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探險(xiǎn)者告訴我,在大山里迷路了,最緊要的,是找到一條溪流,然后順著溪流的方向走,就能找到出路,走出大山。
迷路,是因?yàn)槊允Я朔较颍鞑粫?huì)迷路,是因?yàn)橄魇冀K有著自己的方向,即哪里低就往哪里流。
始終向低處流,始終堅(jiān)守自己謙卑的品性,這也許是溪流從不會(huì)迷失自我的根源吧。
田間的谷穗,愈是成熟,愈是低垂;樹上的果實(shí),愈是甘甜,愈是羞紅;江河的流水,愈是平靜,愈是深邃;枝頭的鳥兒,愈是高飛,愈要蹲下身軀;地里的樹根,愈是重要,愈不顯山露水;滋潤(rùn)的春雨,愈是珍貴,愈是潤(rùn)物無聲;
一切謙卑,都可以從自然中找到答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又有什么理由不謙卑自省呢?
觀察佛像,你會(huì)發(fā)現(xiàn),佛像的眼瞼是下垂的。眼瞼下垂,說明心是低垂的,把心低垂,那是垂憐眾生。所以,看佛像,我們看到的是慈悲。身在高處,也不忘把心低垂,佛像才讓人看著可親、可敬。謙卑不是矮小,而是放低姿態(tài);低眉不是膽怯,而是心生垂憐。
(摘自《青年文摘》(彩版) 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