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繼承之路

  • 大清300年
  • 宋安之
  • 3383字
  • 2025-08-04 16:00:25

努爾哈赤死前對于繼承人的安排主要圍繞兩大核心:一是八王共治制度,意在八王集體決策和治國,并且相互制約。二是八王推選出一位新汗,又是另一重制約。新汗出自八王之中,雙方形成相互制約的局面。同時以新汗為主,余下七王為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八家分權太甚的情況。這一制度創新有余,但是局限性太大,并不符合那個時代。事實證明,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只有施行中央集權的政權,才可最大程度地集中力量,不易產生內亂,從而才有機會奪取天下。努爾哈赤之后的后金政權經過皇太極的改造,亦是走向了中央集權的道路,八家分權的制度并沒有延續多久。

八王共治便是八和碩貝勒共執后金國政,其中又分為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擁有大權的是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時所封的四大貝勒,按年齡排序為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他們年齡居長,長期追隨努爾哈赤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又長期負責處理日常政務,所以擁有很大的權力。在努爾哈赤死后,所謂的八王共治,其實可以說是四貝勒自治。所謂在八王中推選一位新汗,其實就是在四貝勒之中推選一位新汗。

四大貝勒之中,大貝勒代善為努爾哈赤第二子,按年齡順序排在四大貝勒之首。他在長子禇英被處死后,曾一度被視為努爾哈赤的繼承人,但他犯了兩大錯誤。據《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曾言自己死后,將“諸幼子及大福晉交由大阿哥(代善)撫養”。但代善沉不住氣,不待努爾哈赤死去,便與大福晉阿巴亥眉來眼去,結果在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被努爾哈赤的另一位庶福晉揭發。有人猜測皇太極是幕后推手,因為皇太極與代善之間因為爭奪汗位繼承權而積怨甚深,當時的朝鮮人甚至認為皇太極有“潛懷弒兄之計”,后來記載于本國《李朝實錄》之中,也有可能是庶福晉單純因為妒忌而為之。總之,這件事使得努爾哈赤大怒,父子二人之間的關系開始緊張。

屋漏偏逢雨,同年九月,代善聽信后妻的讒言,竟然虐待兒子碩讬,以至于碩讬萌生了叛投明朝的念頭。事發以后,代善還多次請求處死碩讬,從小受后母虐待的努爾哈赤審明此案后,嚴厲斥責代善,認為他不配擔任一國之君,從此代善的地位一落千丈,徹底失去了繼承汗位的資格。天命后期,他也沒有什么突出表現,這說明他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努爾哈赤的重用。從這里可以看出,代善雖然戰功赫赫,在軍事上卓有成就,但政治能力嚴重不足,弱點顯而易見,雖是“寬柔”之人,但不合適當大汗,最終草草出局。

四大貝勒中的二貝勒阿敏出身特殊,他并非努爾哈赤的子嗣,而是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的次子。舒爾哈齊曾試圖自立門戶,最終遭囚禁致死,而努爾哈赤并未因此斬盡殺絕,反而將阿敏還有其他兄弟撫養長大。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阿敏受封和碩貝勒,按年齡排行被稱為二貝勒,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并稱四大貝勒。但由于這層非直系血緣的關系,阿敏自然與汗位無緣。

阿敏的性格也注定他成不了大業,他不善與人相處,性格孤僻且心胸狹窄,還好記仇,對自己的弟弟也做不到公平對待,導致“諸弟衣食供給,厚薄不均”。

除此之外,阿敏跟父親舒爾哈齊一樣,總是想著自立門戶。天聰元年(1627年),阿敏出征朝鮮期間,就想帶著褚英的長子杜度在朝鮮自立門戶,結果遭到杜度拒絕,之后又迫于岳讬、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的壓力才返回后金,之后阿敏被幽禁至死。

四大貝勒中的三貝勒莽古爾泰為努爾哈赤第五子,他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典型的有勇無謀。其母富察氏因故得罪努爾哈赤,為了討好父汗,天命五年(1620年),莽古爾泰竟然做出了弒母這樣大逆不道的行為,這一舉動非但未能給他帶來政治上的好處,反而讓他的聲譽一落千丈。

四大貝勒中的四貝勒皇太極為努爾哈赤第八子,他文武雙全,綜合能力最強,很得努爾哈赤的器重,可謂深孚眾望。面對美色誘惑,皇太極也能坦然處之。根據《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福晉阿巴亥不僅曾向代善示好,為了多一重保障,她還曾送飯給皇太極,想要提前結交這個潛力股。檔冊中記載:“又一次,送飯食與四貝勒,四貝勒受而未食。”當時皇太極雖然接受但并沒有吃阿巴亥送的飯食,意在拒絕,這點比之大哥代善高了不止一個檔次。此外,皇太極還有另一重優勢,即他得到了諸小貝勒的擁護。

諸小貝勒與皇太極的親密度,甚至超越了父兄關系。諸如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的女婿烏爾古岱接受了漢官饋贈的黃金,隨后他將這件事上報給皇太極,皇太極先指示他“不如暫留此金,以待事發”,然后與三小貝勒岳讬、濟爾哈朗和德格類商議,事后他們不但對三大貝勒封鎖消息,連努爾哈赤也沒有上報,由此可見小貝勒們對皇太極的支持之深。

