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道沖章第四
華夏世界觀的理性化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文義

道,仿佛是虛空一般的存在,但正因為它以虛空般無形的方式發揮著作用,它的作用才源源不竭,仿佛永遠不會盈滿。道,就像深淵一樣,萬物從中涌現而出,仿佛是萬物的宗主。

因此,修道的人就要用沖虛的方法,抑制自己過于敏銳的感受,將自己從內心的紛亂中解脫出來;還要讓自己因此而顯現出的光輝變得柔和,做到與塵埃般的萬物混同為一。這時候,道的形象就會顯得清澈明亮,竟仿佛真實存在于眼前一般。我不知道它是從哪里產生的,似乎是創造了宇宙的上帝的祖先一樣。

評唱

老子在前面兩章中,從兩個人們相對熟悉的方面——普通人的“審美”與為政者的“尚賢”——著手闡述了“無為”的政治哲學,為我們領悟道的真實存在屬性提供了一個非常友好的界面與路徑。但從根本上說,這種政治哲學正當性的終極基礎在于道自身,所以在本章中,老子筆鋒一轉,再次將我們的關注點引向了道。這種行文方式的目的有二:一則為自己的政治哲學提供深刻而普遍的認知基礎;一則告訴讀者,我們可以通過對現實政治秩序的觀察,轉而探索道自身的屬性。文本中蘊含的這種雙重的意圖,自然是老子智慧的一種顯現,我們需要留意。

本章可以先從最后一句“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讀起,因為它以明確的方式傳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訊息:道先于人們觀念中作為造物主的“帝”或“上帝”而存在,仿佛就是上帝的祖先;如此一來,道必然就是宇宙萬有最為基礎的本源。這種觀點一舉將華夏的“創世”思想從宗教層面提升到哲學的領域,非有最為清晰的認知而不可為也。借用叔本華的說法,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間唯一的“自在之物”,其他一切事物都無非是道的顯現,或者說是它的各種客觀化而已。老子以這一句明確傳達了道在本體論上的含義。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永恒事物的原理常為最真實原理(它們不僅是有時真實),它們無所賴于別的事物以成其實是,反之,它們卻是別的事物所由成為實是的原因。”(《形而上學》)——我們在第一章中曾引韓非子將道釋為“萬物之所然也”“萬物之所以成也”的說法,它們與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最真實原理”并無二致。因此,道就是老子認識到的“永恒事物”及其“原理”;人們如果認識到了道,就獲得了對宇宙事物本質和原理的認識。

這個說法在哲學上的價值在于,它讓華夏世界的人們試圖為宇宙尋找一位有人格的造物主、尋找一位有人格的上帝的沖動徹底消散了;華夏世界的哲人們此后只能在道所呈現的宇宙中去思考政治、文化、藝術、人生、社會、心靈等人類文明固有的主題。今人常言華夏理性主義世界觀與古希臘世界觀的相近,此言不差,但還有區別。比如,亞里士多德雖然試圖從理性的角度系統性地探究宇宙本體,但他依然保留了“神”的概念;他曾這樣表述說:“這門第一學術則研究既是獨立又不動變的事物。一切原因均須具有永恒性,而于此為特重;這一門學術所探求的原因,于我們看來就很像是神的作用。”他所說的“第一學術”,后人將其概括為“形而上學”。他認為這種理論學術有三門:物學、數學與神學,其中“神學所探索者,固為世上最崇高的存在,是以優于一切學術”。亞里士多德的“神”的內涵雖然并不明確,但這個概念自身的保留,確實有著古希臘理性主義的特征。

在老子思想中,道超越了人們宗教觀念中創造世界的諸神或上帝,宗教觀念自身同樣是道在人世間的一種顯現。后世學者多將華夏世界早熟的理想化進程歸結于孔子開創的儒學思想體系,其實老子的道家哲學亦功不可沒。至于道教重新引入天神地祇,那是道教作為宗教的性格使然,而不關乎老子的哲學思想自身。

有人可能會問:這個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回答:我也不知道它從何而來。老子并未用語言文字宣稱,他筆下的文字就是對“道”是什么的回答,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本源意義上的道無法用語言準確表述出來。后世道家思想學者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道”在物質上的表象就是“氣”,用二分法來說就是“陰陽二氣”。比如,清末著名道家學者黃元吉曾這樣講述說:“道者何?太和一氣,充滿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貫乎古今,其德暨乎九州萬國,胎卵濕化、飛潛動植之類,無在而無不在也。”黃元吉在這里就是以自原初就存在的“氣”——亦即“混沌未開,鴻蒙未判,清空一氣”——來指代作為宇宙萬物本源的道,而氣流散于天地萬物之間,就形成了天地萬物。這些說法在文本上的一個根據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

顯然,從“氣”的角度來看,道作為“自在之物”有著明顯的物質屬性;但當黃元吉又提到“其神”時,“氣”的精神性也就顯現了出來。這就是說,“氣”有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這一點,與源于古希臘思想的物質—精神二元對立的觀念,非常不同。比如,在我們前面提到的《蒂邁歐篇》中,柏拉圖在造物主和宇宙萬物中間設想了“靈魂”的存在:“靈魂從宇宙中心擴散到各處,直抵宇宙的邊緣,無處不在,又從宇宙的外緣包裹宇宙,而靈魂自身則不斷運轉,一個神圣的開端就從這里開始,這種有理性的生命永不休止,永世長存。”靈魂、生命與物質為二種存在。在本章中,老子給出了另外一種描述:道的功用就是道自身的存在方式,它創造萬有,顯現于萬有,無窮無盡,永不停歇,但沒有創世或造物的主觀意圖。在西方思想體系中,只有叔本華的“意欲”相當于老子的“道”。

