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陽辯證療法
- 鄭日昌
- 2932字
- 2025-08-08 15:09:39
一、理性情緒療法
認知療法的倡導者有很多,具體理論也有很多,如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 ,CT)以及梅肯鮑姆(D.Meychenbaum)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等,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A.Ellis)創立的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
理性情緒療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論術”:在一個人說出自己的觀點后,讓他依照這種觀點做進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謬誤,從而使其認識到先前觀點不合理的地方,并做出改變。
理性情緒療法的更直接來源是古希臘另一位哲學家伊壁糾魯(Epicurus)在公元一世紀的著名論斷:“人并不是被某個事件所困擾,而是被自己對于這個事件的看法所困擾。”與此類似的說法是:“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樂,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使你不快樂。”這一論斷構成了艾利斯理性情緒療法的理論基礎。
理性情緒療法的基本假設是:人的情緒主要來自人們的信念、評價、解釋;通過咨詢使來訪者學會用有效的、理性的認知,以此來取代其無效的、非理性的認知,從而促成其情緒反應的改變。
艾利斯將以上觀點概括為“ABC”理論:“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對A的認知、評價或看法;“C”代表結果(consequences),即癥狀。艾利斯認為,并非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了癥狀C,A與C之間還存在中介因素,也就是信念B在起作用。
艾利斯認為,人極少能夠完全客觀地知覺經驗A,而總是帶著或根據大量已有的信念、期待、價值觀、意愿、欲求、動機、偏好等來知覺A。因此,人對A的經驗總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同樣的A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引起不同的結果(C),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信念有差別,即B不同。換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個人對刺激情境的認知、解釋和評價,才是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
在理性情緒療法中,還用“D”代表治療,即通過質疑和辯論(disputing)來改變B。糾正了認識偏差,情緒和行為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除或減輕,最后達到效果“E”(effects),即負性情緒和不良行為得到糾正。
艾利斯的“ABCDE”治療模型在西方很受推崇,在我國更是被很多人奉若神明。其實它并不是什么新理論,不但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伊壁糾魯的精辟論述,后來也出現過很多類似的說法。
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通過《哈姆雷特》劇中人物之口說:“世間事本沒有好壞之分,人們琢磨這件事才將它們分出了好壞。”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則說:“對于不同的頭腦,同一個世界可以是地獄也可以是天堂。”
美國的第十六任總統亞拉伯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說得更明確:“大多數的人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讓心使然。”可見理性情緒療法的核心理念并非艾利斯的原創。盡管如此,理性情緒療法作為認知療法的代表,同其他心理療法相比,仍有其可取之處。
首先,認知療法不同于風行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精神分析療法,因為它重視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即重視意識而不是潛意識。精神分析療法強調過去事件,特別是童年經歷對個體的影響,重視潛意識中的癥結而忽略意識中的思想或觀念。認知療法是針對精神分析療法的缺陷發展起來的。因為精神分析治療,常著重于心理與行為的潛意識和情感癥結,而這種潛意識的欲望或癥結,往往只是治療師的分析和推測,不容易向患者解釋,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難以作為治療的目標來操作。認知療法把著眼點放在認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潛意識,只要改變這些可用語言描述的觀念或想法,處理好不合理的信念即可。這種方法既具體又明確,易得到患者的理解與協作。
其次,認知療法也不同于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不良行為的矯正,而且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促進病人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咨詢師首先采用提問、出聲思考、自我演示或模仿、記錄等方法,幫助來訪者學會發現和識別個人頭腦中自動化的思維過程,從而找出導致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想法。然后再對這些想法進行真實性檢驗——將來訪者的自動化思維和錯誤想法作為一種假設,鼓勵他在嚴格設計的行為模式或情境中對假設進行檢驗,使之認識到原有想法中不符合實際的地方,并自覺糾正。
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對于消除人的情緒困擾特別有幫助。為什么有人老是那么豁達樂觀,一天到晚高高興興的?因為他碰到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他就想得很開,就一點兒都不會煩。而有的人總是往壞的方面想,老想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他就會煩。他們的認知和思維內容不同。這也是樂觀者和抑郁者的區別。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艾利斯在1962年總結出了常見的會導致神經癥癥狀的11條非理性信念:
1.每個人都需要得到每一位對他而言重要的人物的喜愛與贊揚。
2.一個人必須是全能的,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3.有些人是壞的、卑劣的、邪惡的,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與懲罰。
4.事情不如意是糟糕的災難。
5.人的不快樂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人是無法克服痛苦的。
6.對可能(或不一定)發生的危險與可怕的事情,應該保持高度警惕。
7.對于困難與責任,逃避比面對要容易得多。
8.人應該依賴他人,而且要依賴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
9.一個人過去的經歷是影響他目前行為的決定性因素,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不可改變的。
10.一個人應該關心別人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為此感到不安與難過。
11.一個人碰到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正確而完美的解決辦法,如果找不到這種完美的解決辦法,則是莫大的不幸。
我剛接觸理性情緒療法時,把這11條當作金科玉律,甚至鼓勵學生將它們牢記心中,并將它們其同來訪者的問題逐一對照,看他們的問題屬于哪一條不合理信念,然后逐一批駁。但在臨床實踐中,我慢慢認識到,人們的不合理信念太多,是羅列不完的。東方人和西方人的不合理信念也會有所不同,判斷一個想法合理不合理,是有文化差異的。比如很多東方人愛面子,很多西方人則不太在意;很多東方人強調孝道,很多西方人不大重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葉,西方心理學界提出了一種元認知(metacognition)理論。所謂元認知,通俗來說就是對認知的認知,亦即對認知方式、認知習慣的認知,涉及對認知過程的評價和監控的認知活動。該理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固執的思維方式、對自我不合理信念的失敗調節造成的;負性思維方式比負性思維內容更危險。
艾利斯理性情緒療法所總結的導致神經癥癥狀的11種不合理信念,都屬于負性思維內容,而不是負性思維方式。如果我們在咨詢和治療過程中,只是逐一批駁來訪者的不合理信念,那么他以后遇到新的問題又會產生新的不合理信念,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幫助來訪者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才能幫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自己解決問題。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艾利斯感覺到羅列不合理信念很可能掛一漏萬,于是進一步把這些不合理信念歸并為三大類,即人們對自己、他人、環境及事物的絕對化要求。但此種歸納并未從元認知的角度對不合理信念的特點做出完整、準確的概括。
理性情緒療法主要強調與不合理信念辯論。咨詢師會問來訪者一些問題,幫助來訪者改變不合理的信念。至于這些信念為什么不合理,怎樣才能使這些信念合理,這一療法并未給出令人滿意的解答。
除上述局限外,艾利斯不大重視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態度因素對咨詢有效性的影響。但是我們很難想象,在沒有真誠、通情和積極關注的情況下,會產生怎樣的咨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