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庭經》詳解(下冊)
- 蕭登福
- 3356字
- 2025-08-01 14:38:35
老君章第一
(《外景玉經》原無分章,章名為筆者所加。系參照《內景玉經》各章相關經文內容而分章,并依《內景玉經》以首句二字為章名。)
老君閑居作七言【1】,解說身形及諸神【2】。上有黃庭下關元【3】,后有幽闕前命門【4】。呼吸廬間入丹田【5】,玉池清水灌靈根【6】,審能修之可長存【7】。
【章旨】
此章說明《黃庭外景玉經》的撰作因緣、黃庭所在,以及修煉此經的殊勝功德。《黃庭內景玉經·上清章》仿襲此經,首句也作:“上清紫霞虛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閑居蘂珠作七言,散化五形變萬神,是為黃庭作內篇。”又《黃庭內景玉經·上有章》:“上有魂靈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后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元氣所合列宿分,紫煙上下三素云。灌溉五華植靈根,七液洞流沖廬間,廻紫抱黃入丹田,幽室內明照陽門。”《黃庭內景玉經·口為章》:“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干。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審能修之登廣寒,晝夜不寐乃成真。雷鳴電激神泯泯。”皆是由此經衍生而來,旨在解釋“黃庭”所在及修行法門。
此章押真元魂等合韻,《詩韻集成》:“十一真:古通庚、青、蒸,轉文、元韻,略通文、元、寒、刪、先。”韻字為:言、神、元、門、田、根、存。
【注釋】
【1】老君閑居作七言:太上老君在太清境悠閑無事時,以七言詩的形式撰作了《黃庭外景玉經》。
老君:太上老君,三清教主之一,居太清境,所說經為《道藏》中之洞神部。
閑居:即閑居,在家中悠閑無事。
七言:七個字一句的詩文,此指《黃庭外景玉經》。
案:王羲之抄本無此句。“老君”二字,《云笈七簽》務成子注本作“老君”,《修真十書》梁丘子注本作“老子”,《正統道藏》白文本作“太上”,[明]石和陽《太上黃庭經注》作“老子”。今以此書撰于漢代,《老子想爾注》已有“太上老君”之稱,因而稱老子、老君、太上皆可以,但仍依較早的《云笈七簽》本子作“老君”。
[唐]務成子注:“老子者,天之精魂,自然之君,造立神仙,萬世常存。作斯七言,以示后生。”
[唐]梁丘子注:“老子者,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存,有三十六校七十二名,及胞李母八十二年而生,故作《黃庭》以遺后世。運周反復,道畢自然。得其人,跪而受之。不得其人,萬世勿語也。”
【2】解說身形及諸神:解釋闡說身體各部位形狀及身中所有鎮守各部位的身神。
諸神:指身中所有的內神而言,內神也稱身神。道教認為吾人身上與生俱來,即有諸神主司人體各部組織功能,這些神祇,茲簡稱為“身神”,也稱之為“內神”。身神的概念,顯然是將人體內部各器官的組織功能神格化,且把人體視為一小宇宙而來。身神(內神)的思想,在漢代讖緯《龍魚河圖》已出現;而“內神”一詞,則出自《太平經·卷七十二·齋戒思神救死訣》云:“思之,當先睹是內神已,當睹是外神也。或先見陽神而后見內神,睹之為右。此者,無形象之法也。亦須得師口訣示教之。”[2]《太平經》將體內的五臟神稱為“內神”,以之與外界的“外神”相對。
案:王羲之抄本無此句。
[唐]務成子注:“上談元一,濟活一身。從頭至足,皆可得生。總統綱紀,形體常平。道無二家,究備者賢。”
[唐]梁丘子注:“老子恬淡自然,周流八極,恍惚莫測,變化無常,自能把符攝箓,總校諸神。道無二家,究備使然,道無二親,常與善人。”(案:梁丘子注在引釋務成子的“道無二家”,可見梁丘子年世在務成子后。)
【3】上有黃庭下關元:上面是黃庭,它的底下是關元(下丹田)。
關元:下丹田,在臍下三寸卻入處。
案:王羲之抄本自此句始。
[唐]務成子注:“黃庭者,目也。道之父母供養赤子,左為陵陽,字英明;右為太陰,字玄光。三合成德,相須而升。”
[唐]梁丘子注:“黃庭者,在頭中,明堂、洞房、丹田此三處是也。兩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丹田,此三處為上元。一也。黃庭者,兩半于洞房中,共生赤子,則為真人也,常思之,慎無失,赤子化為真人,在明堂中,字子丹,故知一者在明堂一處也。行氣導引,閉目內視,安心定志,混沌無涯,致精上流泥丸,運真人子丹也。明堂中有君臣,后洞房中有父母,丹田中有夫婦。一解云:黃庭者,脾也,長尺余,在太倉之上,臍上三寸。脾為中主,黃老君,中央神也,治在其中矣。關元,在臍下三寸,元陽之門在其前,懸精如鏡,明照一身,不休是道。”
