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的增長與調控
- 劉立峰
- 3936字
- 2025-08-27 16:40:53
二、優先建設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
(一)冶金和機械工業是重工業投資重點
1.冶金工業投資
“一五”計劃期間,冶金和機械工業合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85億元,占同期整個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的34%,占重工業投資的40%左右。其中,冶金工業完成投資46.6億元,機械工業完成投資38.5億元。
鋼鐵工業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按照逐步形成370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國家集中力量對鞍鋼進行了總體改造。五年間,用于鞍鋼的大規模改擴建投資達15.5億元,占同期鋼鐵工業投資的52%。與此同時,經過深入研究論證,確定在武漢青山和內蒙古包頭分別建設武鋼和包鋼兩個大型綜合性鋼鐵基地,這兩個基地的建設使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由東部沿海向中部地區推進了一大步。此外,對馬鞍山、重慶、太原等地的鋼鐵企業進行了調整和擴建,迅速提高了生產能力。為滿足國防工業對鋼材的特殊需要,在黑龍江新建了齊齊哈爾特殊鋼廠。為增加優質鋼材的生產能力,改建了本溪鋼鐵公司、撫順鋼廠、大連鋼廠、大冶鋼廠等中小企業。1957年,生鐵產量達594萬噸、鋼535萬噸、成品鋼材415萬噸,提前完成了“一五”計劃。鋼材自給率達到86%,過去不能生產的鋼軌、無縫鋼管、各種大型鋼材、薄板和合金鋼均已開始生產。
有色金屬是發展國民經濟、國防工業、科學技術的基礎材料和戰略物資。我國有色金屬資源十分豐富,但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建設緩慢。“一五”時期,有色金屬工業在恢復生產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建設,五年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7億元,占同期冶金工業全部投資的36.5%。有色金屬工業根據“先出銅、早出鋁”的建設方針,開始了西北白銀有色金屬公司、西南東川銅礦兩個銅生產基地建設,同時新建銅和銅合金加工廠—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使銅的電解能力和壓延能力逐步適應機器制造業的需要。鋁工業則以完善東北鋁廠和鋁礦的建設為主,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吉林碳素廠、撫順鋁廠和山東鋁廠的建設使中國有了一個從原料采掘到加工的完整的鋁加工產業鏈。其中,東北輕合金加工廠是蘇聯援建的第一座現代化的鋁加工廠,是中國第一個鋁鎂合金企業。山東鋁廠是中國自己設計、自己制造設備、自己施工建設的第一個氧化鋁廠,被稱為“中國鋁工業的搖籃”。
2.機械工業投資
機械工業是生產機械產品的工業部門,其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他部門的發展能力和水平。“一五”時期,為改變機械工業的落后狀況,我國以制造冶金礦山設備、發電設備、運輸機械設備、金屬切削機床等部門為重點,并適當發展電機、電工器材設備、煉油化工設備和農業機械等的制造。五年累計完成投資38.5億元,在工業部門中投資完成額僅次于冶金工業。在重型礦山設備方面,新建富拉爾基和太原兩個重型機器廠、洛陽礦山機械廠和沈陽風動工具廠;改擴建沈陽和撫順兩個重型機器廠、沈陽和太原兩個礦山機械廠、大連工礦車輛廠等。在電站設備方面,重點新建了哈爾濱電機廠、汽輪機廠和鍋爐廠,改建了上海電機廠、汽輪機廠和鍋爐廠。在交通運輸設備方面,集中力量新建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和北京汽車附件廠,配套建設了洛陽軸承廠。在機床工業方面,新建了武漢重型機床廠、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和北京第一機床廠。農業機械方面,新建了洛陽拖拉機廠、南昌拖拉機廠。
“一五”時期,機械工業施工的大中型項目有111個,同期建成投產的53個。隨著這批項目的建設,到1957年底,中國有了載重汽車、高爐、平爐制造設備、汽輪機發電設備、拖拉機、精密儀表等幾十個過去沒有的制造系統,并開始試制了一批新產品,從而建立了我國機械制造的初步基礎,使機械設備的自給能力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左右提高到60%以上。
專欄2-1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
1950年,毛澤東訪問蘇聯期間,中蘇雙方商定由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第一個載重汽車廠。
1950年12月,以蘇聯專家為核心的汽車廠設計組抵達北京,與新成立的中國汽車工業籌備組接洽建廠事宜。臨行前,蘇聯汽車工業部向專家交代:“該援華項目的目標是為中國建設一座年產3萬輛卡車的完整汽車廠,由蘇方提供成套工業設備。”
項目建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工廠選址,一開始汽車工業籌備組接到建議,擬在上海、廣州等工業城市建廠,但為了改變舊中國重工業過分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這些建議很快被否決,廠址將設在內地城市,最終籌備組決定在長春興建新中國第一座汽車廠。
1953年,毛主席簽發《中共中央關于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建設汽車制造廠還作為我國首批重點工程被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此后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建設進入快車道。同年7月15日,建設工程破土動工。
1956年10月6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終于建成并通過了國家驗收。廠區面積超過150公頃,擁有各型工藝設備7552臺(包括金屬切削機床,鍛壓設備,起重運輸設備等),還配有一座24000千瓦發電能力的熱電站,10座大型煤氣鍋爐,以及8套大型空氣壓縮機。為建設一汽,國家前后投入了5.94億元人民幣。
