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消化系統疾病(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病,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持續侵襲而發生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或萎縮性病變。本癥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萎縮、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種。

慢性胃炎的誘發病因常與下列因素有關:長期進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藥物;細菌感染;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使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低下及營養障礙,導致慢性炎癥;膽汁返流,可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癥;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

慢性胃炎患者在進食后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亦可有無規律的陣發性或持續性上腹疼痛。并可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及噯氣等。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上述癥狀外,可伴有疲乏、痞滿、貧血、腹瀉、舌炎、指甲脆弱等。一般有上腹部輕微壓痛,萎縮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膚黏膜蒼白及舌光滑等。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一般治療:飲食療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療措施,飲食宜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進食應細嚼慢咽以達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藥物、戒除煙酒、治療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療措施。

②對癥治療:腹痛時可給予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03毫克,每日3次;或普魯本辛15毫克,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較高者可用堿性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10毫升或碳酸鈣05克,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鹽3~5毫升,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劑10毫升,每日3次。貧血時可口服鐵劑及肌注維生素B12。胃鏡下有膽汁返流時可用胃復安(滅吐靈)10毫克,每日3次。

③抗菌治療:適用于有局灶性感染或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者。鏈霉素025克,每日4次;痢特靈01克,每日3次;甲硝唑025克,每日3次;呋喃唑硐01克,每日3次。可選擇其中1~2種服用。

(2)中醫藥治療。

①脾胃濕熱:胃脘脹痛明顯,噯氣,嘈雜,口中黏膩,或口苦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后脹痛痛甚,舌質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治宜清熱泄濁、和胃消痞。

方藥:蒼術、厚樸、藿香、木香、半夏、陳皮各10克,檀香、砂仁、甘草各3克,白豆蔻5克。

②肝胃蘊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和胃、泄熱止痛。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

③肝胃氣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有時泛酸或苦水,心煩易怒,大便不暢,或便溏或便秘,舌質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中成藥: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④脾胃陰虛:胃脘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口干咽燥,胃中嘈雜灼熱,大便干結,食少,納呆,乏力,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治宜養陰益胃。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

⑤胃絡淤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處,按之痛甚,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質暗紅或紫暗,有淤斑,脈弦澀。治宜活血通絡、化淤止痛。

方藥:炒五靈脂、當歸、紅花、柴胡各10克,三七5克,赤芍、烏藥、元胡、甘草、香附、枳殼、川芎各6克。

⑥脾胃虛寒: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則減,嘔吐清水,納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益氣溫中、健脾和胃。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甚至胃壁(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的急性炎癥。本病的主要病因為細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肌體應激反應及全身疾病的影響等。根據病因的不同可以分為急性外周性胃炎(包括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急性內周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臨床一般以急性單純性胃炎較為常見。

本病的癥狀因病因不同而表現各異,常見的癥狀是上腹部不適、疼痛、惡心、嘔吐、吐血、便血等。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一般治療: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并酌情短期禁食,或進流質食物。急性腐蝕性胃炎除禁食外,還應適當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飲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內因,即積極治療誘發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應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療,控制感染,臥床休息等。

②抗菌治療:急性單純性胃炎有嚴重細菌感染者,特別是伴有腹瀉者可用抗菌治療。常用藥:黃連素03克口服,每日3次;氟哌酸01~02克口服,每日3次。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據全身感染的情況,選擇敏感的抗菌素以控制感染。急性化膿性胃炎,應予大量的有效的抗菌素治療。急性腐蝕性胃炎亦可選用抗菌素以控制感染。

③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于吐瀉嚴重及脫水的病人,應增加病人飲水,或靜脈補液等。

④止血治療:急性胃炎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屬危重病癥,可予冷鹽水洗胃,或冷鹽水150毫升加去甲腎上腺素1~8毫克洗胃,適用于血壓平穩,休克糾正者。對出血量較大者,適量輸血。

⑤對癥治療:腹痛者給與解痙劑,如顛茄8毫克。惡心嘔吐者,可用胃復安5~10毫克,或嗎叮林10毫克,每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①外邪犯胃:發熱惡寒,胸脘悶滿,甚則疼痛,惡心嘔吐,或大便瀉泄,苔白膩,脈濡緩。治宜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中成藥:藿香正氣軟膠囊。

