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篇 冰山理論
提到原生家庭,總有說不盡的故事。
我有一個很嚴厲的媽媽和一個不茍言笑的爸爸。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我沒有被培養出幽默的特質,就只是按部就班地讀書、接受教育,之后成為一名教師。
一天,出門去學校前,我看到院子里荷花缸中的荷花快要開了。但我不能在家里等著花開,就騎上摩托車去上班了,下班回來后,荷花謝了。它開過,而我完全錯過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可以讓我獲得很多,也會讓我錯過很多。后來,我一直在想,或許我可以辭去現在的工作,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于是,我辭去了穩定的教師工作,成了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這可以說是我的人生轉折點。
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都非常深遠,有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家”帶來的陰影。如果我沒有辭去那份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可以預見,退休后我的生活無非是含飴弄孫,又或者成為一名志愿者。當然,這樣的生活也是充滿樂趣的,但是,和現在“跑江湖”,到處開課演講相比,我更喜歡現在的生活。
2019年,我在壹心理與茲維公司的協助下,錄制了29堂音頻課,聽眾反響強烈,表示期待音頻課的內容以書的形式呈現。于是,我在原來實踐練習的內容中,添加了理論方面的論述,便有了眼前的這本書。
自我的內在系統:薩提亞的冰山
我有一個比我小四歲的弟弟,還有一個比我小十歲的妹妹。他們小的時候我都帶過,把弟弟帶得大一些了,妹妹又出生了,于是我繼續帶妹妹。媽媽忙的時候,我背著他們,給他們洗澡、洗尿布……儼然是“代理父母”。那時,我的年紀也不大,覺得可以幫上父母的忙,自己好像很“有用”,很有價值。
我讀小學五年級時,有一次背著妹妹去同學家玩。妹妹那時才幾個月大,我出門時,媽媽說:“背好妹妹,別讓她摔了。”那時,我想:“如果妹妹摔了,那說明我自己也摔了,為什么媽媽沒有關心我?”雖然心里這樣嘀咕,但我還是按原計劃,背著妹妹去同學家玩。
表面上,我沒說什么,背著妹妹出去了,但其實我的心理經歷了一層又一層的變化。那時我還小,當然不懂這些,長大后,學習了薩提亞的內在冰山,我開始梳理這個心理變化過程的內在機制。
我聽到媽媽說,別摔著妹妹。 (行為)
我不高興。 (感受)
我覺得自己不應該不高興,感到羞愧。 (對感受的感受)
因為懂事的孩子不可以這樣。 (觀點)
我期待媽媽也關心一下我。 (期待)
我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同。 (渴望)
但我不想給媽媽添麻煩。 (期待)
所以我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自我)
我什么都沒說,背著妹妹出門了:討好的應對方式。
重新梳理童年的心路歷程,我發現了那個小小的自我有多么渴望被媽媽看到。小時候我經常因為無法理解父母的辛苦而自責,現在我理解了那個自己的內在,與自己達成了和解,也不再責怪自己。看清自己的內在很重要,而運用薩提亞的冰山理論進行自我梳理,會對看清自己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想要超越原生家庭,活出全新的自我,就必須以整個家庭為單位進行心理治療,即進行家庭治療。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是家庭治療的先驅,提到家庭治療,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她。在薩提亞的家庭治療模式中,冰山理論是非常重要的。薩提亞的大部分心理咨詢技術都可以在冰山理論(見圖0-1)的不同層次中找到對應之處。最初,薩提亞在開展實際的心理治療工作時,并沒有把冰山理論整理得很清晰,是約翰·貝曼(John Banmen)博士將冰山理論整合出來的。
冰山理論把人的體驗分為行為、應對、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八個層次[1]。薩提亞的冰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只有一角,即行為層面的自我,而更多、更大的內在自我掩藏得很深,它們就像海平面下的冰山,他人甚至我們自己也并不了解這些自我。
這座“自我”的冰山是一個人的內在系統,系統的每一個層次之間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一個人如果不理解自己這座自我的冰山,冰山就是不穩固的;如果不理解對方自我的冰山,就容易與對方產生各種沖突、誤解。

圖0-1 冰山理論模型圖
第一個層次:行為
