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的增長與調控
- 劉立峰
- 858字
- 2025-08-27 16:40:53
三、兼顧輕紡工業的投資
“一五”時期,投資的安排和使用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還注重了輕紡工業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改善,對輕紡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這與輕紡設備能力不足,形成了越來越大的矛盾。為此,安排給紡織工業部系統的國家投資加大到15.5億元,占全國國家投資的2.86%。實際執行的結果,紡織工業部系統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7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2.79%。這一時期,把在紡織行業中起主導作用的棉紡織行業作為建設重點,集中80%的投資用于建設一批棉紡織廠和印染廠。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和原料條件,適當安排了一些毛、麻、絲、化纖和紡織機械項目,為這些行業的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地區布局上,為改變紡織行業只是集中在沿海少數城市的局面,確定在內地原料產區多建設一些紡織廠,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原料資源,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布點上實行“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把這一時期安排建設的三十幾個棉紡織廠和印染廠,比較集中地放在西安、咸陽、鄭州、邯鄲、石家莊、武漢以及北京等原料供應、市場、勞動力、交通運輸和水電氣供應綜合條件比較好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一批新的紡織基地。
這一批新的紡織基地建設是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從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安裝、設備的制造供應,都由紡織工業部直屬的設計、施工安裝隊伍和紡織機械廠承擔,在統一的計劃進度下,協同作戰,密切配合,因此,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工期短,造價低,投資效果好。一個5萬錠規模的棉紡織廠,一年半左右就可以建成投產。10萬錠棉紡織廠的投資1953年為6200萬元,1957年僅為3000萬元。以廠房的土建造價來說,1953年每平米183元,1957年僅為83元。
為適應紡織加工發展的需要,在大規模建設棉紡織行業的同時,展開了粘膠纖維廠的籌建工作。首先恢復、改造了丹東化纖廠和上海安樂人造絲廠,先后于1958年1月和5月正式投入生產,年生產能力共約5000噸。1956年初,經周恩來總理批準,從民主德國引進年產5000噸人造絲的成套設備,1957年10月動工建設我國第一個大型粘膠纖維廠—保定化學纖維廠。1957年又從民主德國引進年產380噸錦綸絲的技術裝置,建設了北京合成纖維試驗廠[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