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Instagram:一款拍照軟件如何改變社交
最新章節
- 第17章 致謝
- 第16章 注釋
- 第15章 后記:收購的代價
- 第14章 實現10億用戶目標:兩位創始人離職
- 第13章 假照片 假生活 假新聞
- 第12章 同類相食:Instagram對Facebook的威脅
第1章 序言
本書將為你帶來Instagram(照片墻)最權威的內部故事。這本書的完成離不開那些曾經提供過幫助的人——Instagram的在職員工、前任員工和管理人員,以及其他圍繞這款應用打造自己事業的人,同時還有Instagram的競爭對手。感謝他們愿意花費寶貴的時間,與我分享此前從未向記者透露過的內容。這幾年我一直與Instagram的創始人進行交流,有時大家會聚在一起,有時是單獨會面。Facebook(臉書)讓我能夠和在職的員工以及管理人員,包括Instagram現任的負責人,進行多達幾十次的面談,甚至在Instagram創始人離開公司后,我依然有機會采訪他們。
盡管Instagram的創始人與其收購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我作為彭博新聞社的記者,當時針對Facebook寫了許多批評文章,但大家都認為,讓故事盡可能準確是非常有必要的。當我聯系潛在的消息源時,他們會把我的請求轉發給Instagram的創始人或是Facebook,即使Instagram的創始人和Facebook都清楚他們對這本書里的內容沒有絲毫的控制權,但在詢問是否可以接受采訪時,通常都會得到肯定的答復。在此,我對他們的這一決定表示贊賞。
然而,本書大部分消息來源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許可,或者說Instagram的創始人和Facebook并不知情。員工入職時都會簽署嚴格的保密協議,所以,他們一旦接受采訪,意味著要冒著違反協議的風險。實際上,除了記者之外,其他所有進入Facebook總部的外部人員在進行安檢時都需要簽署一份保密協議,之后才能與Facebook的員工進行交流。因此,本書大部分信息都源于匿名采訪、文件或其他材料。
上述背景對于理解我采用哪種寫作形式是很重要的。在書中,我采用了敘述的方法,將不同人的記憶整合在一起,通過全知視角呈現了整個故事。我并沒有直接寫明某方面信息是某人提供,以此保護我的信息來源。在引用現有新聞報道的地方,我都用腳注援引了原文。我只有在書里提到外部人士(比如某個名人或網紅)的時候才會援引現有的采訪內容,他們的觀點會豐富我們對Instagram全球影響力的認識。
自開始寫這本書以來,我一直嘗試并期望可以再次采訪馬克·扎克伯格。我曾經在過去的幾年中,有幸采訪過這位Facebook的CEO(首席執行官),在2018年也見證了他在美國國會長達10小時的聽證。現在,在公眾的印象中這個男人的形象一落千丈,徹底淪為一個反派角色。而正如我曾告訴一位公關代表的那樣,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去回顧Facebook所有的重要時刻,同時可以讓我們去深挖那些當時我們并未完全理解的事情。
在眾多艱難的問題中,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場,即扎克伯格為什么想要收購Instagram?我想要的答案并不是他發表在博客里的官方發言,而是他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在2012年4月的某個周四拿起自己的手機并決定立即啟動一個“越快越好”的收購項目呢?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收購的同時還致力保持這家子公司的獨立性呢?
在截稿前的一個月,我收到了一封來自Facebook公關部的郵件,扎克伯格在郵件里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簡短的回答:
“很簡單。因為這是一項很好的服務,我們希望幫助它發展。”
這就是他的全部回答。為了向讀者展示故事的全貌,我需要依據他人的回憶來回顧扎克伯格在一些重要的時刻都說了些什么,或者依據媒體對扎克伯格的采訪來了解他的想法。對于那些回憶,我都和Facebook一一核對過,盡管他們通常不會對這些逸事發表評論。
嚴格來說,讀者不該把書中的對話當作當時確切發生過的對話。在大多數情況下,盡管書中的對話是根據當事人的敘述整理而成的,但有時其他人可能會比當事人記得更多的細節。我嚴格根據采訪中收集的信息來還原對話場景,力求根據親歷者的記憶向讀者展示Instagram的發展之路。實際上,即使這些記得自己曾經所想所說的人,他們的記憶也可能經過簡化,可能存在錯誤,甚至可能與原有的事實完全相反,畢竟Instagram的故事發生在好幾年前。無論如何,為了確保這本書能夠展現一個真實的Instagram,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除了我本人的濾鏡以外,這本書,沒有其他濾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