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工業文明:太平洋精鍛30年成長啟示錄
- 辛國奇 任慧媛
- 3316字
- 2025-08-27 17:02:52
“合資公司”誕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南方談話對中國19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南方談話后,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然而,南方談話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觀點,鼓勵人們自主創業和創新。
在南方談話的鼓舞下,許多曾在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工作的知識分子,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舒適的工作環境,踏上了創業之路。眾多敢作敢為的企業家乘風破浪,投身于當時的創業熱潮。這群被稱為“92派”的新一代企業家,成為了時代的代表。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許多海外華僑看到祖國經濟發展的機遇,紛紛回國投資興業。國家開始推出一系列開放政策,為鄉鎮企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如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這讓鄉鎮企業有了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華僑加入到回國創業的行列中來。
在這一背景下,泰縣粉末冶金廠與夏漢關的命運,即將迎來重大變化。
1992年初,江蘇泰縣(當時泰州尚未建市,隸屬于揚州)經委的領導在南京的一次外資招商會上偶然結識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美籍華人葉濤堅先生。時年已64歲的葉濤堅先生,曾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他曾駕駛著巨輪在世界各地航行,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和人生閱歷。然而,盡管他的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葉先生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未竟的夢想:回到祖國建功立業,同時為祖國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葉先生深知,當時中國制造業正處于開放興起的階段,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因此,他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
隨后,在縣經委領導的引薦下,葉先生來到泰縣粉末冶金廠做實地考察,此前,他也走訪了廣東、福建等地的一些企業,但始終未能作出決定。
時任常務副廠長的夏漢關,與廠長一起熱情地迎接了葉先生,并陪同他參觀了工廠,詳細介紹了工廠的歷史沿革和目前的運營狀況,葉先生頻頻點頭,并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美國被稱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中國的汽車產業,遲早有一天也會崛起,甚至超越美國。因此,相應的汽車生產配套產業鏈,具有巨大的商機。泰縣粉末冶金廠具備一定的基礎和潛力,同時附近也開始出現產業集群,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俱全。
葉先生的這番話讓夏漢關深感振奮,他似乎看到了未來美好的前景。我們不得不感慨葉先生的遠見卓識,他的預言在幾十年后成為了現實:中國汽車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然成為經濟支柱之一,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舞臺,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其實,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已有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嗅到了這方面的商機。身處福建的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數年前,就做起了汽車產業的生意。當時,曹德旺到武夷山游玩,返程時他順便給母親買了一根拐杖。當他準備坐車時,司機大聲呵斥:“小心一點,這玻璃好幾千塊錢呢,碰壞了你賠得起嗎?”玻璃廠老板曹德旺很納悶,自己生產的一塊玻璃最多幾百塊錢,為何一塊汽車玻璃就敢叫價幾千。事后他才搞明白,當時中國的汽車玻璃基本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由此造成的價格懸殊,可想而知。頗有商業頭腦的曹德旺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專做起了汽車玻璃的生意,直至成為“全球玻璃大王”。
彼時,就在曹德旺第一次出現資金鏈方面的問題,而在苦苦尋找上市之路時,未來與他同處一個產業鏈,也都會成為中外管理傳媒忠實讀者的夏漢關,卻在等待著大洋彼岸的傳真。讓人難以料想的是,幾年后,不少知名汽車會同時使用這兩家企業的產品。
原來,葉先生回國后,久久沒有消息。當時越洋電話很貴,也沒有電子郵件,雙方只能依靠傳真保持聯系。夏漢關決定手寫一封信,探詢具體情況。“信中大致就是委婉地說,感覺到您是講信用的人,不過不知為何在我們這里考察后,便杳無音信。如果真的有什么難處的話,看看粉末冶金廠這邊可以幫到什么忙?”夏漢關回憶道。
傳真發過去之后,葉先生果然信守承諾,再次抽空來到泰縣,與粉末冶金廠簽署投資協議。見到葉先生后,夏漢關不免好奇地問:“您為何最終選擇了我們?”葉先生思忖了一下,隨即答道:“除了一些客觀因素,還有兩點主觀原因。第一,就是你們的工廠不像其他工廠,到處都打掃得很干凈。一家工廠管理得好不好,看一下這家工廠的衛生間就清楚了。另外,你們車間里的機床保養得也很好,擦得锃亮,光潔如新,由此可以看出你們對這些資產很愛惜。第二,到了你們這里,發現不像有的地方見了面就大吃大喝,不喝醉酒就談不了事情,你們這里沒有這種現象。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咱們中國的人情世故很熟悉,但如果經常大吃大喝,再好的企業也會被吃垮,看到你們不但勤奮務實而且骨子里就很節儉,我很欣慰。所以,把資金投到你們這里,我覺得安全可靠,令人放心!”
