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消化系統疾病(2)

(1)外科療法。在治療時,對食欲下降、惡心、腹部發脹、瘙癢等癥狀進行治療固然很重要,但對引起黃疸的原因進行治療才是最主要的。特別是要及早確診是內科性黃疸還是外科性黃疸。如果是外科性黃疸就要不失時機的通過手術消除原因使膽汁能順利通過。由于做不出診斷而總是進行反復的檢查,就會坐失良機。所以當懷疑外科性黃疸時,一定要做出確切地診斷,并立即進行手術。

(2)藥物療法。當外科性黃疸不能進行手術時,也要進行內科治療。這種治療,也同一般膽病一樣,安靜和飲食療法是最重要的。在黃疸嚴重時,大都沒有食欲,所以也可通過靜脈注射以補充營養和水分。此外,由于脂肪的吸收也受影響,所以應予以限制。

藥物有利膽劑。利膽劑分排膽劑和黃膽劑。有黃疸的人在使用時,需要檢查一下其作用。當膽囊和膽管有活動性炎癥時,若使用利膽劑反而進一步刺激炎癥,而使癥狀惡化。所以,在急性期的活動性狀態過去以后再用就沒有問題了。另外,當膽管的阻塞嚴重時,也有反而使黃疸惡化的情況,所以需要注意。

當由藥物性肝損害、慢性活動性肝炎、重癥肝炎、肝昏迷等而引起的肝內膽汁郁積性黃疸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另外,由膽管疾病引起的黃疸,并伴有炎癥時,可使用各種抗生素。

消化不良

人群中的20~40%的人有上腹不適的感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一組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癥候群。病人具有消化不良的癥狀,但未檢查出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腫瘤,并能排除肝、膽、胰及食管等器質疾病存在。

本病的發病原因有:上消化道運動功能紊亂。胃電活動異常,引起胃收縮及胃排空活動異常,即可發生消化不良癥狀。吞氣癥、胃食管返流等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也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有密切關系。慢性胃炎伴活動性炎癥時,尤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活動性炎癥,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有關;十二指腸炎常引起消化不良癥狀,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關系密切。許多研究證實,精神過度緊張、處在受刺激或處在應激狀態下,可導致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癥狀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適、早飽、腹脹、胃燒灼感、胸骨內痛、泛酸、噯氣、惡心、嘔吐及喉頭異物感等。當病人出現上述癥狀并通過胃鏡、X線、B超及其他實驗室檢查排除了胃及十二指腸糜爛、潰瘍、腫瘤及肝、膽、胰器質性病變時,可診斷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本病臨床表現常不一致,有些癥狀較頑固,有以下5種分類:

(1)返流樣消化不良。以胃燒灼感、胸骨后不適、泛酸及食物返流為主。

(2)運動障礙樣消化不良。以上腹飽脹不適、早飽、惡心、并常有腸易激綜合征表現為主。

(3)潰瘍樣消化不良。以上腹痛、可呈間歇性指點痛或周期發作痛,進食及服抗酸藥可緩解,經檢查排除潰瘍病的存在為特征。

(4)吞氣癥。特點為反復噯氣且不易緩解,可伴有惡心等癥狀,常發生于應激狀態下及特定的時間。

(5)特發性消化不良。此型癥狀不典型或病人對自身癥狀描述不確實而無法歸類。

根據上述臨床表現并經胃鏡、X線、B超檢查排除食道、胃、十二指腸、肝、膽、胰等器質性病變后,可初步診斷本病的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作同位素胃排空、十二指腸胃返流試驗、胃電圖檢查及B超作胃排空功能測定檢查來確診。癥狀輕的病人經改變生活習慣、如飲食習慣和偶爾服用促胃腸動力藥即可緩解。較重的病人根據類型不同選擇治療方案。

(1)返流樣消化不良。避免刺激性飲食,戒除煙酒,避免彎腰及夜間進食過量;適量應用抗酸劑和H2受體拮抗劑,大部分病例得到緩解。

(2)運動障礙樣消化不良。避免吃能誘發癥狀的食物,避免進餐時間過長。使用促胃腸動力藥物,如胃復安、嗎叮林和西沙必比利藥物。

(3)潰瘍樣消化不良。用抗酸劑和H2受體拮抗治療。

(4)吞氣癥。本病治療有一定難度。首先是心理治療以解除精神刺激,其次是給鎮靜劑及抗焦慮藥物等對癥處理。將舌尖置于上下門齒之間可暫時制止吞氣。

(5)特發性消化不良。本型治療有一定難度。應積極處理誘發因素,如應激、營養不良、酗酒、隱性憂郁癥等。對癥治療給抗酸劑、促胃腸動力藥、抗幽門螺桿菌藥物等治療。

直腸炎

直腸炎指在直腸膨大部(肛門上方的變寬處)發生的炎癥。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直腸炎多因肛門周圍化膿波及上方或者在灌腸之際誤用藥品等所引起。

