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尚賢章第三
實踐:從心靈秩序到社會秩序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文義

舉例來說,有道的君王不打著崇尚賢能的旗號實施統治,讓人民避免因爭名奪利而彼此陷入爭斗;不看重稀罕難得的財貨物品,讓人民避免因心生貪欲而去盜竊;不顯示自己對特定事物的欲望,讓人民避免因受到這些事物的刺激而心思忙亂。

因此,圣人進行統治的方法,就是致力于保持自己內心的虛靈,飲食但求飽足而不貪求美味,同時抑制自己因有權力而要有所作為的念頭,但會想著強健自己的筋骨與體魄。圣人的這種無欲無求的態度會帶來一種效果,那就是人民會變得樸素,不動用自己的心思去追逐名利,仿佛無知無欲一般;同時,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也變得不敢輕舉妄動。所以說,圣人只要按照無為的原則行事,就會取得天下的大治。

評唱

上一章老子從人們日常生活的感受出發,最終上升到涉及人們共同生活的政治秩序及其哲學原理。本章則從人們在政治實踐中的具體做法,繼續展開對政治哲學的論述。我們都知道,政治權力的核心就是力量,它有著操控、馴服對象的本能和能力;簡單地說,權力就是掌控生殺予奪的力量。所以,真正的政治哲學不會去告訴為政者要用權力去做什么,而是相反,要告訴為政者不要去做什么。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本章老子提出的三個否定性的規范,即“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與“不見可欲”的用意所在。

這三個規范與政治秩序之間的關聯,就在連續三次使用的“使民”二字上,這也是我們理解本章要義的關鍵。下面,我們就以“常使民無知無欲”為例來加以分析。

一般的看法是,為政者要讓人民處于“無知無欲”——沒有知識、沒有欲望的狀態,讓人民返璞歸真,這樣就有利于統治,有利于形成好的社會秩序。由于這種看法的著眼點落在了為政者的政治目的上,“使民”就成了為政者針對人民生活進行的有意圖的直接干預,它的墮落形態就是所謂的“愚民政策”。然而,這種看法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如上文所述,老子的政治哲學首先是針對為政者、統治者、君王進行的政治教育,而絕不是直接教訓人民應該如何如何,更不是教育為政者要用各種“智術”“策略”等歪門邪道對付人民。其實,在禮崩樂壞的周朝末年,老子清晰地看到了此后將貫穿人類史的政治墮落的情形:為政者因手中掌握權力——本質上是合法或非法的暴力——而動輒肆意妄為,假借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任意干涉人民的自由生活,踐踏人民的尊嚴,造成了無數的人間慘劇和罪惡,最終導致了自身和共同體壞滅的結局?!啊洞呵铩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陔S后的歷史演進中,“失其本”其實成了政治的常態。

在老子的思想中,政治責任首先在于君王(或者說為政者)所代表的權力一方,而不在于人民。本章從“不尚賢”這一具體做法開始,上升到“為無為”的思想原則,就是對為政者進行的政治教育。從“不尚賢”到“虛其心”的一系列治國與治身的實踐方法與原則,就是這種“無為”的具體內涵。

因此,本章的“使民”僅僅是指圣人或曰有道君主“為無為”的一種自然結果,絕不是“迫使”人民遵從他們設定的行事規范。這種結果就是人民變得仿佛“無知無欲”一般純樸善良,而“智者不敢為”,也就是各種精英以及有權有勢者變得遵紀守法。從為政者的角度來說,這種結果自然是可欲的,值得作為政治目標去積極追求。

問題的關鍵在于方法:為政者用力的地方應該是自身,而不是以道德的名義要求人民做什么,更不是強制人民做什么。為政者若以這種方式干預人民的生活,并且自以為是地為民興利除弊,那么人民或迫于政治權力的欺壓,或為權力提供的誘惑所收買,或不堪其擾,就會裝做出順從、忠誠的樣子,如此形成的政治秩序虛偽而脆弱,當然不可為繼?!胺钭陶茫I賊多有”(第五十七章),老子正說反說,表達的都是對權力濫用后果的洞察,并最終落腳到“無為”二字上。