道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意味著,修道之人要去領悟道的這種作為宇宙本源的角色,首要的方法就是“挫其銳,解其紛”——有意鈍化自己感官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將自己從紛繁忙亂的心靈狀態中解放出來。根據叔本華的說法,這個狀態無非是“意欲”盲目沖動的顯現,它讓我們的心靈陷入與外物的復雜糾纏當中,陷入無限延伸的因果鎖鏈當中。我們只有停止感官對外物訊息的接受,才能切斷外物與欲望之間形影不離的關系,打破它們的攻守同盟,最終讓欲望平息下來。如果人能沿著這條道路持續修為,就會逐漸顯現出自己生命的本質現象,就會顯現出一種非凡的光輝——本質上是心靈和智慧的光輝。這時候,老子繼續提示了修行的方法:“和其光,同其塵。”也就是說,修道之人要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繼續照見“我”的本質,認識到“我”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的屬性。

日本學者福永光司(1918—2001)對這一句頗有心得,他在《老子》中這樣評論道:

如同人類社會作為典型所代表的一樣,萬物的世界就是差別與對立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各自尖銳的自我主張、彼此復雜的反目與斗爭、個人聰明才智肆意的夸耀以及世間的一切丑惡現象都簇擁在一起。然而,當人們覺醒到無為自然的根本真理時,此前的那些差別與對立的形象在道的絕對性面前就統統變得相對了;單方面的價值觀以及固執此價值的尖銳的自我主張、利害的反目、才智的炫耀、沾沾自喜的圣者意識等,此前人們所有的這些自以為是的觀念,此時就崩落瓦解了。只有在這一時刻……人們才會拋棄自己的氣勢,不再喜歡與他人爭斗,深深包住自己才智的光芒,以凡俗的方式生活于凡俗當中,展現雜草般的強韌的精神,過上不再有崩落、不再遭遇挫折的生活。

沿著這些說法再進一步,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幅圖景:在宇宙的尺度上看,我們的地球也無非是飄蕩在星系云團中的一粒塵埃,其情形就猶如一粒塵埃在我們眼中的存在一般。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1934—1996)在名作《暗淡藍點》中曾這樣寫道:

在這浩瀚的宇宙劇場里,地球只是一個極小的舞臺。想想所有那些帝王將相殺戮得血流成河,他們的輝煌與勝利,使他們成為光點上一個部分的轉眼即逝的主宰……想想這個像素的一個角落的居民對某個別的角落幾乎沒有區別的居民所犯的無窮無盡的殘暴罪行,他們的誤解何其多也,他們多么急于互相殘殺,他們的仇恨何其強烈。

如果說道“象帝之先”,就是宇宙的本源,那么現代物理學與天文學的進步,正在將這幅宇宙圖景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這正是道在人們眼前的顯現。

人能意識到自身在宇宙面前的卑微渺小,就是他自身獲得智慧之光的一個證明。本章的啟示至此全部顯現了出來:我們要在“道”的智慧之光的導引下,在宇宙萬物中再次看到自己的本質,而這就是“和其光,同其塵”的寓意。當人做到了“和其光,同其塵”,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就是道的顯現,就是“圣人”自我造就的過程,是老子意義上的修行的本義。

注釋

1.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王弼:“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李隆基:“沖,虛也,謂道以沖虛為用也。夫和氣沖虛,故為道用,用生萬物,物被其功。”或,帛書本作“有”字,亦有古本寫作“又”字;河上公釋為“常也”,即恒常的意思。有學者將本句斷為“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強調以“沖”來表達道虛無、沒有形體的特性,于文理無大差異,亦可。

2.挫其銳,解其紛——李隆基:“挫,抑止也;銳,铦利也;解,釋散也。沖虛之用,物莫之違,故铦利之心,多擾之事,念道沖和,自抑止釋散矣。此則約人以明道用。”王雱:“銳挫則渾然矣。銳,尖之形是也。不與物構,而坐觀其復,則性命定而紛亂解矣。”此句以及下面一句中的“其”,有學者視為“萬物”,有學者視為“道”自身;本書考慮到與上一章的關聯,將“其”視為修道的人。

3.和其光,同其塵——河上公:“言雖有獨見之明,當如暗昧,不當以曜亂人也。當與眾庶同垢塵,不當自別殊。”

4.象帝之先——河上公:“道似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靜湛然,不勞煩。欲使人修身法道。”高亨:“古者祖先亦單稱曰先。《禮記·曲禮》:‘士祭其先。’《中庸》:‘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孝經》:‘修身慎行,恐辱先也。’皆其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安市| 莒南县| 永春县| 佳木斯市| 卫辉市| 江津市| 东宁县| 青浦区| 武陟县| 商丘市| 牟定县| 黄龙县| 井研县| 永顺县| 武汉市| 枣阳市| 商水县| 武汉市| 浮山县| 叶城县| 洪雅县| 郎溪县| 本溪市| 博乐市| 盖州市| 佛山市| 滦南县| 丹江口市| 嘉荫县| 宁远县| 页游| 项城市| 尖扎县| 平阳县| 石渠县| 台前县| 珠海市| 剑川县| 崇信县| 通化县|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