行為即一個人外顯的言行舉止,是看得見且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例如,對方大吼一聲“干什么”,我們能聽到他說話的內容、聲音的大小、語調的高低。我們能看到他的表情,比如眼睛有沒有瞪大,看向什么方向,嘴角向上還是向下,還有頭、身體、手的姿勢。這些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都在這一層。
從觀察自己的角度來看,在面對具體事情時,你的反應,你顯露在外的語言、動作、表情,例如動手打人,哈哈大笑,皺眉不語……都屬于“行為”這一層。
這些外顯的言行舉止不是孤立或無緣無故出現的,而是內在冰山各層次推動的外部表現。它們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需要一層一層地了解海面下更大、更深的冰山。
第二個層次:應對
應對也稱為溝通,薩提亞總結出五種溝通姿態。
想了解溝通姿態,首先要了解溝通形態。薩提亞說:“‘溝通形態’這個概念,是某一天我在思考各種溝通應對方式時形成的。此前,經過多年觀察,我已積累了很多這方面的案例,結合對這些案例的思考,我大腦中出現了四種不良的行為表現。表現出這些行為的人其實并沒有覺察到,自己是為了生存才這樣的。一個人的內心感受和外在表現可能并不一致,我稱這種情況為不一致的溝通形態。這并不是新觀點,但是為了更直觀,我給這些不一致的表現搭配了標志性的身體姿勢。
“我認為,身體姿勢往往能比言語更有效、更清晰地表達真實感受,于是提出了‘溝通姿態’的概念。我發現,特定類型的語言通常也會伴隨特定類型的身體姿勢和情感。我只是擴展了這些動作,讓其變得更加夸張。例如,抑郁者的姿勢是,頭向上看,肩膀弓著,笨拙地好像要失去平衡一樣站著,仿佛在乞求拯救,也似乎只有這樣,他才能生存下去。”
薩提亞常說,自我價值感會影響溝通,此外,壓力也會影響溝通。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情況會給人帶來壓力,例如:和人吵架;一個項目已經臨近最后期限,但你還沒有完成;經濟困難……薩提亞發現,通常因為有壓力的刺激,所以人們在溝通時才會以不良的溝通姿態應對。這種反應是自動化的,而不是大腦經過思考做出的選擇。當恐懼、憤怒激發體內的壓力時,身體都會自發以這種姿態應對,經過多年的積累,身體已經形成習慣,而自己根本意識不到。
引發不良溝通姿態有三個重要的條件。
1.對方是重要的他人。比如,對方是你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你的伴侶、好朋友,你的上司、下屬……此外,還有一些你不一定很熟悉的人,他們也許是陌生人,但他們說話的樣子,比如體態姿勢、面部表情、語音語調等,都會引起你的注意,激發你的反應,所以他們也算是重要的他人。
2.感受到了壓力。比如,面對媽媽,常想到小時候被她訓斥的情景;面對孩子,腦中浮現管教孩子時公公婆婆的指責;面對權威人士,比如面對領導,覺得他很像初中老師,和他交流很有壓力;面對下屬,覺得他講話的樣子很像自己的爺爺,互動時感覺很不自在。
3.自動化的反應。面對壓力時,沒經過大腦分析,就自發地做出的反應。這時的反應,其實不是在應對當下面臨的狀況和問題,而是在應對壓力。我們對壓力的反應,轉移了我們對問題、狀況的注意力,使我們失去了焦點。
下面介紹四種不良溝通姿態與一致性溝通姿態。
嬰兒離開媽媽的子宮來到人世間,因為太過弱小,在成長的過程不免會感覺受到威脅,比如感覺失去父母的愛。嬰兒會因此發展出一套用于自我保護的防御機制,也就是溝通姿態。這些溝通姿態是基于生存的本能形成的,因此也被稱為生存姿態。為了尋求生存和發展,嬰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調整,最終擁有屬于自己的溝通姿態。為了應對現實世界,每個人都需要不停地學習,掌握自認為最佳的生存法則,不良溝通姿態就是這樣形成的。而原生家庭是嬰孩最早的生存環境,他們必須適應父母確立的家庭規則,因此不良溝通姿態的形成與原生家庭有很大關系。
之所以會呈現以下四種不良溝通姿態,是因為面對壓力時,每個人內心的憂慮和恐懼都不同,為了避免被拒絕,掩蓋自己的軟弱,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防御機制。
為了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解脫,完成自我解綁,我們有必要了解這四種不良溝通姿態。以不良溝通姿態進行溝通的人,都聚焦于應對壓力,而忽略了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達不到溝通應有的效果。為了讓溝通更有效,我們要先認識并辨識自己的不良溝通姿態,然后有意識地調整、改善,并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
我們先一起討論一個案例。
小紅是家里的獨生女。有一天,小紅上班時接到了媽媽的電話。媽媽說:“你下班后趕快回來,隔壁的小明剛拿到考試卷,成績很不好,從今天起你每天給他輔導一會兒功課。”
第一種回應如下。
小紅:“好的,好的,我下了班馬上過去!”實際上,小紅正處于生理期,身體不舒服,本想下了班就回自己家休息,但是她不敢違抗媽媽的“旨意”,即便很不舒服,也選擇趕回娘家給隔壁的小明輔導功課。
第二種回應如下。
小紅:“媽媽,隔壁家的小明考試考得怎樣,和你有什么關系?你就是這樣愛管閑事,你也沒問一問我,我到底有沒有空?你只關心別人,不關心我!”面對媽媽的要求,小紅很有壓力,并以強勢的姿態反抗,但她沒有關注媽媽的情況。
