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療傷之旅的起點:探究原生家庭問題
第一章 重新審視原生家庭
第一節 原生家庭究竟如何影響我們
-本節概要-
一、原生家庭影響我們的方方面面
二、覺察原生家庭的影響
三、覺察的方法
-本節練習-
不管是記憶中留有印象的經驗,還是透過覺察挖掘出的經歷,請將它們一一記錄下來。在下面的分析中,這些記錄都將成為自我成長的材料。
下面,我們將探索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并協助你弱化那些不好的或你不喜歡的影響,讓你變為健康又有活力的自己,并學會經營人際關系。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自己身上究竟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哪些影響。
一、原生家庭影響我們的方方面面
原生家庭通常是指我們從小到大生活、成長的那個家庭,家里有我們自己、爸爸媽媽,有些人還有兄弟姐妹。它是我們的第一個家,也是我們一生的家。可是,這個家庭中不僅有溫暖和關愛,也會有傷害。這些傷害就像埋藏在心里的一根根綿軟的刺,讓我們有苦說不出,對這個家又愛又恨。
比如,有些人總是被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也聽到過很多打擊人的話,因此越來越沒有自信;有些人小時候明明沒有犯錯,卻被狠狠地懲罰,因此長大后對人際關系特別敏感,總是帶著攻擊性;有些人因為父母太忙而經常被忽視,或者因父母關系不好、總是吵架而缺乏安全感……這些傷害既讓我們很受傷,又讓我們很無奈。
那是不是我們長大了,這些傷就會自動愈合呢?絕不會!如果我們不清理對父母的抱怨,那些傷痕會一直留在我們心里,最后轉變成對自己的不滿和嫌棄。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你有沒有覺察到你現在的生活中,有哪些問題來自原生家庭?
首先,它會影響我們的行為習慣。
其實我們的很多行為方式,都是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比如,微信里有很多舍不得刪除的信息,還收藏了很多鏈接,總想著一旦需要用時,可以很快在手機里找到,結果導致占用的內存過大,手機運行不暢!或者,喜歡囤積日常用品,心里有個聲音總是在說,萬一不夠怎么辦?又或者,你很喜歡買東西,不管買來的東西是否真的用得上,你都很享受這種購物的喜悅。
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囤積的習慣,有可能是小時候缺乏安全感引起的?可能小時候家里窮,或者父母總是表現出缺少什么東西的樣子,又或者你想要什么他們不給你買,導致你的內心產生了匱乏感,需要不斷填補。
當然,還有很多行為習慣與原生家庭有關,比如,抽煙、喝酒、玩手機、整理東西等。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小朋友上課經常抖腿,老師多次提醒他,他還是改不了,老師就把孩子爸爸叫到學校來。孩子爸爸很苦惱地說,“對啊,這孩子不知道從哪兒學的壞毛病”,同時不停地抖腿。老師一下子就知道了,這個孩子為什么經常抖腿。
你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有哪些行為習慣是深受父母的影響而產生的?你喜歡這些行為習慣嗎?
其次,原生家庭還會塑造我們的性格。
我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說他不喜歡自己的性格,例如:猶豫不決,常常左右為難、瞻前顧后;或者害羞內向、不自信,并且因此錯失很多機會;或者沒耐心、容易沖動,經常出口傷人,然后又很后悔,甚至影響到事業上沒有成就;等等。
住我家隔壁的那對夫妻脾氣暴躁,常常吵架。在他們的女兒假期回家期間,吵架的人就變成一家三口,他們吵得很激烈,我常常聽到鄰居女兒摔門的聲音。
你可以思考一下,你的哪些性格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并且讓你覺得困擾?
再次,影響和伴侶的關系。
可能很多人都感受到了這一點。組建新的家庭后,我們常常會對伴侶有很多期待,而當伴侶無法滿足這些期待時,我們就會很失望。明明想對他好一點兒,但是有時候就是會忍不住發脾氣,甚至惡言相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還有些人為了逃離原生家庭,倉促地選擇了一個對象結婚,結果又陷入另一個旋渦,為了孩子維持婚姻,很難熬;要離婚,又困難重重,最后進退兩難。
這里我想分享一個案例,一位太太和我抱怨,她的丈夫常常與她冷戰,遇到不高興的事情就持續一兩周都板著臉。這種冷暴力讓全家人都很難受。過年期間,回先生家去看公婆,她才發現原來先生的性格與公公一樣。
回顧你和伴侶的相處,你想要改善的方面中有哪些方面是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最后,不只是處理親密關系的方式,你處理其他關系的方式,也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比如,看到別人有缺點就忍不住指責,不管是學生時代還是參加工作后,都很難交到知心朋友;總是顧慮別人,是人們口中的好人,自己疲憊不堪;和別人交流時,容易緊張,常常說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表達什么。
我有一個學員小郭,他對我說,他的心上了一把鎖。小時候家里管得嚴,這讓他即使上班了,每天下班也都直接回家,不敢和同事去其他地方,連一起去餐廳吃飯也不敢,他沒有朋友,感覺特別孤單。
你可以反思一下,在人際交往中,你有沒有遇到類似的狀況?
