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言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版畫的興起

雕版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它不僅對我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對全世界的文化發展來說也是有巨大意義的。

三千多年前,我國先民就創造了文字,隨即就有了在甲骨、銅器、陶器、磚石上的雕刻。不久,就又創造了毛筆,用漆把文字寫在竹簡、木板上。隨著絲織的發展,人們又改用帛來代替竹簡、木板,書籍的傳播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公元初年,發明了造紙的方法,使書籍的流傳更加方便了。在我國文化藝術長時間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古代的繪畫創作也有了很大的進展和成就,為印刷術和版畫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我國偉大的先民,在改進制紙的同時,又智慧地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從此在文化傳播方面,打破了復制的困難—書籍單純用手抄的局限性。從此讀書人就不用再擠在鴻都門外抄錄石經,也不必再顧慮到大量制作的耗費時日。只要印版不壞,便可能在短期內刷印出成百成千部的書籍。我國這一簡便而又實用的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給予了全世界人類以無限的喜悅。

關于我國印刷術的具體發明時間,現在還不能找到確切的文獻。遠在公元四世紀的中葉,晉代的道家葛洪(稚川)所著的《抱樸子》一書中,在內篇卷之十七《登涉》“入山符”的文內說:

抱樸子曰:此符老君所戴,百鬼及蛇蝮虎狼神印也。以棗之心木方二寸刻之,再拜而帶之,甚有神效。

抱樸子曰: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

由此可見在葛洪時代,就已經廣泛的在利用木雕印章,作為經咒護符的印版。一塊廣四寸的木板,上面雕了一百二十個字的咒語,用來作為嚇退鬼怪和野獸的符印。倘若這樣的印模印在紙上,便是隨身可以佩帶的符咒。如果這一資料記錄正確,就是我國雕版印刷的初步文獻。孫毓修沿襲胡應麟的說法,在他的《中國雕版源流考》上說:

世言書籍之有雕版,始自馮道,其實不然,監本始自馮道耳。以今考之,實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于宋人。

這里他所說的“肇自隋時”,是根據陸深《河汾燕閑錄》上的記載: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

這詔語里所說的雕,是不是指的用雕版來印刷經文,或是雕塑佛像,尚有待于深究。

在明張燧《千百年眼》卷九中說:

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術數字學小書。

在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六中也說:

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宋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鏤九經。悉收人間所收經史,以鏤板為正。見張秀民著《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

這就說明,我國雕版印刷,至晚在唐代時,就已經作為一種先進技術,在大量推廣應用了。

雕版印刷術發明成功以后,可能在同時或相去不久的時間內,木雕版畫便被創印出來。葉德輝在《繪圖書籍不始于宋人》一文中說:“吾謂古人以圖書并稱,凡有書必有圖。《漢書·藝文志》“論語家”,有《孔子徒人圖法》二卷。《兵書略》所載兵法,均附有圖。《隋書·經籍志》,有《周官禮圖》十四卷,梁有《爾雅圖贊》二卷。”雖然這些圖,并不一定是雕版,但根據近年來的發現,在唐代時,就已經有了印刷極為精致的佛畫和日歷圖,這些珍貴的雕版畫遺跡,在甘肅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下來。王國維先生在《毗沙門天王像》的題記上說:

古人供養佛菩薩像作功德,于造像畫像外,兼有刻版,蓋自唐時已然……

魯迅先生在《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專輯》序上說:

木刻的佛畫,原是中國早先就有的東西。唐末的佛像、紙牌,以至后來的小說繡像,啟蒙小圖,我們至今還能看見實物。

又在《木刻紀程》小引上說:

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

由此可見,我國雕版印刷的發明和木雕版畫的興起,是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的,并且從唐代起,就已經制作出了像莫高窟中發見的金剛經扉畫《祇樹給孤獨園圖》等的優秀版畫。

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中國版畫歷史,就應該從保存下來的唐代遺跡開始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贵南县| 中牟县| 晋江市| 河源市| 广南县| 论坛| 泗水县| 吉木乃县| 保康县| 麦盖提县| 昆山市| 蓝山县| 常德市| 远安县| 来凤县| 纳雍县| 太原市| 仁布县| 洪雅县| 盐池县| 来凤县| 上犹县| 温州市| 明星| 小金县| 门头沟区| 禄丰县| 陇川县| 合阳县| 正镶白旗| 南城县| 珲春市| 固镇县| 大港区| 尉犁县| 麻阳| 印江| 沅江市| 江阴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