第三種回應如下。
小紅:“媽媽,現在的小孩太依賴別人的輔導了,根據教育專家的說法,要讓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我們應該讓小明自己發現學習的樂趣。”小紅用權威掩蓋了自己的不情愿。
第四種回應如下。
小紅:“媽媽,我正要給你打電話,你就打來了!最近有一部劇很火爆,休息的時候同事們都在聊。你也去看看吧,真的很好看!”小紅選擇逃避,她既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也沒有回應媽媽的要求,而是干脆提了一個不相關的話題。
第五種回應如下。
小紅:“媽媽,我知道你是看著小明長大的,很關心小明,而且小明媽媽平常也幫了你很多。我也知道,這次小明考得不好,如果我給他輔導功課,正好是一個回報的機會。但是,很不巧,我來例假了,身體不舒服,今天我想先回家休息。過兩天我直接和小明媽媽聯系,看看我可以幫忙做些什么,你看怎么樣?”這樣回應媽媽的小紅,考慮周全,真正維護了自己的感受,也兼顧了媽媽的需求。
看了有關這個案例的五種回應,你不妨思考一下,在生活中,你的溝通姿態比較接近哪一種?你原生家庭中的家人比較符合哪一種?這五種不同的回應,對應的正是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一致這五種不同的溝通姿態,也是我們介紹的薩提亞的溝通姿態。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行為、語言、情感(主要感受)、自我概念、生理癥狀、資源、內在世界這幾個方面認識溝通姿態。在解釋溝通姿態時,薩提亞用到了身體雕塑,她認為肢體表達比言語更有效、更清晰,所以用雕塑展示出所謂的溝通姿態。她發現,特定類型的語言會伴隨特定類型的身體姿勢和情感。在通過雕塑表達時,可以對這些語言進行擴展,讓它們變得更加夸張,以便大家更直觀地體會這些溝通姿態帶來的影響。
第一種:討好型溝通姿態
常以討好型溝通姿態示人的人,容易對他人表示同意,他的身體是一副討好的姿勢,表情與聲音總是很無助,內心深處總想著“沒有人喜歡我”“我是沒有價值的人”。討好者總是用一種逢迎的方式,試著取悅他人,或向他人道歉,這種溝通姿態的特點見表0-1。
表0-1 討好型溝通姿態的特點

(續)

討好型溝通姿態的雕塑:一只手向上伸出,象征給予,另一只手緊緊捂住胸口(見圖0-2)。她好像在說:“我愿意為你做任何事情,看到我正在保護自己的心臟,你也許就不會殺死我。”

圖0-2 討好型溝通姿態的雕塑
這樣的身體姿勢與相應的討好型溝通語言搭配,例如“這都是我的錯”“不要把我丟掉”“我只想要讓你高興”“我只在意你喜歡什么”……
找一個小伙伴,按照這個雕塑姿勢做做看。一個單膝跪地扮演討好的人,另一個站著扮演被討好的人,再搭配討好的言語。兩個人面對面練習五分鐘,看看有什么感覺?五分鐘后,再互換角色體驗一下(之后的所有雕塑姿勢你都可以試著體驗)。
是不是覺得做出討好的姿態很累?實際上,討好他人的確是很辛苦的。身體哪里最有感覺?內在經歷了什么?很多人在經歷了這樣的體驗后,覺得身體很累,尤其是跪下來的膝蓋容易發疼,脖子特別酸,仰人鼻息的感覺很強烈。當自己很想以低姿態贏得對方的同情時,內心就會覺得特別委屈、無助,覺得自己軟弱,還有一股被壓抑的憤怒。
看著眼前的人以這樣的姿態哀求自己,有些被討好的人會心軟,很想把討好的人扶起來;但也有些被討好的人會對此感到厭煩、氣憤,很想一腳把人踢開。
有些人以討好的溝通姿態示人,是想通過哀求獲取對方的憐憫,有時候確實會如此,但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
第二種:指責型溝通姿態
常以指責型溝通姿態示人的人所說的話通常在表示“不同意”,他們處處質問他人,身體擺出批判、責罵的架勢,顯然就是要告訴大家:他就是老大。但他的內心深感寂寞與挫敗,一直在說“我很孤單、很失敗”。這種溝通姿態的特點見表0-2。
表0-2 指責型溝通姿態的特點

指責型溝通姿態的雕塑:擺出批判、責罵的架勢,挺直脊背,一根手指筆直地指向他人,一只腳向前伸,以達到唬住別人的目的,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另外一只手放在腰際。眉頭緊皺,臉部肌肉緊繃(見圖0-3)。

圖0-3 指責型溝通姿態的雕塑
這樣的身體姿勢和相應的指責型溝通語言搭配,例如“這都是你的錯”“你到底在做什么”“如果不是你,我們就不會陷入麻煩”……
同之前一樣,重現這個雕塑姿勢,問問做出指責溝通姿態的人,以指責姿態示人的感覺怎樣?是不是覺自己氣勢凌人、不可撼動?自己的權威有沒有得到維護?身體哪里最有感覺?有沒有感到空虛、害怕?
以指責姿態示人的人,用先聲奪人的氣勢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并保護自己的感覺怎樣?如果保持指責的姿態,很快就會感覺那只伸出去的手很沉重,進而產生無力感,身體容易失去平衡;會臉紅脖子粗地想要壓住對方,所以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呈現這種姿態的人不信任任何人,他們的內心充滿憤怒與挫折,對很多事情不滿,感到孤單和孤立無援,他們的外表很強勢,但內在很空虛,特別害怕失去控制。
被指責的人一般有兩種反應。一種是,你在打壓我,在無理取鬧,我不服,我要為自己爭取權力,同樣以指責回擊;另一種是,你這么強勢,我無法說服你,干脆屈服吧!
