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和林溪在山區待了整整一年。他們教孩子們做航模,也跟著孩子們學認草藥、采野果。林溪用編程知識幫村里的小賣部做了個簡易收銀系統,陳陽則用航模原理幫老鄉改進了灌溉用的風車。
“我們建個簡易機場吧,”陳陽在村民大會上說,“就用村頭的曬谷場,能起降小型無人機,幫咱們運山貨。”村長摸著胡須笑:“娃娃們的航模能當運輸機?”陳陽拿出設計圖:“不是航模,是能真真切切幫上忙的飛行器。”
老陳帶著工程隊來了。他們用推土機平整場地,用鋼管搭建停機棚,村民們也來幫忙,搬磚的搬磚,和泥的和泥。林晚和趙曉曼聯手,在網上發起了眾籌,標題是“給大山裝個翅膀”,沒想到短短三天就籌到了二十萬。
機場落成那天,來了架真正的直升機。是趙曉曼聯系的公益組織,免費幫村里運送一批醫療物資。當直升機降落在曬谷場上時,孩子們都看呆了,小臉蛋貼在圍欄上,像朵朵向陽花。
陳陽操控著改裝過的物流無人機,載著山貨飛向縣城。林溪在電腦前監控飛行數據:“高度300米,風速2級,一切正常。”村民們舉著手機拍攝,山風吹起他們的衣角,像無數面小小的旗幟。
小石頭的爸爸媽媽也回來了。他們在縣城開了家山貨店,用無人機運來的新鮮藥材做藥膳。“以前走山路要兩天,”女人擦著眼淚,“現在無人機半小時就到,再也不用跟孩子分開了。”
陳陽在機場旁建了個航模教室,墻上貼滿了孩子們的設計圖。有張圖紙上畫著架奇怪的飛機,機身是木屋形狀,機翼上長著茶樹,旁邊寫著:“會飛的家,帶著爸爸媽媽和大山一起飛。”
離開山區前,孩子們在機場跑道上用野花拼出“謝謝”兩個字。陳陽和林溪走在花叢中,腳下的花瓣像柔軟的航模蒙皮。林溪突然說:“我決定了,不去航天企業了,我們一起把航模教室推廣到更多山區吧。”
陳陽看著遠處的群山,它們在夕陽下像沉睡的巨龍。他想起爺爺的飛行日志,想起那些未完成的航線。或許,真正的飛行不是跨越山海,而是讓每個角落都長出能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