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解放CA-10卡車駛下生產線,這款參照蘇聯3ИС-150型載重卡車設計制造的我國第一款國產汽車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從1956年開始,解放牌卡車源源不斷地從長春開往祖國各地,成為新中國建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并在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給幾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老解放”。作為中國第一個大型汽車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被譽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它的建成投產,揭開了中國汽車制造工業的嶄新一頁。解放牌汽車的問世,改變了中國城鄉交通和公路運輸的落后面貌,成為交通運輸的主力軍。
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國一汽(前身為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已成為年產銷300萬輛級的國有大型汽車企業集團,產銷總量始終位列行業第一陣營。截至2021年底,中國一汽員工總數12.8萬人,資產總額6021億元,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66位。
(二)國防工業投資與建設置于重要位置
“一五”時期,是新中國國防工業第一次大規模建設時期,國防工業實際完成基本建設投資30多億元,約占全部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的12%,占重工業投資的14%左右。為了盡快提高軍隊的裝備水平和戰斗能力,國防工業的建設重點首先是制造常規武器的兵器工業,其次是航空工業和電子工業。五年內,兵器工業實際完成的投資占國防工業總投資的44.1%,航空工業占27.7%,電子工業占17.3%,船舶工業占6.3%;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的建設,“一五”計劃末期才開始起步[22]。
1953年,兵器工業全面進入產品制式化階段,投資以試制和生產蘇聯制式武器為重點,一方面加速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另一方面新建了一批骨干項目。按照中央軍委兵工委員會確定的《現有工廠調整方案》,二機部二局在北京召開廠長會議,要求各企業按照確定的專業方向和產品綱領進行全面技術改造。《方案》共確定了41家專業化企業,包括槍械制造廠5家、火炮制造廠5家、槍彈制造廠6家、炮彈制造廠11家、引信火工品制造廠5家、火炸藥制造廠4家、航空炮彈制造廠1家、光學儀器制造廠1家、坦克及發動機修配廠3家。為適應制式武器生產的要求,企業技術改造盡可能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23]。
為了建造海軍的艦艇裝備,必須發展國家的造船工業,建立完整的艦艇制造工業體系。“一五”期間,船舶工業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建造蘇聯轉讓的6種型號艦艇以及當時急需的沿海和內河運輸船舶,同時,著手研究建造萬噸級遠洋貨船。為了建造這些艦艇,國家投資1億元,改建和擴建了6家船廠。1953-1956年,船舶工業管理局對江南、滬東、求新、武昌和蕪湖造船廠等5家老廠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同時開始新建廣州第一造船廠,大連造船廠的香爐礁一期擴建工程也開始實施。老廠在改建和擴建中,按照建造蘇聯轉讓的6種型號艦艇的生產需要,重點建設了船臺、滑道和碼頭,從而使這些船廠的船體建造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不僅能建造中型魚雷潛艇和中小型水面艦艇,而且也能建造7000噸級以下的民用船舶。
從1953年起,航空工業首先建設南昌飛機廠(制造活塞式教練機)、株洲航空發動機廠(制造活塞式發動機)、沈陽飛機廠(制造噴氣式殲擊機)和沈陽航空發動機廠(制造噴氣式發動機)。這幾個主機廠建成以后,從1956年起,建設重點轉移到配套的輔機廠,即機載設備廠,主要有西安的飛機附件廠和發動機附件廠,陜西興平的航空電氣廠和機輪剎車附件廠,寶雞的航空儀表廠等。到“一五”計劃末期,航空工業基本建設設計隊伍初步具備了獨立工作能力。工廠建成后迅速投產,使固定資產投資動用率達到82.7%。到1957年底,航空工業擁有建筑面積355萬平方米;金屬切削設備11160臺,是1952年的5.5倍;職工10萬人,是1952年的3.3倍[24]。新中國航空工業從一個只能進行飛機修理的比較小的行業,變成了具備成批制造活塞式教練機和噴氣式殲擊機能力的新興產業。
(三)能源工業進入較大規模的建設期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一五”時期,對能源工業進行了大規模建設,五年累計投資71.4億元,占全國工業投資的28.5%,占重工業投資的33.6%,其中,煤炭工業投資29.7億元,電力工業投資29.8億元,石油工業投資12億元。
煤炭工業的建設重點是恢復改建和擴建原有礦區,以迅速增加煤炭產量。同時,根據已經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積極開發一些新礦區。以為鋼鐵工業服務的燒焦煤基地為主,配合鞍鋼、本鋼建設了雞西、鶴崗等礦,配合武鋼新建了平頂山、鶴壁等礦,配合包鋼新建了包頭、石嘴山等礦。還重點建設了一批動力、化工用煤和城市居民用煤的基地,如陽泉、焦作等。1957年,原煤產量達1.31億噸,比1952年增加了近1倍。電力工業建設以火電為主,建設的安排采取加強原有基地和建設新基地同時進行的方針。五年內,電力工業施工的大中型項目共162項,建成投產80項。1957年發電量達193億度,為1953年的2.64倍。石油工業加強了勘探工作,先后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了以克拉瑪依為中心的幾個油田,在柴達木盆地發現了冷湖油田。五年內新增石油開采能力131.2萬噸,石油加工能力114.7萬噸。但當時,由于西北幾個油田產量不高,且遠離東部工業建設的重點地區,因此,國家急需的石油一半以上仍要依靠進口[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