接下來,我們再具體以“不尚賢”為例,深入理解“無為”的思想。

為政者要超越血緣、門第的束縛,選拔、任用有才能的人士參與政務的“尚賢”思想,可以說是儒家與墨家一致推崇的為政原則;尤其是比老子晚大約一個世紀出現的偉大思想家墨子(約前475—前390),將尚賢視為自己思想體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在政治失序的年代,墨子認為尚賢是“政之本”,是為政的核心所在,因而政治動蕩不安的根本原因在于王公大人等為政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也就是為政者未能實踐尚賢的原則。作為具體的實踐方法,墨子首先舉出的就是“富之貴之敬之譽之”,也就是重賞賢能人士,讓他們獲得耀眼的財富、地位和榮譽;然后“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保持上下的流動性,形成“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的官員選拔秩序(《墨子·尚賢上》)。這種思想后來為儒家經典《禮記·禮運》所吸收,“選賢任能”成為儒家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表面上看,墨子闡述的尚賢思想似乎并無不妥,它與當代社會各種考試、資格選拔的政策并無不同,因為現代國家也普遍以尊賢為美事。那么,老子何以專門提出一個相反的命題,即“不尚賢”?對于尚賢在傳統政治實踐中的弊端,比如,什么是賢能并無統一標準、該制度無法選拔出真正的“賢者”并常常無以為繼等,學者們都做了非常明確的分析;從前一章所言的美善標準的非確定性,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1869—1936)則主張,老子、墨子所言的“賢”的內涵不同,借以調和二者思想表面上的沖突。

然而,從老子“無為”的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老子反對尚賢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尚”這個行動自身,而賢者自身可能有的問題反倒在其次。墨子早已指出,為政者若要尚賢,對于人才就要“富之貴之敬之譽之”,至少要采用其中一種或若干種獎賞方法。但這勢必造成人們互相競爭高下,將自己的特長或才能變成彼此爭奪名利的工具,而這種狀態恰恰是老子所反對的治理狀態。

因此,老子并不否認賢人在善治與善政當中的核心位置,而是反對為政者將其視為一項積極的施政原則,試圖憑借自己的智慧去建構并駕馭這一套“賢能政治”(meritocracy)的運作體系。從根本上說,這種政治體系勢必要造成對人民生活的干預,造成人民彼此的爭奪和虛偽;這種干預非但破壞了社會自生自發的秩序,還大概率會造成政治上的強迫和專制,造成與最初設想相反的結果。老子認為,為政的要害在于保護人民的自然秩序,而權力顯現出的“可欲”,也就是權力要積極達成的政治目標,對人民的生活最具有威脅性:它會導致民心大亂。心靈秩序和社會秩序有深層的關聯,這是老子深刻的洞察。因此,與其說老子反對“尚賢”的思想,不如說他反對的是“尚賢”所顯現出的為政者公然表露出的政治欲望,因為這種政治欲望通過權力的渠道,將導致政治體系和人民心靈的扭曲。

同樣,“不貴難得之貨”不是說老子反對社會財富的自然增長和積累,而是說為政者自身不能表現出對財富的貪欲,因為為政者自身若聚斂大量財富,那必定意味著政治體系出現了貪污和腐敗,意味著政治自身的黑暗。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上的多數黑暗時刻,都源于權力對財富的攫??;文明最為痛恨的戰爭,就是這種貪婪的欲望最為赤裸的表達。

說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老子“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一語的政治意圖:君王只要專注于保持內心的虛靈不昧,節制欲望,保持身體的健康,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就能同時獲得建構。這就是老子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第六十三章),并且得出“為無為,則無不治”這種政治哲學洞察的認識論上的根據。后世有許多學者認為此句中四個“其”指代“民眾”,那么這句話就成了為政者直接對人民進行的積極干涉;但如上所述,這種看法有違“無為”的政治思想,不符合老子的思想。因此,這里的“虛”“實”“弱”“強”,首先是對“圣人”即君王提出的要求。

