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松錦悲歌
書名: 最后那一抹斜陽作者名: 慕明者本章字數: 2474字更新時間: 2025-08-06 16:56:33
崇禎七年七月十四的黃昏,洪承疇站在松山城頭,望著遠處建虜大營連綿不斷的篝火。那些跳動的光點像一條貪吃的巨蟒,正將錦州團團纏繞。他解開鎧甲領口的系帶,讓遼東帶著鐵銹味的夜風灌進脖頸——那里有道三寸長的箭疤,是去年杏山突圍時留下的。
“督師,軍糧又短了三成。“總兵曹變蛟的聲音比夜風還冷。洪承疇沒有回頭,只是將望遠鏡轉向小凌河方向。月光下,運糧隊的火把稀稀拉拉,像垂死之人的脈搏。三個月前從天津港啟程的十萬石軍糧,到寧遠時只剩六萬,如今到松山竟不足四萬。
望遠鏡的銅管突然觸到什么異物。洪承疇就著火光細看,發現是塊干涸的血痂——今晨巡營時,他親眼看見個瘦成骨架的士卒,為搶半塊麩餅咬斷了同伴的喉嚨。
八月十五中秋夜,我在武英殿對著遼東地圖出神。錦州被紅筆圈了七層,像道流血的傷口。王承恩悄聲進來,手里捧著的不是月餅,而是洪承疇八百里加急的奏本:“請餉如救焚,遲則俱燼矣“。
“戶部還有多少銀子?“我揉著太陽穴問。王承恩的嘴唇抖了抖:“若發內帑,娘娘們的脂粉錢就......“朱砂筆在硯臺上狠狠一頓,濺起的墨點落在“錦州“二字上,像一攤血。
八月二十的朝會上,我當庭摔碎了周延儒呈上的《節流策》。瓷片飛濺時,這個首輔竟下意識抬手護住腰間玉佩——后來錦衣衛查出,那塊和田玉價值三萬兩,是山西商人“孝敬“的買路錢。
“陛下明鑒!“兵部尚書陳新甲突然出列,官袍下擺還沾著昨夜審訊犯人的血跡,“洪督師已斷糧七日,士卒開始煮皮甲為食......“他的話被周延儒的冷笑打斷:“當年袁崇煥守寧遠,三個月不見一粒糧......“
我盯著周延儒油光水滑的鬢角,突然想起楊嗣昌臨終密奏里的那句話:“誤國者非外敵,乃衣冠禽獸也“。退朝后,我密令曹化淳清查周延儒的府庫——結果在密室發現了八十萬兩現銀,正好是拖欠遼東軍餉的數額。
九月初九重陽節,洪承疇在松山前線擺下祭壇。當宣讀《告將士文》時,一陣怪風突然掀翻香案,將祭文卷上高空。紙頁在十萬將士注視下飄向建虜大營,像一群投降的白鴿。祖大壽當場拔劍斬斷馬轡:“天意如此,不如突圍!“
同一時刻的紫禁城里,我正在奉先殿焚香禱告。青煙筆直上升的瞬間,殿外傳來撕心裂肺的哀嚎——是兵部加急塘報的信使,他捧著被血浸透的文書,手指缺了兩根:“錦州......淪陷了......“
九月二十的深夜,我在乾清宮拆閱洪承疇的密奏。火漆印已經破損,顯然被人動過手腳。信中說祖大壽再次降虜,而松山存糧僅夠十日。最蹊蹺的是附在后面的半張地圖——用朱砂標出的突圍路線,恰是當年袁崇煥預測過的“建虜必伏“之地。
“陛下!“王承恩突然踉蹌闖入,“周閣老求見,說有關乎社稷的大事......“話音未落,周延儒已經提著袍角跨過門檻,身上帶著濃烈的酒氣:“老臣有策可救遼東!“
他的“妙計“竟是秘密議和。當展開那封蓋著建虜印璽的書信時,我聞到了熟悉的龍涎香——與當年魏忠賢慣用的熏香一模一樣。“只需割讓寧遠以東......“周延儒的唾沫星子濺在輿圖上,“每年再贈歲幣三十萬......“