表現出指責溝通姿態的人,在潛意識里希望通過指責對方,讓對方產生焦慮,進而屈服。但實際上,并不是每次指責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更經常發生的是,對方因為不滿而產生更多的沖突。
第三種:超理智型溝通姿態
以超理智溝通姿態示人的人,無時無刻不在講道理、解釋與分析,他們就像計算機一樣嚴謹、刻板,總是表現出一絲不茍、權威、穩定、冰冷與鎮靜的樣子。但是,他們的內在卻表達了“我很容易受到攻擊”“容易受傷”“我不能表現得太感性”等感情。超理智的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他們身材較瘦、聲音單調、話語抽象。這個類型的人習慣性地“論事不論人”,焦點都放在事情本身,他們會因關心是否符合規矩,是否有道理,而忽略自己和他人。這種溝通姿態的特點見表0-3。
表0-3 超理智型溝通姿態的特點

超理智型溝通姿態的雕塑:身體筆直僵硬,給人的感覺就像計算機一樣板正,胳膊交叉抱在胸前,脖子僵直,仿佛套了個帶鐵領子的鐵圈,一副一絲不茍、權威、穩定、冰冷鎮靜的樣子(見圖0-4)。

圖0-4 超理智型溝通姿態的雕塑
與這樣的身體姿勢搭配的超理智語言為“我們要采取有理論基礎的做法,這方面我有研究”“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性思考”“人一定要講邏輯”……
同之前一樣,重現這個雕塑姿勢,問問做出超理智溝通姿態的人,以超理智姿態示人的感覺怎么樣?有沒有覺得頭很漲,身體很僵硬?有很多扮演超理智姿態的人會感覺身體硬邦邦的,血液好像都停止流動了。因為一直在思索有理有據的論據或權威的觀點、說法,所以大腦要不停地運轉。時間久了,就會覺得頭腦發漲,很不舒服。雖然這類人說的話都很有道理,但他們仍然擔心失去控制,內心感到很孤單、孤立無援。
與超理智的人溝通就會發現,雖然對方說的都是各式各樣有道理的話,但對方并不關心“人”,只關心事情,和他交流會感覺很無奈。你既無法與他產生共鳴,也無法與他交換意見,因此感覺與對方的距離很遠!
超理智的人內心很空虛,他們用充滿智慧、很有學問的方式與人溝通,試圖掩飾自己的脆弱,但結果往往是把對方推得更遠。
第四種:打岔型溝通姿態
以打岔型溝通姿態示人的人說話不切題、沒有意義,表達混亂、抓不到重點,身體姿態很不自然。他們的內心深處很恐慌,認為“沒有人在乎我、關心我”,會用打斷別人、言不及義引起注意。其實,他們的內在資源是有趣、自發、有創造力的。這種溝通姿態的特點見表0-4。
表0-4 打岔型溝通姿態的特點

打岔型溝通姿態的雕塑:大腿至膝蓋緊靠在一起,小腿向外呈“八”字,上身向不同的方向扭曲,動作夸張,很難停下來,回避別人的眼神交流。像傾斜的陀螺一樣不停地旋轉,不知道要轉到哪里(見圖0-5)。

圖0-5 打岔型溝通姿態的雕塑
這樣的身體姿勢搭配的打岔語言有“沒有人關心這個”“沒有屬于我的地方”“我們談些有趣的事情吧”“給你講個笑話”……
同之前一樣,重現這個雕塑姿勢,問問做出打岔型溝通姿態的人,以打岔的姿態示人感覺怎樣?很多人在扮演后都覺得頭暈目眩,腳下空蕩蕩的,好像沒踩在地上。內心空虛、孤獨,經常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一種迷失感!
與表現出打岔姿態的人溝通,會覺得摸不到對方的“邊”,幾乎無法與他對焦,感覺對方一直在擺龍門陣,說話像捉迷藏。雖然偶爾會覺得很有趣,但是這樣的溝通無法實現真正的交流。
這樣的人早就計劃好如何面對壓力事件:故意岔開話題,回避有關壓力事件的溝通。這種方法的確可以躲避一時,但問題只是被擱置了,并沒有真正解決,而且這樣做很可能會錯失解決問題的時機,所以是得不償失的。
第五種:一致性的溝通姿態
一致性溝通姿態的人,語言中的信息和對方的交流更契合,朝著同一方向,他的言語和表情、身體姿勢及聲調是協調一致的。以這樣的姿態溝通,對方會感到很舒服、很真誠,會有彼此認可對方價值、彼此尊重的感覺。這種溝通方式可以彌合人與人之間的裂縫,建立真誠放松的互動。這種溝通姿態的特點見表0-5。
表0-5 一致性溝通姿態的特點

一致性溝通姿態的雕塑:我以具體的語言引導讀者們掌握這種姿態。
關于一致性的溝通姿態,下面有一段練習的引導語,你可以與一個朋友組成一個練習小組,互相配合、分享,也可以自己練習,自我引導!
請你站起來,慢慢地將身體移動到一個讓自己覺得舒服的位置,保持身心放松(如果是一個團體,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距離)。輕輕閉上雙眼,或將注意力專注于某件事……達到穩定的狀態后,將注意力轉移到你的內在。首先讓雙腿穩定地站著,雙腳平穩地踩在地面上……體會腳底傳來的感覺,內心升起來自腳底的踏實的安穩感……這種感覺會幫助你更穩定地站立在那里,也會幫助你開啟更細微的知覺。也許你會開始感受到腳底的溫度,還能感知到一些小小的騷動。深入這些細微的知覺……此時此刻,你對腳下溫度的感覺越來越清晰。在這種清晰感的引領下,請你想象這些感覺是從地球的中心傳來的,地心的吸引力正吸住你,穩穩地、很牢靠地支持你,此刻這些感覺就是地心引力給你的回應。你獨立地站在那里,地球的吸引力讓你安穩地立于大地之上。
保持這個感覺!