“其實葉先生當時看了很多大企業,粉末冶金廠在其中算是規模比較小的。然而,他被我們現場的整潔干凈所吸引。盡管沒有特別好的設備,但地面干凈整潔,車間井然有序,設備閃閃發光。他在國內大廠里都看到了蜘蛛網,而在我們這里卻看不到。”太平洋精鍛副總經理趙紅軍如此回憶說。
顯然,葉先生的觀察非常細致,他明白一家企業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高超技術和產品質量,還取決于企業文化和管理水平。相比于“硬實力”,“軟實力”更能打動一位投資人的心。
在夏漢關的印象里,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葉先生儒雅親和、仁慈,語言天賦也極好,不但普通話說得好,甚至上海話、湖北話、湖南話、廣東話、閩南語等方言也說得很好。富有愛國情懷的葉先生,在大陸剛剛改革開放時,就與中國五礦集團等企業進行了合作。
“葉先生規則意識極強,他認為凡事未經合法程序批準可以反對,而一旦通過合法程序,就必須遵守。那時葉先生就給我們講,他到大陸來投資,也不會管理具體的事務,而我們必須遵守的一條就是:千萬不能違法,絕對不能偷稅、漏稅——如果犯了其他錯誤還有挽留余地,但這些底線絕對不可以觸碰。在追趕世界水平的過程中,他一方面主張我們要開放和包容,另一方面就是強調懂規則和守法。”夏漢關回憶說。
葉先生當時還對合資公司的高管團隊們說,一定要保持專注和聚焦,避免盲目追求多元化,而是甘愿做產業鏈上的一塊“小磚頭”,并且努力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和領導者。
顯然,見多識廣的葉先生很清楚,專注聚焦的策略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利用資源,提高效率,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而這一當時國內還無人過多提及的理念,卻深深地烙入一旁認真傾聽的夏漢關的腦海,他將此銘記于心,并付諸實踐堅持數十載。
時光荏苒,數十年后,已然是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中國造隱形冠軍”掌門人的夏漢關,深深感慨葉先生對于公司以及他個人的影響之大:“盡管葉先生并非工業領域的專家,但他擁有全球視野,當時他就能把海外反復驗證的理念、觀念傳授給我們。盡管我們走過彎路,歷經曲折,但是從成立第一天開始,公司的文化基因就與國際接軌,并且貫穿始終。若非葉先生當初對我們提出嚴格要求,比如守法經營、規范發展、保持專注、加大研發,那我們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1992年10月23日,泰縣粉末冶金廠與美國夏威夷州檀島企業有限公司(葉濤堅先生的投資主體)共同簽署了合資企業合同和章程,由粉末冶金廠出資157.5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75%,以部分設備、廠房等資產作價投入;美國檀島公司出資52.5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25%,以現匯投入。
1992年12月9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當時的主管部門揚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揚州太平洋精密鍛造有限公司(即太平洋精鍛的前身)——當地開發區的第一家中美合資企業宣告成立。正因為是這一天拿到了“準生證”,所以此后太平洋精鍛將每年的12月9日作為“司慶日”。
太平洋,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做過幾十年船長的葉先生,選擇這個詞作為公司名稱,顯然是想取其浩瀚無際、博大胸懷之意——這是對企業未來美好發展的憧憬和期許。葉先生顯然期待著未來公司能夠放眼全球市場,將產品銷售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揚州太平洋精密鍛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資公司”)可謂伴隨著“南方談話”應運而生。不過,讓葉先生和夏漢關沒有想到的是,遼闊的太平洋上,有陽光,也有風浪,一段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未知旅程,正在等待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