②飲食停滯:脘腹脹滿拒按,噯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后癥減,瀉下臭穢,舌苔厚膩,脈滑實。治宜消食導滯。

中成藥:加味保和丸。

③痰熱內阻:脘痞惡心,吐瀉頻作,其氣臭穢,心煩口渴,還可伴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和中止瀉。

中成藥:加味香連丸。

④淤血阻絡:胃脘疼痛頻作,持續不減,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嘔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脈弦澀。治宜活血化淤、理氣止痛。

中成藥:云南白藥。

胃下垂

本病是指站立時胃位置下移,胃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者。本病多見于女性、瘦長無力體形者,其發病與膈肌松弛有關。

以往生育過多的婦女和無力、瘦長體形的人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臥床少動者,往往因腹肌張力下降、膈肌吊力不足和胃肝韌帶松弛而引起,常伴全身臟器下垂。

輕度下垂多無癥狀,中度以上者常可出現上腹不適、易飽脹、痞滿、噯氣、厭食、惡心、便秘等,有時腹部有深部隱痛感,常于餐后、久立及勞累后癥狀加重,平臥后常可減輕。也可伴有全身臟器下垂的表現,或暈厥、心悸、低血壓。

具有以上典型癥狀,加上檢查時出現以下結果者:如飲水超聲波試驗發現胃下緣移入盆腔內,X線鋇餐檢查發現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下,無張力型胃,十二指腸第二部位于幽門管后面,球部向左多等,其中一項存在即可確診。

本病主要是積極治療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糾正不良的習慣性體位,加強體質鍛煉和腹肌鍛煉,增加腹肌力。對于出現噯氣、腹脹、腹痛、厭食、惡心、便秘等癥狀時,應對癥處理,可用中藥辨證施治及體操療法。

一般來說,胃下垂預后良好,但可因患者體質、慢性疾病的程度及治療不及時而發生慢性胃擴張、胃扭轉、直立性暈厥、心悸、低血壓等病癥。

食管炎

食管炎是食管黏膜發生炎癥而潰爛的疾病。由于食管黏膜有極強的防衛能力不容易潰爛,而此病能夠使這個黏膜受害,說明情況很嚴重。

食管炎有由機械和化學刺激而突然引起的急性食管炎,以及多發病于嗜酒和吸煙人的慢性食管炎。此外,作為特殊的食管炎有反流性食管炎和腐食性食管炎等等。

(1)急性食管炎。一般由胃X線攝影、食管鏡檢、手術后插入的膠管以及誤吞的魚刺等所引起的機械刺激,以及酒喝得過多的化學刺激等所致。此外,還有特殊的由傷寒等嚴重傳染病和晚期癌等疾病使食管壁腐敗的急性食管炎。因食管鏡檢和魚刺等損傷了食管壁以后,細菌由損傷部位進入,從而使食管周圍以及整個縱隔發生炎癥。

一般較輕的急性食管炎在消除機械刺激或者化學刺激之后,通過禁食或者攝取流食,使食管得以休息便可痊愈。

(2)慢性食管炎。若用食管鏡觀察,連續幾十年天天晚上喝相當量的烈性酒的人的食管,可見整個黏膜腫脹,多處剝落而出血。即使食管炎好轉,可由于剛剛開始好轉每天晚上又喝酒,也就沒有徹底痊愈的可能。同樣,如果繼續攝取刺激物、熱的和硬的食物等,也可導致慢性食管炎。患者可有胸骨后方疼痛、異物、灼熱、燒心等癥狀。

慢性食管炎患者首先要使食管休息,消除病因(如戒酒和刺激物等),以流食、軟食為主,以保護食管黏膜。也可內服藥物。

(3)反流性食管炎。是胃液和腸液在食管中反流,消化了食管壁而使其潰爛的疾病。

在因胃癌和胃潰瘍而切除了賁門部以后使食管和胃,或者食管與腸相連,這樣就破壞了賁門部防止反流的功能,使胃腸的消化液反流而導致嚴重的食管炎。此外,在老年人中,也有因橫膈膜疝等疾病而引起。特別是夜里睡覺時,因重力關系容易引起倒流而出現強烈的疼痛、燒心和灼熱感。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夜里睡眠時可將上半身抬高,不要過食和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連續服用黏膜保護劑。