現在,把注意力轉移至呼吸,慢慢地體驗細微的一呼一吸。就是這種呼吸支持你的生命延續到此刻,并在未來繼續支持你……
接著,把注意力轉移至心跳,感受自己心跳的節奏,體會心跳的韻律中蘊含的無限能量,這種能量可能來自天上……也可能來自地心……也可能來自你與周邊的人的一些交流。你不是在宇宙的溪流中流浪,而是在這個交流中找到歸屬……這種心跳會一直陪伴你,它是你與自己的聯結,有時給你靈感,讓你迸發創造力!
現在以欣賞的語氣對自己說:“我是獨一無二的,我要珍惜自己、愛自己。”
我們繼續。
現在,請在頭腦中想象,你正在和一個人發生爭執,他動作夸張、言語激烈。可是無論對方怎么攻擊你,你有什么感受,都請快速將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在和對方互動時,一方面你應繼續尊重自己內心的感覺,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懷有期待。打開自我深層的知覺,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深深地尊重自己。
這樣的互動保持大約一分鐘,你的知覺會變得更加敏銳。這時,請你保留你們之間的爭執,保留彼此的互動,讓這些爭執與互動停在這一刻。接下來,問問自己:“我要的是什么?”如果答案符合內心的真實,就說“是的”;如果答案不符合更深的期待,你可以說“不是”……
在與對方的爭執中,如果你做錯了什么,請真誠地為此道歉。在適當的時候做些解釋,開些玩笑,展現自己有趣的一面。
現在,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來,輕輕地閉上眼睛。想要靠近自己時,碰到任何的傷害時,你都可以覺察自己的呼吸,同時更敏銳地覺察自己內在的感覺、想法,并聯結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每個人內在的力量都值得尊敬,你也擁有很深的渴望。你的行動,你的感覺,你的能力……是相互交流的。現在請想一想,它們有沒有帶給你快樂,你是如何讓自己快樂的……
再想一想自己的事情,你是怎么與人互動的……請進行自我覺察,在很真誠地說話時,你是如何表達的?會說些什么?感覺如何?
請慢慢地回來,完全回來時,輕輕地睜開眼睛,你會發現周圍的空間變得更開闊了……
第三個層次:感受
薩提亞有一個比喻:“感受好像溫度計。通過看溫度計,我們知道氣溫的高低,由此判斷應該穿什么衣服。而感受則會告訴我們自己內在處于什么狀態,并幫助我們決定如何應對和表現。”
新生兒不會表達,只能通過感受與外界交互,因此無論有哪些感受,比如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冷了、熱了,他們都會直接表現。但在成長過程中,在主要照顧者的教導和社會文化的熏陶下,他們會漸漸混淆感受與想法。例如:很多男孩子從小就被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于是,當他因被傷害很傷心時,關心他的人問他:“你現在感覺如何?”他的回答并不是闡述他的感覺,而是:“我覺得那個人太霸道了。”
他與自己的感受失去了聯結,無法觸及自己的感覺。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常常為了取悅父母而無視自己的感覺。我們很少被鼓勵要珍視自己的感覺,創造性地使用感覺。大部分人至今仍然遵循一條禁令:不要在意身體的感覺,不要看“不應該”看的,不要談論“不應該”談論的。
實際上,我們的耳朵負責聽覺,鼻子掌管嗅覺,嘴巴控制味覺。這些感覺將體驗、情緒和智能刺激的感受傳遞給身體,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我們的身體是由感官、神經系統和大腦共同掌控的,就像一輛有“三個頭”的司機在駕駛的車。感官接收信息,神經系統提供體驗,大腦負責加工、轉換信息。
最理想的狀態是,感官、神經系統和大腦這三者彼此了解、協調一致,接受并重視各自的存在。
薩提亞用泉眼的形象來展示這三者的整合:視線、聲音、氣味、味道和思想不斷進入我們的大腦,和諧交融,讓我們可以毫無障礙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一個自我整合得較好的人,可以自在、坦然并且準確地表達他看到、聽到、想到與感受到的一切。
如果這三者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我們可能會關閉感覺通道,忽視或否認自己的感覺。
有一段關于杰夫與薩提亞談感受的對話,很有意思。
杰夫:“人們怎么樣再次建立自我和感受的聯結?”
