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生活·第1冊(第20版)
- (美)理查德·格里格
- 5649字
- 2025-08-06 17:55:24
心理學的不同視角和觀點
假如你的朋友接受了去看超級碗的邀請。觀看比賽時你們各自會采用什么視角?假如你們中的一個人在中學玩過橄欖球,而另一個人沒玩過。或者假如你們中的一個從一開始就支持其中一支參賽隊,而另一個之前并不關注。你可以看到這些不同視角會如何影響你們對比賽過程的評價方式。
與此相似,心理學家的視角也決定了他們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的方式。視角影響了心理學家尋找什么、在哪里尋找以及使用什么研究方法。在這一部分,我們將介紹七種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分別是心理動力學觀點、行為主義觀點、人本主義觀點、認知觀點、生物學觀點、進化觀點和社會文化觀點。閱讀這一部分時,注意每種視角和觀點是如何定義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
有一點需要注意:盡管每種視角和觀點都代表了對心理學核心問題的不同看法,你也應該了解為什么大多數心理學家會從多種視角中借用和綜合各種概念。每種視角和觀點都促進了我們對人類經驗整體的理解。

此照片為1913年弗洛伊德與他的女兒安娜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旅行時所攝。弗洛伊德認為,行為通常是由意識覺知之外的動機驅動的。這一觀點對你做出生活決策的方式有何啟示?
心理動力學觀點 根據心理動力學觀點(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這種觀點認為,人類的行為源于遺傳的本能、生物驅力,以及為解決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之間的沖突而做的努力。剝奪狀態、生理喚起和沖突都為行為提供了力量。根據這個模型,當有機體的需要得到了滿足而驅力降低時,有機體就停止反應。行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緊張度。
心理動力學的動機原則是由維也納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充分地發展起來的。雖然弗洛伊德的思想源于他對精神病人的臨床工作,但是他相信,他觀察到的這些原則既適用于異常行為,也適用于正常行為。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個體是受內部和外部力量組成的復雜網絡推動的。弗洛伊德的模型是第一個認識到,人的本性并不總是理性的,行為有可能是由意識覺知之外的動機驅動的。
弗洛伊德之后的許多心理學家將心理動力學模型引向了新的方向。弗洛伊德本人強調兒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階段。新弗洛伊德主義的理論學家則擴展了心理動力學理論,將個體整個一生中的社會影響和互動都囊括了進來。心理動力學的思想對心理學的許多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當你閱讀有關兒童發展、做夢、遺忘、無意識動機、人格和精神分析治療等章節時,你將看到他在多個方面的貢獻。
行為主義觀點 那些持有行為主義觀點(behaviorist perspective)的研究者試圖理解特定的環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類型的行為。首先,行為主義者分析先前的環境條件——那些先于行為存在并使有機體可能做出或抑制某個反應的條件。其次,他們觀察行為反應,這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需要被理解、預測和控制的行動。最后,他們考察反應之后出現的可觀察的結果。例如,一個行為主義者可能感興趣的是:不同金額的超速罰單(超速的結果)如何改變司機謹慎駕駛或放任駕駛(行為反應)的可能性。
約翰·華生(John Watson, 1878—1958)是行為主義觀點的先驅,他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應該尋找控制不同物種的可觀察行為的規律。B. F. 斯金納(B. F. Skinner, 1904—1990)通過將行為主義的分析范圍擴展到行為的結果,從而擴大了行為主義的影響。兩位研究者都堅持對所研究的現象進行精確定義,堅持嚴格的證據標準,也都相信他們在動物身上所研究的基本過程代表了普遍原則,也同樣適用于人類。

約翰·華生是行為主義觀點的重要先驅者。為什么他覺得有必要同時研究人類和動物的行為?
行為主義(behaviorism)對后來的心理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對嚴格的實驗和嚴謹定義的變量的強調,影響了心理學的大多數領域。盡管行為主義者開展的許多基礎實驗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但行為主義的原則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人類問題。行為主義原則產生了一套更為人性化的兒童教育方法(通過正強化而非懲罰)、矯正行為障礙的新療法以及創建理想化社會的指導方針。