慢性直腸炎由老年人和身體衰弱的人的便秘、某種寄生蟲、阿米巴痢疾和結核等所引起的潰瘍,以及作為癌的附屬疾病所引起。

在婦女中,由生殖器所感染的梅毒、淋病、第四性病等所引起的炎癥,或者進行子宮癌的放射療法以后使直腸壁,特別是其前端發生炎癥所致。

另外,也有因各種疾患而長期使用抗生素,使霉菌和酵母菌繁殖而引起的。

急性直腸炎肛門深部持續出現灼熱感、疼痛等。另外,總有便意,排出血液、膿、黏液等。慢性直腸炎肛門內部有鈍痛、強烈的不快感,即使有便意也只能排出少量的便。有時還引起狹窄,便中夾雜有黏液和血液,這時要與癌區別開來。另外,也可能不光是限于直腸的潰瘍性大腸炎。

診斷須用肛門直腸鏡等去觀察直腸內部,還要進行大便的細菌檢查和顯微鏡檢查。

一旦有上述臨床癥狀出現,要立即送往醫院診治。如由性病、結核、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直腸炎可以使用抗生素,但當狹窄嚴重時,有時可剖腹制造人工肛門。

急性黃疸型肝炎

急性黃疸型肝炎的黃疸前期可有畏寒、發熱,并伴有頭痛、全身不適、四肢肌肉、關節酸痛等上呼吸道癥狀。發熱多在38℃左右,但也有高達39~40℃者,持續約2~7天后消退。此期消化道癥狀很突出,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和惡心,可有厭食、厭油等。

黃疸期黃疸多先從鞏膜開始,次見于顏面,不久全身皮膚均可見黃染。黃疸程度不斷加深,于出現黃疸后5~15天達到高峰。此時全身皮膚和鞏膜呈深黃色,略帶紅色。病人可有皮膚瘙癢,糞便顏色變黃或呈灰白色。

恢復期黃疸已退,尿色較清,食欲多已恢復,患者自覺癥狀好轉;肝臟壓痛和叩擊痛減輕,肝臟腫大縮小。

無黃疸型肝炎發病率比黃疸型為高,其癥狀與黃疸型相似,但程度較輕,整個病程中不出現黃疸。起病徐緩,常無惡寒、發熱。主要癥狀為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全身無力,可有腹脹、排氣和肝區痛,多數有肝臟腫大。

重型肝炎又稱暴發型或惡性型肝炎。由肝臟發生急性或亞急性壞死所致。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以后加重,如未及時搶救可在短期內發展至肝功衰竭。本病有以下特點,應引起警惕:

全身癥狀,如厭食、無力等呈進行性加重,可有嚴重鼓腸、頑固性嘔吐、肝臭、發熱等;黃疸迅速加深,肝臟不再能觸及(此時肝臟發生壞死、萎縮),可迅速出現腹水;有較廣泛的出血傾向,如皮膚淤斑、鼻衄、消化道出血等;出現神經精神癥狀時,往往為肝昏迷的前兆,如性格改變、嗜睡或失眠、定向力障礙、思維能力障礙、躁動等。

本病的防治應注意以下事項:

(1)切斷傳播途徑。

(2)管理傳染源,對與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觸者應定期檢查;對懷疑患肝炎者,不得從事或暫停從事飲食或保育員工作,進行醫學觀察40天。從事飲食或保育員工作的肝炎患者出院后,1年之內不得從事原職工作,1年后經檢查確定痊愈者才可恢復工作。

(3)對已與肝炎接觸的易感者,特別是幼兒,可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作為被動免疫預防。

藥物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即指由于用藥不慎而引起的對肝的損害。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目前約有11類200余種藥物可不同程度地對肝臟有損害作用。臨床癥狀可有肝區不適、腹脹、食欲減退、惡心、乏力等,實驗室檢查,最早最常見的為血清轉氨酶增高,亦可發生黃疸、血膽紅素增高,其他尚有血堿性磷酸酶、Y-谷氨酸轉肽酶增高。

藥物性肝炎的臨床表現很像急性病毒性肝炎,如果不注意病人用藥情況,誤診為病毒性肝炎住入隔離病房者屢見不鮮。由此可見,病人在服藥期間應密切觀察,一旦出現上述肝炎征候,應考慮藥物性肝炎的可能。如服用對肝有損傷作用的藥物時,服藥期間務必注意兩點:

(1)用藥劑量不宜過大,必須嚴格遵守醫囑,不要道聽途說自行買藥服用。

(2)注意觀察不良反應,如需長期服用,還應定期隨訪肝功能試驗,以便及早發現肝損。早期發現肝損害,及時停用有關藥物,絕大多數病人可望恢復,只有很少的藥物性肝炎可演變為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復雜的內科或傳染科的疾病,其病理特點為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臟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為主的炎癥,以及機體對其損傷而出現的生理、生化、臨床等方面的一系列反映,一般明確診斷是醫生在了解病人的癥狀、體征等臨床情況后,還必須結合肝功能檢查、病原學等方面的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才能確定。