三小貝勒之所以支持皇太極,其背后有個關鍵原因,那就是他們的父兄所面臨的問題過于嚴峻,使得他們認為父兄無法保全乃至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因此,他們認為皇太極可以維護他們的利益。

以岳讬和碩讬為例,兩人是一奶同胞,然而父親代善娶了后妻以后,昔日的慈父仿佛變成了繼父,代善不只虐待碩讬,亦虐待岳讬。對于這樣的父親,岳讬不相信代善繼承汗位以后自己會一步登天,反而覺得代善若是成為新汗,自己肯定沒好果子吃。

濟爾哈朗更是不用說,有著父親舒爾哈齊的前車之鑒,他一直謹小慎微,跟哥哥阿敏的關系也不好,而且對于阿敏這個政治上的低能兒也是敬而遠之,生怕牽連到自己。

努爾哈赤死后,據蔣良騏《東華錄·太宗錄》所載,阿敏曾提議擁立皇太極,但條件是自己“出居外藩”,結果并未如愿,他當時還對弟弟濟爾哈朗提及此事,想要獲取其支持,結果也被拒絕。濟爾哈朗回應道:“我謂必無是理,力勸止之,彼反責我懦弱,我用是不復與聞。”德格類與其同母哥哥莽古爾泰之間的矛盾也頗深,莽古爾泰殺死了自己的生母,德格類對他豈能沒有怨言?更何況,莽古爾泰連生母都能痛下殺手,一個同母弟弟在他眼中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德格類可以支持任何人,但肯定不會支持這個哥哥。

有著少壯派小貝勒們的支持,加上皇太極自身能力出眾,又得努爾哈赤的喜愛,所以在四大貝勒之中已隱隱占據優勢。因此,盡管努爾哈赤晚年看似留下了八王共治的局面,并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但從當時皇太極的聲望以及他非但未受打壓反而被重用的情形來看,說明努爾哈赤已默認皇太極為繼承人。

八王共治的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繼任大汗的權力構成了制約,但也有效避免了眾貝勒為爭奪汗位而進行殘酷的斗爭。由于權力被多方分攤,新汗的權力也受到限制,大汗位置的吸引力也因此減弱,所以皇太極并沒有因為眾望所歸、聲望太高而引來父親的猜忌和眾兄弟的圍攻,這也是他之后可以順利繼承汗位的重要原因。

此外,根據《清太宗實錄》中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后的誓言記載,可以推斷出在努爾哈赤臨終之際或逝世后不久,皇太極便與其他三大貝勒達成了利益共識,即承認或者允許三大貝勒對于支持自己的小貝勒行使管轄權。皇太極首先宣誓會善待所有貝勒,“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為之,兄弟子侄微有過愆遂削奪皇考所予戶口,或貶或誅,天地鑒譴,奪予壽算”。隨后三大貝勒也宣誓:“我三人若不各教養子弟,或加誣害,我三人當罹兇孽而死。若我三人善待子弟,而子弟不聽其父兄之訓,不殫忠于君上,不力行其善道者,天地鑒譴,奪其壽算。”意思是他們對于小貝勒們有著管轄權,同時保證不對擁護皇太極的小貝勒進行報復。

皇太極要求小貝勒對天起誓:“若背父兄之訓,而不盡忠于上,搖亂國是,或懷邪兇,或行讒間,天地譴責,奪其壽算。”要求小貝勒聽命于父兄。

正是因為幾方達成了共識,所以努爾哈赤死后,代善的長子岳讬和第三子薩哈廉第一時間勸代善支持皇太極,父子三人快速達成共識,率先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再三推讓后,最終“勉為其難”地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即位于沈陽,詔以明年為天聰元年(《清史稿·太宗本紀》。”另據近代史學家孟森先生考證,努爾哈赤的天命和皇太極的天聰都是本系尊稱,并非年號,后相沿即作年號)。

皇太極雖然如愿以償成為新的大汗,但這時的他只是名義上的大汗,天聰初年的后金實行的是努爾哈赤晚年設置的八王共治制度。在此制度下,所有重大政務均需眾貝勒共同商議決定。四大貝勒輪流值月主政,聽政時四大貝勒并坐,代善與皇太極居于中間位置。而在私下見面時,皇太極仍需對三大貝勒行兄長之禮以示尊重。大汗還不得干涉各旗內部事務,這時的皇太極并沒有絕對權威,不只是比不上中央集權王朝的皇帝,也遠遠比不上開創者努爾哈赤,他面對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枝江市| 松潘县| 普宁市| 孟连| 寿光市| 巴中市| 疏附县| 曲阳县| 鹰潭市| 乐业县| 湘潭市| 尼勒克县| 体育| 龙岩市| 星子县| 葫芦岛市| 靖安县| 封丘县| 麻城市| 仪陇县| 柘城县| 松江区| 射洪县| 剑阁县| 甘南县| 新晃| 浦江县| 丰县| 临夏县| 夏津县| 军事| 曲阳县| 松阳县| 织金县| 磐石市| 陆河县| 威宁| 昭通市| 永和县|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