我抓起案上的鎮紙砸向他的額頭。周延儒躲閃時,腰間玉佩甩出來,在地上碎成三瓣——里面竟藏著張微型地圖,標注著山海關所有防御弱點。后來在詔獄里,他招認這是三個月前與建虜使者密會時收到的“禮物“。
十月初一,當我在太廟焚香告罪時,洪承疇正在松山城外列陣決戰。據幸存士卒描述,那天清晨大霧彌漫,明軍的火炮只能朝虛影射擊。而建虜的鐵騎卻像長了眼睛,專挑各鎮結合部突破。正午時分,洪承疇的中軍大纛突然倒下——后來才知道,是掌旗官被一箭穿喉,那支箭的制式與明軍京營所用完全相同。
十月十五的月夜,松山城破的消息傳到京師時,我正在批閱《請斬周延儒疏》。朱砂筆在名單上劃到第七個名字時,筆管突然爆裂,將我的手掌染得猩紅。王承恩說洪承疇下落不明,而八總兵已降其五。最駭人的是,建虜用投降明軍當先鋒,此刻正向山海關推進。
十一月冬至祭天時,我親手將洪承疇的衣冠放入祭壇。火焰吞沒那件殘破戰袍的瞬間,突然有只灰隼俯沖下來,抓走了一截燃燒的袖子。百官驚呼聲中,欽天監正跪地顫聲道:“此乃......魂鳥......“
臘月里的一個雪夜,我在武英殿對著松山戰役的幸存者名單發呆。七萬將士出征,歸來者不足三千。突然有陣陰風掀開窗欞,將燈燭吹得明滅不定。恍惚間,我看見袁崇煥的影子站在地圖前,手指正點在杏山的位置——正是洪承疇最后失蹤的地方。
崇禎八年元日,本該是慶賀新歲的日子,我卻收到兩份互為鏡像的噩耗:洪承疇降虜,李自成稱帝。更諷刺的是,兩份塘報的筆跡竟有八分相似——都是那種工整秀麗的臺閣體,仿佛出自同一個翰林之手。
正月十五上元節,我微服私訪燈市。在茶樓聽見說書人正講《三國演義》:“......街亭失守,孔明揮淚斬馬謖......“突然有人冷笑:“如今大明連揮淚的丞相都沒了!“循聲望去,是個獨臂老兵在啃硬如石頭的面餅——后來認出這是松山突圍的幸存者。
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我在平臺召見新任薊遼督師王永吉。這個干瘦的老頭穿著打補丁的官服,帶來的不是作戰方略,而是本賬簿:“九邊軍餉,十去其六“。他說話時不斷咳嗽,袖口沾著咳出的血絲:“老臣此去,唯求馬革裹尸......“
三月里的一個雨天,我在乾清宮接到洪承疇“殉國“的正式訃告。撫恤詔書才寫到一半,錦衣衛密報就送到了——有人在盛京城看見個酷似洪承疇的漢官,正指導建虜鑄造紅夷大炮。隨信附上的畫像里,那人穿著滿洲服飾,腦后卻還頑固地留著發髻的痕跡。
四月初八佛誕日,我在大善殿為陣亡將士辦法事。當住持念到洪承疇的法名時,殿外老柏樹上突然掉下個鴉巢,三只雛鳥當場摔死。回宮路上經過文淵閣,聽見里面傳出激烈的爭吵。透過窗縫,看見陳新甲正揪著周延儒的衣領咆哮:“你派的監軍害死了我十萬兒郎!“
五月端午,當我在西苑觀看龍舟時,李若璉帶來了松錦之戰的完整報告。原來洪承疇本已擬定突圍計劃,卻被兵部派去的監軍張若麟強行更改路線。這個周延儒的門生,在決戰前夜還忙著向各鎮將領“借“餉銀。
六月盛夏,我在奉先殿祖宗牌位前擲筊杯問卜。當銅杯在地磚上彈跳時,突然直立著嵌入磚縫——這是前所未見的兇兆。當晚我夢見洪承疇站在血海里,手中捧著的不是頭顱,而是半塊發霉的軍糧。醒來時發現案頭的松山地圖已被汗水浸透,“杏山“二字模糊得像是被淚水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