在老子提出的四種規范中,最重要的就是“虛其心”;再具體一點說,為政者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將心頭的貪欲化去。唐玄宗注云:“心不為可欲所亂,則虛矣……《莊子》云‘虛室生白’,謂心虛則純白自生也。故曰虛其心也。”杜光庭則進一步引申曰:“惟道集虛,虛心則道集于懷也。道集于懷則神與化游,心與天通,萬物自化于下,圣人自安于上……‘虛室生白’者,《莊子·人間世》篇之詞也。室者,心也。視有若無,即虛心也,心之虛矣,純白自生。純白者,大通明白之貌也?!边@一評注極為通透。

歷來為道教養生家所重視的《老子想爾注》對“虛其心,實其腹”有更為復雜、精細的解釋:“心者,規也,中有吉兇善惡。腹者,道囊,氣常欲實。心為兇惡,道去囊空;空者耶入,便煞人。虛去心中兇惡,道來歸之,腹則實矣。”這里的“規”是指鏡子,意思是說心可照見世間吉兇善惡;只有“虛其心”,也就是化除心中的兇惡念頭,“道”才會回至腹中,讓身體充滿可以延年益壽的正氣。這種解釋當然也有著作為宗教的道教勸人向善的目的。

另外,《莊子·讓王》篇中有一種說法:“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后世學者認為這是莊子后學對老子本意的曲解,因為老子并未直言“貴生”優于“為天下”。但仔細觀察本章“圣人之治”的結構,我們確實可以看見一個本末的問題:“虛其心”就是治國治身的根本;此心若不虛,就意味著它處于一種由欲望百般牽引拉扯的狀態,治身理國的智慧將無從而生。只有經由“治身”產生的智慧,才是治理國家時可靠的智慧。

我們最后總結一下本章的要義:只有將政治秩序建立在堅實的心靈秩序上,這種政治秩序才是可欲的“無不治”,也就是所有人都到達了各自應該獲得的位置。老子認為這才是理想的政治狀態,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基于為政者雄才大略而創造出的天下大治。后世學者多襲用莊子的說法,認為儒家政治哲學主旨就是“內圣外王”;殊不知,老子的政治哲學的核心思想同樣可以表述為“內圣外王”,即由“內圣”的修為取得政治上“外王”的功業。后世的人們動輒談論老子和孔子學說的對立,其實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未識得華夏政治哲學的大體。茲事體大,我們在本書后面的章句中擇機再談。

注釋

1.是以圣人之治——河上公:“說圣人治國與治身也?!边@里要注意“治”的雙重含義。

2.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王雱:“知則妄見,欲則外求,二者既除,性情定矣。自不尚賢而化之,可使至于無知;自不貴貨而化之,可使至于無欲。”呂巖:“無知,不自恃其知。無欲,能克其欲。不敢為,不敢妄有所作為也。為政以德,則無為而無不治?!贝藘烧f極為精到,宜反復玩味。

3.為無為,則無不治——河上公:“不造作,動因循。德化厚,百姓安。”王雱:“為無為,非無為也,為在于無為而已,期于復性故也。竊嘗論之:三代之后,民無不失其性者。故君子則志強而好善,求賢無已;小人則骨弱而慕利,逐貨不厭。志強則多知,骨弱則多欲?;蛴兄?,或有欲,雖所趨不同,而其為徇外傷本,一也。惟至人不然,弱其志,非所見者卑而求近,以為無所求,而道自足也。強其骨,非以自立而為賢,將以勝利欲,而尊德性也。夫然后名不能移,利不能溺,而性常定矣。”注意,從“為無為”到“復性”,這是溝通儒道二家說法的重要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鲁特旗| 太原市| 大厂| 财经| 宝鸡市| 碌曲县| 仙桃市| 游戏| 上杭县| 神池县| 岗巴县| 苍南县| 迁安市| 玉溪市| 西城区| 沙湾县| 海兴县| 抚顺市| 旌德县| 徐汇区| 巴彦淖尔市| 德州市| 乌兰浩特市| 保定市| 鸡泽县| 武胜县| 永善县| 镇康县| 年辖:市辖区| 和静县| 民勤县| 云阳县| 翁牛特旗| 精河县| 凉山| 海阳市| 台中市| 开江县| 炎陵县| 清水县|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