薩提亞:“覺察自己的感受,讓它覺醒。同時告訴自己,感受不是用來決定什么事情應該發生的,感受就像體溫計、溫度計,它是在向我們展示事情是什么樣的。實際上,身體的其他部分也參與了我們做決定的過程,但很多人說,感受會左右你的決定。”
杰夫:“這時候做的決定通常都很糟糕,要立刻停止做決定,完全切斷感受。”
薩提亞:“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認識到感受就像將身心融為一體的汁液,它讓我們能看到更多,思考得更清楚,感覺更敏銳。我們需要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你產生了某種情緒卻不能掌控它,并因此說‘我沒有情緒’,你的能量就會因此流失,你會處于無法了解真實自己的狀態。不能說那樣的你就不是你真實的樣子,但關鍵是,如果你沒有這樣做,只是說,這不會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比如,你明明很生氣,嘴上卻說,‘不,我不生氣’,或者某件事明明令你很興奮,你嘴上卻說,‘我一點兒也不高興’。你看,這些都是情緒謊言,這些謊言會偷走我們的能量。”
很多時候,我們此刻的感受是被當前的事件激發出來的,我們也常常用自己長期積累的感受做出反應,感受總是很依賴過去的經驗。
下面我們繼續探索冰山的下一層——感受的感受
第四個層次:感受的感受
一般的心理學會探索到感受的層次,而“感受的感受”不常被碰觸,不常被提及,也容易被忽略。但薩提亞流派理論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對“感受的感受”的探索與覺察。
所謂“感受的感受”,是指如何看待、對待自己的感受,對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判斷和評價,能否接納自己的感受,能否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感受。當然,在此之前,一定要先覺察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進一步探索感受的感受。例如:生氣時,不能接納自己生氣,認為我不應該“生氣”,進而對自己的生氣感到“羞愧”,這時的“羞愧”就是感受的感受。
上文提到,感受常常受過去積累的經驗的影響,感受的感受更是如此。例如:有的人會對自己的生氣感到“羞愧”。這可能是因為他從小被教導“不可以生氣”“有什么可生氣的”。于是,在覺察到自己生氣時,他會產生“羞愧感”,因為覺得自己違反了“不可以生氣”的規則。當一個人認為生氣是令人羞愧的情緒時,他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會刻意掩蓋這種真實的情緒,無法做到一致性溝通,從而表現出不良的溝通姿態。
第五個層次:觀點
我們的信念、主觀認識、立場、假設、認知往往是在對過去經驗的總結分析中形成的……觀點是我們觀察事物時所處的立場和出發點,常常與我們對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兩者的聯結十分牢固,難以拆分。
例如:一位男士從小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他深信,男孩子必須要堅強,疼愛他的爺爺去世時,他心里明明很不舍、很悲痛,但是他不敢表露出來。
年幼時,我們掌握的知識極為有限,也往往只能依據這些極為有限的知識進行判斷。例如:媽媽告訴我們,她和爸爸在房間說話時,不要進入他們的房間。這時,我們可能會由此得出“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的結論。但事實上,他們可能僅僅是想享受一會兒親密的二人世界。
在“觀點”這一層次,我們要談談家庭中的潛規則。家庭中的潛規則很可能在孩子還沒學會說話時就已形成。我們剛出生時,沒有辦法分辨事情的正誤,難以靠自己做判斷、做決定,所以會模仿爸爸媽媽的做法,久而久之,這些做法就成了家中的潛規則。
家庭是每個人生活、成長的地方,家中的潛規則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它如空氣般自然,以一種非常隱蔽的方式發揮作用,我們身處其中,難以辨識這些潛規則。如果想要判斷自己是否受家庭中的潛規則影響,可以從一些對自己提出要求的言語開始,比如,你會對自己說:“我應該……”“我不應該……”“我必須……”
薩提亞認為,隨著不斷成長,我們的心智也不斷成熟,我們會意識到家中的某些潛規則已不再適用,這時我們可能認為家庭潛規則對我們的影響會漸漸減弱。但是,事實不一定如此。這種長期且潛移默化地形成的家庭潛規則,往往會讓人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便已經明顯不再適用,很多人成年之后還是難以擺脫這些潛規則,并且毫無知覺地被影響著!
例如:一個女孩工作多年,已經晉升到管理層,收入頗豐,但每每遇到商家打折,她都會買很多比平時便宜的東西。有些東西買完從來沒有用過,但她就是改不掉這個習慣。原來,她小的時候,家里很清貧,買東西時媽媽總是叮囑“一定要買便宜的”,久而久之,“買便宜的東西”成了刻在她潛意識里的潛規則。即便她在經濟上已經很寬裕了,卻依舊擺脫不了這條規則的束縛,看到便宜的東西就想買。
第六個層次:期待
人們普遍渴望獲得親密感、親密關系、完美、自由、興奮感和創造性。這些渴望往往通過各種期待表現出來。小時候,我們主要依賴他人生存,長大后,其實我們仍像童年一樣,期待別人向我們提供資源,滿足我們對外在世界的需求。
在與別人的比較中,也會發展出期待。例如:我的同學們都已經買房了,我也想買一套房。之所以有這種期待,其實是因為人們認為,擁有一套房子可以提升自我價值感,獲得別人的肯定。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買房子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并不會提升自我價值感。
大部分期待都源于過去的經歷。如果童年的期待未得到滿足而積壓在心里,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衍生出怨恨情緒。如果這股怨恨不能被疏導,將對我們成年后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去滿足過去的需求,我們能做的是承認有個期待確實沒有被滿足,然后放棄它,不再糾結那時沒人滿足自己的需求,把更多的心力放到現在,考慮在當下如何實現自己的渴望。
例如:慶華六歲時,很希望媽媽陪他玩拼圖,但是媽媽總是很忙,這個期待一直沒有被滿足。面對童年未被滿足的期待,慶華可以告訴自己,我擁有一個未被滿足的期待。我的確擁有這個期待,它屬于我。現在我可以放棄它,并且不再因這個期待沒有被滿足而責怪媽媽。我無法回到童年去實現那個未被滿足的期待,我接受這個事實。但是,我還有機會實現當前的期待。
期待在生活中很重要。期待能帶給我們生活上的挑戰,讓生活變得有趣、有活力。有了期待,我們也會產生很大的動力。期待有三種: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有很多期待,只是很多期待來自潛意識,所以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來自潛意識的期待如果沒有被滿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消耗我們很多精神和能量來“接受”“處理”它們。