二、覺察原生家庭的影響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覺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它可以通過練習變得容易。看了前面的內容,也許現在你特別想知道:我該怎么覺察自己呢?
在講覺察的方法之前,我先講個案例,幫助你理解覺察的過程。我有一個叫小雷的學員,有一次公司領導找小雷談話,小雷很緊張,心里想著:“完了!完了!一定是業務上出了什么差錯!看來我闖禍了,會不會被臭罵一頓?會不會被開除?”他滿心滿眼都是這樣的猜測,因為害怕面對,所以他拖拖拉拉,不想見領導。直到不得已才硬著頭皮到領導辦公室。結果,領導只是和他溝通業務上一個項目的調整,而不是他想象中的責罵他。回到自己的辦公位后,小雷開始思考,讀書時怕老師,不敢和老師太靠近,工作了又怕領導,總是擔心做錯事。類似的事情不斷發生,自己是怎么了?
小雷想到了父親。他是在父親的打罵中長大的,做錯事了一定是先被打罵一頓,雖然很多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父親下班回到家,會因為小雷沒把外套放好這類小事大發雷霆,這讓小雷的神經總是繃得很緊,一直小心翼翼。父親打他時,他的肌肉總是繃得緊緊的,他從來沒有放松過。他意識到,在老師或領導面前那種害怕、緊張的感覺,和小時候在父親面前的感覺是一樣的,他把這種害怕投射到了所有的權威人物身上,因此不敢和老師或領導親近。同時,每個假期他都很糾結,要不要回去探望父親。
父親的打罵就是他心里那根綿軟的刺,這根刺總是刺痛他,讓他無法妥善處理與所有權威人物的關系。
這是小雷的覺察過程。小雷意識到自己是受父親的影響才懼怕權威人物,他不會強迫自己不害怕領導,而是讓自己用新的方法處理和父親的關系。同時,努力釋放身體里的緊繃感,這樣他在領導面前自然更加從容。
三、覺察的方法
那么,怎么練習覺察呢?這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反思的習慣,遇到事情時停下來想一想。
第一步:找到生活中讓自己難受的狀況(可以是行為,可以是由性格引起的,或是與人互動的關系模式),尤其是不斷重復出現的狀況。
第二步:為難受的狀況命名。(可以是某種情緒、感受……)
第三步:找到讓自己產生類似難受的狀況的童年經歷。
第四步:自我對話。告訴自己,現在我已經是成年人,已經很強大了,有能力應對類似狀況。
我用下面這個例子,說明如何具體運用這四個步驟。
晚上9點了,小芬的先生還在加班,沒有回家。小芬坐在客廳里,一邊等,一邊氣呼呼地念叨:“都什么時候了,還不回來!微信也不回,電話也不接,不知道會不會發生什么事?”
終于,先生回來了,一進門,小芬就氣呼呼地一頓數落對方:“你怎么回事!……”數落完后,不等先生回應,她又回到臥室,把房門一關,大哭了一場。被關在門外的先生一臉無辜,很是無奈。
痛哭后,小芬想,自己明明是關心先生,可是每次他加班晚歸,她的反應都這么激烈,為什么會這樣?這是第一步,找到重復出現、讓自己難受的狀況。
接下來,小芬想,等先生回家期間,她的情緒是怎樣的?孤獨無助。這是第二步,為難受的狀況命名。
小芬開始回憶童年時期感覺孤單無助的經歷。小時候,爸爸媽媽一起經營一個小面攤,常常忙到很晚才回家。她總是一個人在家里等爸爸媽媽回來,常常等著等著就睡著了。醒來時,外面經常是一片漆黑,她很孤單、很害怕。這是第三步,找到讓自己產生類似難受的狀況的童年經歷。
想到這里,小芬做了三個深呼吸,她告訴自己:“我現在已經是成年人,完全有能力應對晚上一個人在家的情況了。”這是第四步,自我對話。
于是,小芬花了很短的時間,舒緩了自己的情緒,打開房門去和先生溝通,告訴他自己的害怕與孤單。想象一下,夫妻二人坦誠地溝通,這是一幅多么溫馨的畫面啊。
為什么需要覺察呢?小時候的我們太過弱小,無法承擔一些事實,不知道怎么應對這些經歷。我們的內在會選擇暫時隱藏這些記憶,等待適合的時候再來面對。當你覺察到時,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時候了。
看到這里,不知道你是否也被勾起了一些回憶呢?或者,你發現是某些行為習慣、性格、與人交流的模式阻礙了你的個人發展。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思考生活中一些困擾我們的現象和童年經歷的關聯,透過覺察來發現源頭。覺察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我們就可以用各種方法弱化這種影響,走向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