病毒性肝炎的初起癥狀為發熱、困倦、乏力,經休息不能緩解。病人食欲減退,不想吃東西,厭油膩,進一步出現惡心、嘔吐、腹脹及大便溏滑、肝區不適、脹痛等癥狀。

本病急性期早期臥床休息是重要的。一般急性肝炎患者在臨床癥狀消失后,仍應休息1~3個月,恢復工作后應定期復查1~2年。

急性期患者飲食宜清淡,應多食富含維生素B和C的食品。慢性期采用動靜結合的療養措施。可適當進食高蛋白,避免過高熱量飲食,也不宜進食過多的糖??捎靡恍┓翘禺愋宰o肝藥物,如維生素族類、促進解毒功能的藥物(如肝泰樂等)、促進能量代謝藥物(肌苷、輔酶A、ATP等)及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如復方氨基酸水解蛋白等),但不宜濫用。另外,還可適時選用阿糖胞苷、干擾素輔酶Q10、云芝等。重型肝炎應加強支持和對癥治療,使病人度過危險期,以便肝臟能有機會進行修補與再生。

慢性肝炎

肝發生炎癥及肝細胞壞死持續6個月以上稱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毫無癥狀狀、有輕微不適直至嚴重肝功能衰竭。常見的癥狀為乏力、全身不適、食欲減退、肝區不適或疼痛。肝炎的病因最常見的是慢性病毒感染,可由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另外,藥物和毒物及自身免疫因素均可引起肝炎,按病理學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小葉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前兩者經適當休息可逐漸好轉,預后一般良好,無需特殊治療;慢活肝是較嚴重的一種類型,易發展為肝硬化以致肝癌。

本病的治療,活動期需住院治療,臥床休息,給予多種維生素,嚴禁酒類,婦女應避免妊娠。常用藥物有干擾素隔日肌注(3~5)×106單位,連續6個月、阿糖腺苷(每日10~15毫克/千克,7日后減至每日5~8毫克/千克,一般用3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阿甘洛韋以及免疫調節劑如轉移因子、胸腺肽、左旋米唑。護肝藥物有水飛薊素,可口服3~6個月。中醫藥對改變癥狀及肝功能有較好療效,對病毒作用尚未肯定。

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于過量脂肪在肝內持久積聚所致的疾病,主要由酗酒、肥胖、糖尿病、妊娠、肝炎及藥物(如皮質激素)或毒物損傷肝臟所致。

臨床表現為肝臟腫大,肝區疼痛或不適,食欲減退,脘腹痞脹,溏便,少數可有輕度黃疸。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一般治療:祛除病因,如酒精引起脂肪肝需戒酒,藥物毒性引起脂肪肝停止使用毒性藥物,同時注意原發疾病的治療。

②抗脂肪肝藥物:利肝能粉劑,每日02~36克,或1~3片每日口服,或1~3毫升肌注;阿卡明,每日02克,每日3次口服;甲硫氨基酸,每日1克口服;肌醇,每日05~1克口服。

(2)中醫藥治療。

①肝郁氣滯:脅肋脹痛,胸脘不舒,時欲太息,惡心納呆,腹脹乏力,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方藥:柴胡、白芍、山楂各12克,枳殼、香附、虎杖、陳皮、川楝子、郁金、萊菔子各10克,甘草6克。

②痰濕內阻:右脅隱痛,脘腹脹滿,惡心欲吐,痰涎壅盛,頭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膩,脈象弦滑。治宜化痰祛濕、理氣和中。

方藥:蒼術、陳皮、皂角刺、膽南星、香附、草決明各10克,半夏、茯苓、柴胡、白芍枳實各12克。

③氣虛血淤:脅下刺痛,腹部脹滿,氣短乏力,神疲肢倦,紅縷血痣,舌質淡紫、邊有淤斑,脈象細澀無力。治宜健脾益氣、疏肝化淤。

方藥:白術、黨參、黃芪各15克,柴胡12克,三棱、赤芍、丹參、枳實、虎杖各10克,三七粉3克,山楂30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宁南县| 冀州市| 大连市| 高雄县| 吉林省| 依安县| 谷城县| 武汉市| 衡南县| 沛县| 衡山县| 桦南县| 张掖市| 阳东县| 琼海市| 吉安市| 耒阳市| 上饶县| 高台县| 江安县| 宁阳县| 托克逊县| 平山县| 新平| 阳信县| 白银市| 宜州市| 高平市| 南康市| 钟祥市| 钦州市| 鄢陵县| 西林县| 革吉县| 凤阳县| 潼关县| 唐海县| 怀集县| 苏尼特左旗|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