對自己的期待
要評估對自己的期待:是不是能力所及,只要努力就可以達成?或者,這個期待非常重要,我們愿意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對他人的期待
人們常常會對他人有所期待,例如慶華小時候對媽媽的期待。成年后,我們同樣會有很多對他人的期待,例如:期待孩子有好成績,期待伴侶體貼,期待老板加薪……當自己的期待沒被滿足時,人們可能會產生怨恨,抱怨別人。其實,那是因為,在你心里,是別人在主導這個期待,是你自己削弱了自己的重要性,強化了別人的重要性,這不是一件好事。
這時,你可以釋放對他人的期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別人不會為了滿足你的期待放棄自己。與其把精力都放在別人身上,不如放棄這個期待,轉而思考如何實現對自己的期待。
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有時很明確,例如父母希望你成為一個律師;有時別人沒明說,但是你知道,例如父母一直提起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猜測,父母這樣做是希望自己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
上文提到,自己對他人的期待不一定會得到滿足,同樣,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時,你也要衡量與考慮,如果超出能力卻仍然接受,那就成了“討好”的模式。
第七個層次:渴望
渴望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情緒,例如渴望被愛、被接納、被尊重、被肯定、愛人、自由、有意義、有價值等。未被滿足的期待與普遍存在的渴望是相互影響的,期待的底層是渴望。期待是具體的,具體到某一情境;渴望是抽象的,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展現。例如:慶華期待媽媽和他一起玩拼圖,他幼小的心靈會認為,媽媽肯放下手中忙碌的事情來陪他,就表示媽媽是愛他的。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沒有那么容易發現自己的渴望,何況當時年紀還小,對自己的覺察也不夠深刻,就更不容易了。于是,直到我們長大成人,未被滿足的期待仍一直纏繞著我們。
了解了“期待的底層是渴望”的概念后,我們可以重新看待自己的期待,同時將這些期待與潛在的渴望聯系起來,根據期待探索對應的渴望。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在當下以現實的方式滿足內心的渴望,同時轉化過去的經歷帶給我們的陰影,讓我們在現在的生活中擁有更多新的選擇。例如,成年的慶華意識到自己渴望擁有媽媽的愛,便明確地向媽媽表達:“媽媽,我要到國外出差了,半年后才回來,我希望得到你的祝福,你在家也要好好照顧自己。”這種表達就屬于一致性的溝通。
如何將期待與渴望進行聯結?如何將期待底層的渴望探索出來呢?這里有一個可操作的方法,我們可以運用一個神奇的問句:“這會為你帶來什么好處?”“這會為你帶來什么更重要的東西?”
用這樣的問句聯結期待與渴望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比如,小錦早就考到了駕照,也曾找教練陪他練車,但考完駕照后就沒再摸過車。退休后,她希望自己可以經常開車回老家看望媽媽(這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但她太久沒開車了,很生疏。
我問小錦:“自己開車去看媽媽這件事,會為你帶來什么好處?”
小錦:“我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哼著歌,親眼看到媽媽好不好,而不是在電話里聽著她和我說她很好,實際上她卻已經感冒了。”
我:“聽起來,知道媽媽是否真的很好對你很重要。知道媽媽真實的情況是否很好,會為你帶來什么更重要的東西?”
小錦:“我會知道,我為媽媽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我:“你渴望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小錦:“對!”
我是這樣帶領小錦根據期待探索對應的渴望的。你也可以這樣探索,自問自答,一邊問,一邊記下探索的歷程。可以從具體的期待探索至抽象的渴望,比如被愛、被接納、被尊重、被肯定、愛人、自由、有意義、有價值……這些都是渴望。
第八個層次:自我
像“我是誰”這樣的自問,以及自我價值感、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認同,都在“自我”這個層次。此外,“自我”也是個體存在的核心,與高層的大我聯結、生命力、本質……相比,“自我”是冰山的最底層,是抽象、屬于精神層次的。
自我環(自我曼陀羅)是薩提亞的核心概念之一(見圖0-6),以八個圓環代表自我的八個資源。
薩提亞說:“不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從來不會問自己‘是不是正在尋找某些我從未發現但普遍存在的東西’,從來不會!但是,我會尋找各種各樣的變式,也總是知道什么是事物的核心。”薩提亞一直都知道,一個人的核心是“我是”,這個“我”代表每一個人,代表神圣而有尊嚴的自我。
“自我環”的八個圓環分別代表了個體普遍存在的資源。

圖0-6 自我環
第一個圓環:身體。不論膚色、性別、信仰和文化背景,每一個“我”都居住在一座圣殿,即“我”生存的地方——身體。身體包括所有物理的部分。
第二個圓環:智力。“我”被配置了一個大腦來承載智力。這個圓環,指對思維、組織、邏輯的使用,以及大腦的情緒、創造力和感性的部分。
第三個圓環:情緒。每一個“我”都擁有情緒。
第四個圓環:感官。所有人類個體都擁有感覺,提到感覺通道,我們也許會想到眼睛、耳朵、嘴巴、鼻子、乳頭、肚臍、生殖器和皮膚。人類的皮膚上有幾百萬個被稱為毛孔的小孔,每一個小孔都能夠接收和發送信息。
第五個圓環:互動。即“我—你”維度,用于交互作用。自從出生之后,人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我們身處各種關聯中,“我—你”的交互總會存在。當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結合,創造出一個新的自我時,一種交互作用,一個“我—你”事件也就發生了。
第六個圓環:營養。指我們身體吸收的所有液體和固體。
第七個圓環:情境。它通常總是存在于“現在”,包括空氣,也包括光線、聲音和某種空間,還包括特定時間、運動、顏色和溫度。它是唯一一個讓我們直接體驗“此刻”的圓環。其他圓環都屬于記憶或幻想。
第八個圓環:靈性。它是我們的生命力量,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力量,它讓我們可以與其他人、與整個宇宙的能量聯結。
薩提亞認為,這八個圓環的價值是同等的,它們彼此影響、聯系和依賴。薩提亞建議,根據上述八個圓環分析任何行為或生理癥狀,包括個體針對以下各方面問題的表現。
·他是如何生活的?(是不是像25個人擠在一間沒有空氣和色彩的黑暗屋子里一樣生活?)