【4】后有幽闕前命門:黃庭后面有雙腎(幽闕),前面有臍(命門)。
幽闕:腎。見務成子及梁丘子注。闕是古代宮前雙高臺,兩腎在臍內左右兩旁,似闕臺,所以稱為幽闕。
命門:臍,也稱生門。命門有多種說法,有泛稱,或專稱。“命門”二字,不同經籍,指稱不同,須視經文而定,不能固定為一處。宋元丹道家以人身脊后與臍相對之部位為命門,此命門在黃庭及兩腎后,為河車運行所必經之地。又如《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太上大洞守一內經法》說:“臍下三寸,號命門丹田宮,下元嬰兒居其中,宮正四方,面各一寸。”[3]文中即把下丹田稱為命門。可見命門是專稱,也是泛稱。在泛稱時,系形容像生命的門戶般重要;此處在腎及黃庭前的命門,指臍而言。
案:此經說黃庭在下丹田之上,后為兩腎,前為臍。而《黃庭內景玉經·上有章》:“上有魂靈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后有密戶前生門。”說明黃庭在心臟(魂靈)之下,下丹田之上,左右為兩腎(在兩腎間),后面有腎(在兩腎間前),前為臍(命門、生門);也就是黃庭在臍后兩腎前,也是在兩腎間前。
[唐]務成子注:“腎為幽闕目相連,臍為命門三寸,日出月入陰陽并,呼吸元氣養靈根也。”
[唐]梁丘子注:“幽闕者,兩腎也,如覆杯,卻著脊,去臍三寸,上小下大。又有日月命門者,及臍下也。”
【5】呼吸廬間入丹田:由鼻孔間呼吸天地之氣,進入我們身中的下丹田。
廬:鼻子。
丹田:此指下丹田,在臍下三寸退入處。丹田有上丹田(泥丸)、中丹田(絳宮心臟)、下丹田(臍下三寸)三者,務成子以為此是下丹田,梁丘子以為是上丹田,以經文看,應以下丹田為是。
案:王羲之抄本此句作“噓吸廬外入丹田”。
[唐]務成子注:“呼之則出,吸之則入,呼吸元氣,會丹田中。丹田中者,臍下三寸陰陽戶,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
[唐]梁丘子注:“呼吸,喘息,氣出為呼,入為吸。廬,鼻也,謂吐故納新之要。眉間卻入三寸為丹田宮也,謂引氣從鼻入至丹田也。”
【6】玉池清水灌靈根:口中清澈的津液,灌注生命靈妙根源的黃庭(或譯:口中清澈的津液,是由舌根下二穴來灌注)。
玉池:口,口中含津液,所以稱口為玉池,也稱為太和官。《黃庭內景玉經·口為章第三》:“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干。”
靈根:泛稱生命的靈妙根源;務成子及梁丘子注以為:靈根,指舌而言,舌長所以稱根。但以下文《黃庭章》:“靈根堅固老不衰”看來,靈根應是泛稱,不是指舌,而是指黃庭,否則先前所述的黃庭所在,與后文不能相應,便成贅文。
案:王羲之抄本無此句。《黃庭內景玉經·天中章第六》有:“舌下玄膺生死岸,出清入玄二氣煥。”意謂:舌根下有玄膺穴,其左為金津,右為玉液,二液循流一身,清新玄妙,使身中陰陽氣煥發。《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云:“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大洞玉經·卷上·太極大道君道經第十六》注:“舌下為華池,內有二竅,下通腎水,謂華舌妙通玉華也。”[4][宋]曾慥《道樞·卷七·黃庭篇》:“舌之下有三穴焉:左曰金津,右曰玉液,中曰玄膺,皆涌生甘泉以灌于氣海。氣海者,命門也,此生死之岸也。”
[唐]務成子注:“口為玉池太和宮,唾為清水美且鮮。唾而咽之雷電鳴,舌為靈根常滋榮。”
[唐]梁丘子注:“玉池清水,口中津液也。靈根者,舌也,常當啄齒漱液,灌溉舌根。”
【7】審能修之可長存:真能詳盡明確地修煉它,可以長久永存。
審:詳細、真實明確。
案:“修”字,王羲之注本作“行”。
[唐]務成子注:“晝夜行之去伏尸,殺三蟲,卻百邪,肌膚充盈正氣還,邪鬼不從得長生,面有光。”
[唐]梁丘子注:“令人晝夜修行不懈,可得長生。”
【今譯】
太上老君在太清境悠閑無事時,以七言詩的形式撰作了《黃庭外景玉經》。解釋闡說身體各部位形狀及身中鎮守各部位的所有身神。上面是黃庭,它的底下是關元(下丹田)。黃庭后面有雙腎(幽闕),前面有臍(命門)。由鼻子間呼吸天地之氣,進入我們身中的下丹田。口中清澈的津液,灌注生命靈妙根源的黃庭(或譯:口中清澈的津液,是由舌根下二穴來灌注)。真能詳盡明確地修煉它,可以長久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