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競對:亂世的法則
最新章節
- 第16章 千年世家:是誰塑造了漢末的豪強 門閥 世家?
- 第15章 賣官鬻爵:桓靈二帝在“賣官”上玩出了什么花樣?
- 第14章 浮華大案:是誰試圖悄悄攫取皇帝的人事任命權?
- 第13章 魏諷大案:千里之外水淹七軍,鄴城王宮人頭滾滾
- 第12章 滅蜀疑云:鄧艾鐘會,為何會必然走向毀滅?
- 第11章 司馬登天:曹魏宮廷驚魂三日,改寫歷史三百年
第1章 序言
如有一個漢朝人,站在公元220年秋天的洛陽城外,他大概不會產生東漢群雄爭霸背景下豪氣干云的情緒,而是會生出一個奇怪的感覺——迷茫。
10年前,當曹丞相雄踞北方,修建鄴城銅雀臺的時候,在江南,劉備正以極大的勇氣,冒險與孫權展開“借荊州”的歷史性談判。那時,大漢已經如僵臥許久的病人,奄奄一息,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經隱隱出現。
20年前,兩個原本效忠于大漢的將領——曹操與袁紹,互相指責對方是賊人,并在官渡展開殊死一搏;與此同時,發家于草莽的富春孫策,正豪情萬丈地吞并江東,吞并那些原本屬于大漢轄區的江東土地。
30年前,漢靈帝猝然駕崩,緊接著皇帝、太后、宦官、大將軍,這些曾經執掌帝國的人物,一夜間開啟了瘋狂的內斗,從此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徹底崩潰,強勢軍人登上時代舞臺,在那之后是軍閥混戰、民生凋敝、秩序解體。
40年前,當湖北云夢爆發農民起義、幽州并州遭遇鮮卑入侵、甘肅酒泉突發地震的時候,大漢的皇帝正鐘情于“西園弄狗”、架“四驢馬車”,與隨從們模仿“商賈之樂”;而在靈帝的后宮,又發生了何皇后毒殺王美人的驚天大案。凡此種種,構成了一個末日帝國的標準“亡國”畫像。
可問題是,大漢四百年來,從未經歷過如此徹底且劇烈的秩序崩壞:皇帝竟然成了俘虜、大將軍與宦官發生了火并、披著宗教名義的黃巾軍橫行天下、董卓一把火焚毀百年首都……凡此種種,令人聞所未聞。
甚至,即便這個時代的弄潮兒,諸如曹操,也難免發出“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困惑。
“結束這個局面的路,到底在何方呢?”這便是漢末最大的歷史困境。只是誰都沒想到,這場在迷茫中尋找出路的旅途,竟然會歷經魏晉南北朝,接近四百年,直到隋唐,才給出準確答案。
有賴于小說、電視劇和衍生作品,“三國”的故事成了中國人共有的熱血與浪漫的回憶,尤其是對一些橫向的話題,例如歷史英雄人物、重要戰役戰略、關鍵歷史事件等,大家始終津津樂道、饒有興致,但是似乎缺少了還原到歷史現場的縱向視角。
我在寫作過程中著重突出了在大歷史視野下,綜合看待“三國”故事的論述,不再將“三國”的故事局限于金戈鐵馬、爭霸天下,而是從秦漢體制走到盡頭后必然崩潰的脈絡出發,探索各個人物和事件中展現出的豪情、勇敢、矛盾、迷茫。
在書中我們會看到,橫掃江東的孫策,原來一早就知道自己在性格上的巨大缺陷,但他不得像公牛一樣橫沖直撞、不敢稍作歇息;
作為曹魏的第一個皇帝,曹丕竟然是對朝廷現行基本制度最不信任的人,甚至每每發表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
當戰爭破壞了察舉征辟制度之后,人才的評價標準走向多元,“浮華子弟們”會借機攫取朝廷的人事權。
而這些都是歷史的必然走向,是那些歷史英雄人物無法決定、難以改變的。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通俗歷史文學的內容創作到達了一個新高峰,但其中也始終存在著兩個極端現象:要么是嚴謹細致的學術探討,要么是不著邊際的“謠言歷史”。
作為缺乏學術基礎的普通歷史愛好者,讀者常常在這兩種極端中搖擺困惑,或是對專業長篇的論述感到無趣,或是在饒有興致地欣賞完后才驚愕地發現,自己看到的內容竟然有很大的杜撰嫌疑。
總結了這樣的經驗教訓,2022年的冬天,小杜第一次開始嘗試通俗歷史內容創作。
為了解決歷史創作中史實正確性這一問題,本書幾乎在每段描寫之后都緊跟史料原文和相關注釋,這樣既能保證論述的準確,也能使讀者直接閱覽一手史料,穿越回歷史現場,同時,讀者還能依照原文激發自己的理解。
也正是在搜集整理各類史料原文的過程中,小杜驚奇地發現,很多極有意思的細節往往被安排在了不知名的角落里,長久以來被人忽視。
這些小故事一般都能與正文主線緊密聯系,閱讀過程中能產生某種類似幽默的樂趣。比如,作為皇帝,曹丕和曹叡都收到過來自方士們讖緯之語的吹捧,但兩人對此的反應大相徑庭,對比起來極為有趣。
為此,本書在文章的結尾特設了“陰暗小故事”環節,既是對全篇主旨的再一次回顧,也是通過小故事帶來的反差感,起到某種程度上幽默的效果。
哲學上講,幽默、荒誕、無意義、萬事萬物皆可娛樂等理念,將會在后現代社會大行其道。其實,這樣的理念早在《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先生身上就有所體現了。
由于陳壽身處較為壓抑的政治環境中,寫作面臨種種障礙,于是他便將《三國志》寫得極為精簡和晦澀,使常人乍讀之下看不懂。但如果我們仔細對比閱讀后就會發現,他的愛憎褒貶、批判推崇都暴露無疑,甚至還有別樣的“惡趣味”在其中。
最后,感謝粉絲朋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當今這個時代呼喚更優質的歷史通俗作品,小杜也會一如既往地挖掘歷史深處的有趣故事,給大家持續奉上有趣、真實、有價值的作品。
免責聲明:本書中有關歷史內容的觀點、解讀和故事演繹,均系個人一家之言,不具有權威性,如有雷同、冒犯、偏差,均為巧合意外,如有不妥可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