卡爾·羅杰斯提供了人本主義觀點的基本思想。為什么羅杰斯強調積極關注?
人本主義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是心理動力學和行為主義模型之外的另一種理論。在人本主義觀點(humanistic perspective)看來,人們既不是如弗洛伊德主義者假設的那樣由強大的本能力量所驅使,也不是如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由環境所操縱。相反,人是具有能動性的生物,本性善良而且具有選擇能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研究行為,但并非把行為簡化為一些成分、元素以及實驗室實驗中的變量,而是在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尋找行為模式。
根據人本主義觀點,人類的主要任務是爭取積極的發展。例如,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強調個體擁有朝向心理成長和健康的自然傾向,周圍人的積極關注會促進這一過程。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創造了“自我實現”這個術語,用來指代每個個體追求最充分地開發自身潛能的驅力。此外,羅杰斯、馬斯洛及其同事確立了全人研究的視角,將一種整體取向(holistic approach)運用于人類心理學。他們認為,只有將有關個體心理、身體、行為的知識與對社會和文化影響的認識整合起來,才能達成真正的理解。
人本主義取向擴展了心理學的領域,把從文學、歷史和藝術的研究中得到的寶貴經驗都包括進來。心理學因而成為了一個更加全面的學科。人本主義者提出,他們的觀點就像是酵母,幫助心理學超越了對負面力量以及人與動物相似之處的關注。我們將在第15章看到,人本主義觀點對心理治療新方法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認知觀點 心理學的認知革命是作為對行為主義局限的另一個挑戰而出現的。認知觀點(cognitive perspective)的核心是人的思維以及所有的認識過程——注意、思考、記憶和理解。從認知視角來看,人們行動是因為他們思考,而人們思考是因為他們是人類,精細的大腦構造使人類能夠思考。
根據認知模型,行為只是部分地像行為主義所認為的那樣,由先前的環境事件和過去的行為結果所決定。一些最重要的行為是從全新的思維方式中產生的,而并非從過去使用過的可預測的方式中產生。想一想兒童是如何學習母語的。斯金納在他的《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 1957)一書中提出,兒童是通過日常的學習過程來獲得語言的。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有力地反駁了斯金納的主張,促進了認知觀點的創立。喬姆斯基堅稱,即使兒童也能夠生成超出他們過去經驗之外的言語。瑞士研究者讓·皮亞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他自己對兒童的研究中,使用了一系列心理任務來證明認知發展過程中的質變。為了解釋兒童不斷增長的復雜性,皮亞杰談到了兒童的內在認知狀態。
認知心理學家在多個水平上研究高級的心理過程,如知覺、記憶、語言使用、思維、問題解決和決策。認知心理學家將思維同時視為外顯行為的原因和結果。你在傷害別人后感到抱歉是思維作為結果的例子。但是在感到抱歉之后,你的道歉行為則是思維作為行為原因的例子。在認知視角下,個體不是對客觀的物質世界做出反應,而是對個體思維和想象的內在世界的主觀現實做出反應。由于認知觀點對心理過程的關注,許多研究者認為認知觀點在當今心理學中業已占據主導地位。
生物學觀點 生物學觀點(biological perspective)指引心理學家在基因、大腦、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的機能中尋找行為的原因。一個有機體的機能可以用生理結構和生物化學過程來解釋。經驗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為在神經細胞內部及之間發生的電活動以及化學活動的結果。
采取生物學視角的研究者們一般假設,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最終能夠用生物化學過程加以理解:即使最復雜的現象,也能夠通過分析或簡化為更小、更具體的單位來理解。比如說,他們可能會用你腦細胞中精確的生理過程來解釋你如何閱讀這句話中的詞語。這種觀點認為,行為取決于生理結構和遺傳過程。經驗可以通過改變基本的生物結構和過程來改變行為。研究者可能會問:“在你學習閱讀的時候,你的腦中發生了什么變化?”生物心理學研究者的任務就是在最精確的分析水平上理解行為。
許多持生物學觀點的研究者為行為神經科學(behavioral neuroscience)這一交叉領域作出了貢獻。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機能,行為神經科學則試圖理解諸如感覺、學習、情緒等行為背后的大腦過程。第3章中將講到的腦成像技術的發展使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取得了重大突破。認知神經科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關注高級認知功能的腦機制,比如記憶和語言。后面你將看到,腦成像技術使得持生物學觀點的研究者能考察更為廣泛的人類經驗。
進化觀點 進化觀點(evolutionary perspective)試圖把當代心理學與生命科學的一個核心思想——達爾文關于自然選擇的進化論——聯系起來。自然選擇的思想非常簡單: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的有機體,往往比那些適應性較差的有機體更能成功地繁衍后代(并傳遞其基因)。經過很多世代,物種朝著更具適應性的方向變化。心理學中的進化觀點認為心理能力和身體能力一樣,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以達成特定的適應性目標。
進化心理學研究者們關注人腦發生進化的環境條件。更新世時期(持續大約200萬年,結束于約1萬年前)的人類以小群體為單位居住,以狩獵和采集為生,人類99%的進化史發生在這一時期。進化心理學利用進化生物學豐富的理論框架來確定人類所面對的核心適應問題:躲避捕食者和寄生蟲,采集和交換食物,尋找并留住配偶,以及撫育健康的子女。在確定了早期人類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之后,進化心理學家對人類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可能進化出的心理機制(或者說心理適應器)做出推論。
進化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觀點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把極為漫長的進化過程作為主要的解釋原則。比如,進化心理學家試圖把男性和女性所承擔的不同性別角色理解為進化的產物,而非當代社會壓力的產物。由于進化心理學家無法開展改變進化過程的實驗,所以他們必須特別具有創造性以提供證據支持他們的理論。
社會文化觀點 持社會文化觀點(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的心理學家們研究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跨文化差異。社會文化觀點是針對以下批評而做出的重要回應:心理學研究往往以西方的人性觀念為基礎,并且它的研究對象多為美國中產階級白人(Arnett, 2008; Gergen et al., 1996)。為了適當考慮文化的影響,應當比較同一國家內的不同人群。例如,研究者可能對美國國內不同種族女性的進食障礙患病率進行比較(見第11章)。文化因素也可以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評估,比如比較美國和日本的媒體報道(見第16章)。跨文化心理學家想要確定研究者提出的理論是適用于所有人,還是只適用于一個較小的特定人群。
跨文化觀點幾乎適用于心理學研究的每一個主題:人們對世界的感知受文化影響嗎?人們所說的語言影響他們體驗世界的方式嗎?文化如何影響兒童向成人發展的方式?文化態度如何塑造晚年經驗?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感覺?文化影響個體參與特定行為的可能性嗎?文化影響個體表達情緒的方式嗎?文化影響人們在一些心理障礙上的患病率嗎?
通過提出這些類型的問題,社會文化觀點常常產生一些直接挑戰其他心理學觀點的結論。例如,研究者們聲稱,弗洛伊德心理動力學理論的很多方面都不能應用到與弗洛伊德時代的維也納極為不同的其他文化中。早在1927年,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1927)就提出了這個擔憂,他通過描述新幾內亞特羅布里恩島民的家庭實際情況——權威在母親而非父親一方——有力地批評了弗洛伊德的父權中心理論。因此,社會文化觀點認為心理動力學觀點中的某些普遍性主張是不正確的。對人類經驗的概括忽視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社會文化觀點對此提出了持續而重要的挑戰。