·他吃些什么?
·他和哪些人有聯結?
·他會去看哪些東西,從而激發出想象和夢想?
·他對自己的感覺如何?
·他的身體怎么樣?(他為保養自己的身體做出了哪些努力?他是怎樣與自己的身體聯結的?他是否給自己設立了許多禁忌?他是否將自己的身體當作需要關懷、需要用心愛護、需要了解、需要愛和尊重的圣殿來對待的?)
·他是如何思考的?(他是否只想找到“正確的方式”,他是否想要給自己一個使用創造力的機會?)
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的過程。當我們了解并接納了自己所有的部分時,也就擁有了由這些部分通過交互作用產生的靈性。只要記住它們是互相聯結的,就會使自己受益。
因此,當某件事發生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有關那八個圓環的問題。比如,我有多么愛我自己,愛我的生命力量?我是如何吃飯、思考和感受的?我的身體在做些什么?我是怎樣與其他人進行互動、交流的?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和表現。如果我們正在忽視、否認或拒絕任何一個圓環,那就表明我們很可能正在經受某種壓力。這是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我們可以借此理解所有這些圓環之間的關系,重新看待自我、尋找自我、調整自我。
下面是探索自我冰山的問句,供大家參考。
一、行為(行動、故事內容)
1.發生了什么?
2.多說一點兒!
二、應對(溝通)
1.怎么應對這個狀況?
2.我發現你這樣應對……
三、感受
1.你現在感覺如何?
2.你對于……有什么感覺(感受)?
3.你怎樣表達你的感覺(感受)?
4.你怎樣處理你的感覺(感受)?
四、感受的感受
1.你是否接納自己這樣的感受?
2.對于這個感受,你覺得……
3.所以,長期以來,你用……方式對待自己……
4.你如何評價你的感受?
五、觀點(信念、主觀認識、立場、假設、認知)
1.在這件事情上,你覺得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你對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3.你想到什么?
六、期待(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未被滿足的期待)
1.對于這件事情,你有什么期望?什么期待?
2.關于自己或對方的……你有什么期待?
3.別人對你的期待是……
七、渴望(被愛、被接納、有意義的等)
1.你發現自己有什么深層的渴望嗎?
2.談到這里,我發現你渴望……是這樣嗎?
八、自我(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
1.你的生命力如何幫助你……
2.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如何幫助你面對……
在超越原生家庭、活出自我的過程中,在需要與家人互動時,你可以先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自問自答,試著梳理自己的想法,探索自己有關這件事情的內在經歷。或在想起小時候的某件事,覺得委屈、不滿、很受傷時,你也可以運用這些問句探索自己的內在冰山。當你能熟練地用這種方式探索自己的內在冰山后,你也可以試著探索對方的冰山。這樣做不但可以讓你理解自己,也可以讓你理解對方。
例如,上文提到,有一次我背著妹妹去同學家玩,出門時媽媽說:“把妹妹背好,別讓她摔了。”那時,我心里想,“如果妹妹摔了,那說明我自己也摔了,為什么媽媽沒有關心我?”雖然心里有這樣的嘀咕,但我還是按原計劃,背著妹妹去同學家玩。在這件事情上,我整理了自己的內在冰山,同時也試著站在媽媽的角度,整理媽媽的內在冰山(見表0-6)。
表0-6 我與媽媽的冰山層次

這是一件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只能通過猜測梳理媽媽的冰山,梳理完之后,我發現媽媽之所以叮嚀我不要把妹妹摔了,只是因為擔心,并不像我小時候認為的那樣——媽媽不關心我。這么一來,我心中的結就解開了,心結解開了,與媽媽的聯結自然更深了。
了解了內在冰山的系統后,我們可以再來觀察這本書與冰山系統的關聯,以便大家練習時,心中有一幅冰山系統的圖形作為對照,更好地理解我們與內在的關系。
[1] 關于冰山的層次,也有一部分薩提亞理論的學者把感受與感受的感受放在同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