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投資的增長與調控作者名: 劉立峰本章字數: 912字更新時間: 2025-08-27 16:40:54
六、建設新的工業基地
舊中國工業的地區分布極不合理,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經濟恢復時期,由于基本建設規模較小,投資重點是保證生產的迅速恢復,因此,建設的布局改變不大。1952年工業仍然主要集中在東北和沿海幾個主要城市。
為了迅速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合理配置生產力,“一五”期間,工業建設的重點部署是合理利用東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集中力量加強了東北重工業基地的建設。五年累計,東北地區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占全國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0%左右;出于國防安全的考慮,近海城市除安排少量改擴建項目外,主要依靠原有企業的挖潛改造,充分發揮其輕紡工業、機械工業為主體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的作用。從而使東北和沿海工業城市迅速成為支援全國建設的重要基地。與此同時,決定在關內新建的一批重點骨干項目及其配套項目都部署到京廣鐵路沿線及其以西地區,加強華北、中南和西北、西南地區新工業基地的建設。“一五”計劃安排的694個限額以上新建和改擴建的工業建設項目中,有472個分布在京廣線沿線及其以西地區。
在具體安排上,老基地以利用原有基礎的改擴建為主,新基地以新建為主。“一五”時期,東北和沿海地區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中,改擴建占75%,新建只占25%;華北、中南、西南、西北地區的建設投資中新建占的比重都超過了60%。為了給新工業基地的建設準備條件,“一五”時期,資源勘探和交通運輸建設兩個國民經濟的先行部門,五年累計完成的投資中,內地分別占75.5%和60%多。通過“一五”計劃,擴(改)建與新建了若干個重工業區,包括以鋼鐵和機器制造工業為中心的鞍山、武漢、包頭三個區域,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和機器制造工業為中心的蘭州區域,以動力設備、重型機械制造工業為中心的哈爾濱、沈陽、齊齊哈爾、西安區域,以化學工業為中心的吉林區域,以煤炭和采礦設備制造為中心的撫順、大同區域,以機器制造工業為中心的洛陽、成都區域,初步形成我國工業建設的新框架與大致合理的布局[28]。隨著新工業基地的建設,交通運輸線也逐漸向內地延伸,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已鋪設了鐵路,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業基礎得到加強,華北、西北、西南地區開始建成一批新的工業城市,舊中國工業過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