在進行賁門切除后,食管和胃吻合(即縫合)時,因神經作用有時會使胃的出口(幽門)繼續痙攣。為了防止這一點,一般要同時進行幽門成形手術。否則就會使胃液和食物在胃中積存時間延長而導致反流。

除了手術后引起本病,如果有橫膈膜癌等異常,也要進行治療。另外,由胃酸過多引起的患者較多,可同時服用抑制胃酸的抗酸劑和食管黏膜保護劑。

(4)腐蝕性食管炎。是由于誤服藥品,或者是為了自殺而服用烈性藥物,而使食管受傷潰爛,以后引起嚴重痙攣的疾病。

在喝了強酸、強堿后就會引起該病。喝的量大時可出現全身中毒癥狀而死亡。而且即使搶救過來,也會留下嚴重的食管狹窄,有時連水也難以吞咽。

當不幸喝了上述藥品以后,應立即去醫院服用中和劑或解毒劑進行急救。但在到達醫院之前,要讓患者大量喝水或者溫水以稀釋藥物使其流出體外。也有的外行者打算中和藥物,但結果卻讓患者喝強酸和強堿反而加重了病情。

對已經引起食管狹窄的患者,首先可向胃內插入膠管以補充營養,然后再進行各種擴張療法或者將狹窄部分切除。然后進行腸移植術進行食管再建。

黃疸

黃疸是指血中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增高,使鞏膜、皮膚、黏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發生黃染現象。臨床上常以鞏膜和皮膚發黃,或尿呈濃茶色而被發現有黃疸。正常血清膽紅素不超過18毫摩爾/升(1毫克/分升),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值,而肉眼尚未能察見鞏膜、皮膚黃染,稱隱性或亞臨床黃疸。黃疸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一個癥狀和體征。按黃疸發生的機理,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梗阻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由各種急、慢性血管內溶血所致。其黃疸的特點為血清總膽紅素增高,常為輕或中度增高,其中非結合膽紅素占80%以上,尿中尿膽原強陽性,膽紅素陰性。

肝細胞性黃疸由各種原因使肝細胞受損所致。其特點為血清總膽紅素增高,其中結合膽紅素增高,占30%以上,尿中膽紅素陽性,尿膽原亦為陽性,常伴有肝功能試驗異常,特別是血清轉氨酶明顯增高。

梗阻性黃疸由肝內或肝外膽管阻塞所致,特別是肝外膽管被各種病變阻塞。其黃疸特點為血清總膽紅素增高,其中結合膽紅素占35%以上,甚至高達60%,尿內膽紅素強陽性,尿膽原消失或減少。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多因肝細胞對膽紅素代謝發生先天性缺陷,引起非結合膽紅素增高或結合膽紅素增高的各種綜合征,這些先天性黃疸多有一定家族史,除黃疸外,其他癥狀和體征不明顯,無需特殊治療,預后良好,往往需作肝活檢來確診。

在出現黃疸時,首先要弄清其性質、程度、原因、障礙的部位等,進而檢查全身狀態有無合并癥,再進行適宜的治療。通常治療分外科療法和藥物療法兩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潍坊市| 米易县| 巴马| 潮安县| 河南省| 浦东新区| 涞水县| 健康| 高清| 道孚县| 诸暨市| 彩票| 石棉县| 邛崃市| 岳阳县| 正镶白旗| 平顶山市| 孟州市| 轮台县| 鹰潭市| 北宁市| 山阳县| 无为县| 彰化市| 靖安县| 清水县| 诸暨市| 郧西县| 九寨沟县| 泰来县| 滨州市| 克什克腾旗| 宜宾县| 灵寿县| 五大连池市| 保山市| 赞皇县| 镇宁| 鄂尔多斯市| 明溪县| 宜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