到了十一假期,我在一家知名醫院做了甲狀腺穿刺手術,由一位醫生指導實習醫生給我做。實習醫生將針頭刺入我的脖子,然后望向監視器,找到結節所在區域,從里面提取一些液體。然而,由于技法比較生疏,她每次都扎得不太精準,于是就開始了拔插模式——不斷拔出來再重新刺向結節處。
一向堅強的我,終于痛到忍不住哭了出來。實習醫生見狀害怕極了,我安慰她說:“我不是被你扎哭的,我是為過去的自己而難過,我的行為讓我變成了今天這樣一個人。”
是的,我30歲了,不懂任何健康管理知識,我所有關于這個領域的知識都來自教科書及家庭教育,然而我的父母也是健康領域的“小白”。
我在手術床上暗暗下了一個決心:我要開始改變,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那時的我雖然健康管理知識為0,但不服輸的性格讓我敢跟自己下注。從那個決定性瞬間之后,我便開啟了自我改變之路。
學習健康管理的第一年,我的甲狀腺疾病就痊愈了;第二年,我的情緒管理問題得到了徹底的改善,我變成了一個性格溫和的人;第三年,我撰寫的《精力管理手冊》出版并助力很多朋友改善他們的精力水平;同年,我六七十歲的父母開始運動健身,并成為每天運動的銀發健身愛好者……第七年,我成為一名職業拳擊手,37歲的我戰勝了23歲的泰國女拳擊手,在WBA職業拳擊賽中獲得了拳擊生涯中的首勝。
現在的我快40歲了,除了日常企業經營,還堅持每年出版一本書,看300多本書,并做起了直播帶貨。連續做12小時直播后,第二天我還能去擼鐵。力量訓練3個月后我就拉起了引體向上,我身邊都是95后的同事,他們最常說的就是:“萌姐是‘鋼鐵萌’,看她的身體!懂健康知識是多么重要!”
2016年是我的變革之年,我從一個健康領域的“小白”成長為一個沉浸在健康知識海洋中的達人。后來,我開始做連麥作者的直播欄目,一年做100期以上。在我的直播間里,最受歡迎的就是那些來自中國及海外的學者,他們是來自醫學、營養學、心理學及運動醫學領域的專家。做這檔欄目以來,我連麥了數百位專家,而欄目背后,我需要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認真閱讀。幾年下來,在健康領域我也讀了近千本書,我家的書柜里擺滿了各類健康書。
在跟這些有影響力的專家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我有以下3點發現:
1.不同專家的立場與觀點很多是相互排斥的,而普通人是很難分辨出其中奧秘的;
2.大部分專家的書對不懂醫學知識的讀者而言存在很高的閱讀門檻,直播對話時將高深知識降維非常關鍵;
3.很多書基于某個垂直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果想組成一幅理想的健康管理拼圖,需要看數本不同領域的書。
我希望寫一本對在健康領域是零基礎的朋友們友好的書,這本書應該是深入淺出的,類似于去一個有很多娛樂項目的大型公園,最好的方式是先看地圖導覽,在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去做“自己到底要去體驗哪個項目”的決定。就好像我們學習哲學,應該先看哲學史、知名人物及其代表作,這樣我們對哲學問題會有更全面的了解。
學習健康知識也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我這幾年來跌跌撞撞地學習,拜訪了很多名家,也與數百位專家交流過,在讀了近千本書后,我構建了一套學習健康管理的模型,正如2016年我提出了“人生效率體系”這個模型一樣,該模型曾幫助數百萬年輕人成長,讓他們在職業領域持續精進。
在這本書出版前,我跟一些出版機構溝通我的寫作想法。有的出版機構提出疑問,比如,“張萌老師在職場領域是專家,這無可厚非,可在健康管理方面,她不是醫生也不是學者,所寫出的內容會不會經不起推敲?”我理解出版機構的擔憂,本著對讀者負責的態度,我在寫作之前已經獲得“營養師專業認證”,寫出的書稿也經由醫學編輯老師精心核對。
在這本書里,我將介紹這些年幫到我的那些知識,尤其是對我的人生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理論,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里有我大量的實踐心得。我是一個喜歡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人,比如,為了監測血糖與精力水平的關系,我曾經學著像糖尿病患者那樣,佩戴24小時動態血糖儀,以分析不同的飲食順序、飲食結構對血糖波動的影響,以及與我們個人精力表現的關系。
我雖然不是醫學領域的從業者,卻是一名認真的實踐者。我認為轉到醫學領域是我的一次全新跨界。我從線下實體行業成功轉型互聯網行業只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我成了亞洲女性打職業拳擊賽首戰年齡最大的非職業拳擊手;我在經營企業的同時也是一位暢銷書作者,并連續6年獲得當當“影響力作家”稱號,這個獎項是讀者一票一票評選出來的;這是我進入醫學領域的全新開始,我懷有更高遠的使命,我希望幫助更多女性實現又忙又美又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過上高效能人生。
在本書中,我提出了女性的“五力模型”,包括“精力”“身材力”“女性健康力”“腸道力”及“抗炎力”,這五力協同共生,幫助我們塑造健康的自己。我將結合自己的故事一一為大家介紹,希望通過“五力模型”,助力大家對健康管理形成一個系統的認知,讓大家未來可以在這條道路上取得顯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