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學期開始后,陳陽的航模社團迎來了新成員。有天下午,林晚去活動室送材料,看見個瘦小的男孩正蹲在角落里哭。“他叫小宇,”趙曉曼悄悄說,“爸媽離婚了,跟著奶奶過,奶奶不讓他玩航模,說那是不務正業。”
陳陽走過去,把自己的“會飛的鋼琴”模型遞給小宇:“這個給你玩,它會飛,還會唱歌。”小宇抬起頭,眼睛紅紅的,接過模型時,手指抖得厲害。林晚看著這一幕,突然想起三年前那個躲在奧數班角落里的陳陽,心里像被什么東西輕輕撞了下。
那天晚上,陳陽說想在學校辦個航模興趣小組,讓更多像小宇這樣的孩子能接觸到航模。“我可以教他們做簡單的模型,用廢品就能做,”他拿出張設計圖,“比如用飲料瓶做機身,用光盤做螺旋槳。”
林晚看著圖紙上密密麻麻的標注,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的工作——外企市場部的策劃案。她拿出紙筆:“我們可以寫個計劃書,向學校申請場地和經費。”她的筆尖在紙上劃過,感覺像是重新找回了丟失的技能。
計劃書遞上去后,校長找林晚談了次話。“你們這個想法很好,”校長看著窗外的操場說,“現在的孩子太需要這樣的興趣活動了。但是學校經費有限,可能需要你們自己想辦法拉贊助。”
林晚想起老陳的工程隊。她找到丈夫的老板,說明來意。對方是個喜歡收藏古董的老頭,聽完她的話,突然笑了:“我年輕時也玩航模,還得過獎呢。”他當場答應贊助五千塊,條件是要看看孩子們做的模型。
興趣小組成立那天,活動室里擠滿了人。小宇帶來了他用飲料瓶做的模型,雖然簡陋,卻飛得很穩;有個女生用折紙做了架滑翔機,機翼上畫滿了卡通圖案;還有個男生把爸爸的舊手表拆了,用里面的齒輪做了個微型航模。
陳陽站在講臺上,像個小老師:“航模不一定要用貴的材料,重要的是要有創意。”他舉起自己的“會飛的鋼琴”,“就像這個,它用的是廢舊鋼琴的零件,卻能飛得比誰都高。”
林晚坐在后排,看著兒子自信的樣子,突然覺得很欣慰。她想起自己剛辭職當陪讀媽媽時,總覺得生活失去了方向,像艘沒有舵的船。可現在,她找到了新的航向——陪著孩子一起,在興趣的海洋里航行。
興趣小組的第一次外出活動,林晚帶著孩子們去了廢品站。老板看見他們,高興地把倉庫里的寶貝都搬了出來:舊齒輪、廢電池、破塑料板……孩子們像發現了寶藏,興奮地挑選著自己需要的材料。
小宇撿起個舊鬧鐘,小心翼翼地拆開:“這個齒輪可以做航模的傳動系統。”他說話時,眼睛亮得像星星。林晚看著他專注的側臉,突然想起陳陽畫在奧數作業本上的齒輪——原來每個孩子心里,都藏著一個會思考的齒輪,只需要合適的機會,就能轉動起來。
活動結束時,老板送給孩子們一架舊航模:“這是我年輕時的作品,你們拿去研究研究。”陳陽接過航模,發現機身里藏著張紙條,上面寫著:“夢想就像齒輪,只要不停轉,總會遇到對的咬合。”
回去的路上,孩子們舉著自己的戰利品,一路說說笑笑。林晚走在最后,看著他們的背影,突然覺得,教育或許就像航模——不是預設好軌道,而是提供一片可以自由飛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