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曾遭受過他人太過漠視的粗暴的對待。這些家伙真是太可惡了!也曾經有過這樣怒從胸中起的強烈憤慨。以前,我在蘇聯旅行的時候,曾在一天之內遭遇過好幾次這樣的不快。不僅在官僚階層,而且在極其一般的民眾中,都可見這類運用手中的小權飛揚跋扈的男人或者女人。但是,即使在這樣的社會的某一角落,你也經常可以遇見他人令人驚訝的率真的人性,他人自然流露出來的善良和親切。此時此刻的喜悅,真是無法用言辭來形容。
有一句話叫“久旱逢甘霖”。在龜裂、干透的大地上,從天而降的即使是一滴雨水也如同甘露一般。在黑漆漆一片的黑暗中,突然見到遠方的一絲光明,也足以震撼人的心靈。
我們一開始就固執地認為,人生應該是光明的、歡樂的,以為為我們安排好這種人生的就是社會。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就像莎士比亞的劇作《李爾王》中的登場人物小聲自語的那樣:“人是哭著出生的。”我在上文中也反復書寫了同樣意思的話。我們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是被強行帶到了這一弱肉強食、競爭劇烈的世界上,被拽到了這一愚蠢的、滑稽的、鬧劇不斷上演的世間這一圓形舞臺上。在狂風驟雨的荒野上,蒼老的李爾王漫無目的地游走著,說:“那個嬰兒的啼聲,就是一個感到極端不安的孤獨的人的叫聲。”
也許有人對此嘲笑說,“這是一種消極悲觀的人生觀”。但是,以前佛陀思想之所以會產生,也是因為關注到人有“生老病死”這樣一個客觀的事實。正是他把“生老病死”看作是人的真實狀態,才誕生了史上最偉大的負面思想。
他的一切思考不都是從對“生老病死”的關注出發的嗎?“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人,被“生老病死”的沉重枷鎖束縛的人,作為這樣的人類一分子的自己,是否依然還有豐裕的、充滿活力的、懷抱希望的人生道路呢?還是沒有呢?面對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29歲的青年喬達摩(佛陀)賭上了自己的生命,踏上了旅程。他拋棄了妻子,拋棄了孩子,拋棄了地位、名譽和安穩的生活,踏上了探尋人類本質的道路。
我們現在不正是應該從極端的負面點出發嗎?人生是一連串痛苦的連續。所謂人,對于地球、自然和他人來說,是構成惡的存在。人將飽嘗痛苦,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將變老,都會得病,然后死去。我們帶著哭聲出生,最后將在孤獨中死去。
有了這種清醒的認識后,我們來這樣思考一下吧:
“帶著哭聲出生的”人,真的就不能做到“帶著微笑死去”嗎?
這好像是很難的。但是從負面思考的極端出發的喬達摩,至少是做到了帶著微笑病死。有關他臨終的故事說,他凝視著在自己身上投下影子的大樹的身姿贊美道:“世界很精彩。”說完,他便回歸了大自然。從最大的否定走向最大的肯定,從負面思考的最底端出發,達到了正面思考的極致,然后離開人世。正因為他是這樣一個人,在兩千年后的今天,才仍會有許多人將一顆熱心投入到佛陀的生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