馬林諾夫斯基記錄了婦女在特羅布里恩群島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為什么跨文化研究對于探索普遍的心理學原理至關重要?
各種觀點的比較:以攻擊為例 以上七種觀點中的每一種都基于一套不同的假設,并且導致了尋找有關行為問題的答案的不同方式。表1.1概括了這些觀點。作為一個例子,讓我們簡要比較一下使用不同模型的心理學家們如何處理“為什么人們會表現出攻擊性”的問題。所有這些取向都曾被用來理解攻擊和暴力的本質。下面是各種觀點的研究者可能提出的主張以及他們可能進行的實驗的例子:
- 心理動力學觀點。把攻擊作為對挫折的反應來分析,挫折是由獲得快樂感的障礙引起的,比如不公正的權威。將攻擊視為成人最初在童年時期對其父母的敵意的轉移。
- 行為主義觀點。找到過去對攻擊反應的強化,比如對一個打了同學或兄弟姐妹的孩子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認為人們從父母的體罰中學會了體罰自己的孩子。
- 人本主義觀點。尋找那些促成自我限制和攻擊視角的個人價值觀及社會條件,而不是尋找那些促進成長和分享經驗的個人價值觀及社會條件。
- 認知觀點。探索人們在目睹暴力行為時所經歷的敵對思維和幻想,同時注意人們的攻擊想象及傷害他人的意圖。研究電影和錄像中的暴力(包括色情暴力)對人們對待槍支控制、強奸和戰爭的態度的影響。
- 生物學觀點。通過刺激不同的腦區并記錄由此引發的破壞性行為來研究特定大腦系統在攻擊中的作用。另外還應分析殺人慣犯的大腦異常之處;考察女性的攻擊性與月經周期之間的關系。
- 進化觀點。考慮是什么條件使攻擊成為早期人類的適應性行為,確定在這些條件下能夠選擇性地做出攻擊行為的心理機制。
- 社會文化觀點。考慮不同文化中的成員如何表現和解釋攻擊。確定文化力量如何影響不同類型的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表1.1 當代7種心理學觀點的比較

你可以從攻擊的例子中看出這些不同的心理學觀點如何共同形成了對心理學特定研究領域的全面理解。當代心理學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多種視角的。貫穿《心理學與生活》全書,你將看到新理論如何從不同觀點的結合中產生。此外,科技的進步也使得研究者更容易將不同的視角和觀點結合起來。比如,你在第3章中將了解到腦成像技術讓研究者能夠從生物學視角來研究語言加工(第8章)、人格差異(第13章)等各類主題。而且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全球研究者的合作更容易,從而研究者可以從社會文化視角來研究廣泛的主題,包括道德推理(第10章)和身體意象(第11章)。心理學視角和觀點的多樣性有助于研究者創造性地思考人類經驗的核心主題。
STOP 停下來檢查一下
? 結構主義和機能主義的核心關注點是什么?
? 海倫·湯普森·伍利得出了關于性別差異的什么結論?
? 心理動力學觀點和行為主義觀點如何理解人們行為背后的力量?
? 認知神經科學的目標是什么?
? 進化觀點和社會文化觀點如何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