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的工牌被鑲進車間榮譽墻那天,周鐵山失蹤了。
林遠找遍全廠,最后在廢棄的職工澡堂發現了老人。氤氳的水霧中,周鐵山正對著斑駁的鏡子擦拭身體——那具瘦骨嶙峋的軀體上布滿傷疤,左肋下方還有個硬幣大小的金屬植入物。
“1969年珍寶島戰役的紀念品。“老人注意到林遠的目光,拍了拍那塊凸起,“蘇聯人的流彈,取出來會要命。“
水珠順著他的脊梁滾下,在腰際凝成一道分界線——那是長期接觸重金屬導致的皮膚異色,像半截生銹的鐵鏈。
——
檔案室里,林遠翻出了泛黃的《紅旗廠事故記錄冊》。
王建國的名字排在第七頁,前面還有六行用紅筆圈出的記錄。最上面那行寫著:“1982.4.3周鐵山試驗新型淬火液時爆炸,左小指截肢“。
翻到末頁,他發現了更震撼的內容——從1958年建廠至今,共有47名工人因技術試驗傷亡,每個人的名字后面都跟著手寫的改進措施。王建國那欄寫著:“加裝焊接煙塵實時監測系統“。
“看這個。“劉大柱突然推門進來,手里捧著個落滿灰塵的鐵盒,“建國留下的。“
盒子里是王建國私藏的車間隱患照片,最早可追溯到三年前。最后一張拍攝于他去世前夜,畫面里樣機的裂紋旁用紅筆畫了個箭頭,指向控制柜里某個不起眼的繼電器——上面貼著漢斯集團的logo。
——
深夜的實驗室,林遠將王建國的照片掃描進AI系統。
當三維模型構建完成時,警報聲驟然響起——系統檢測到樣機的裂紋擴展模式與漢斯集團專利描述完全吻合。這意味著德國人早就知道產品存在致命缺陷,卻故意隱瞞。
“果然如此......“周鐵山的聲音從背后傳來。老人手里攥著本發黑的筆記,封面上寫著《超低溫鋼材未完成研究 1979-1983》。
筆記內頁密密麻麻全是手繪的分子結構圖,有些被血跡浸透。在最后一頁,林遠看到了令人震驚的內容——周鐵山四十年前就推演出自修復材料的理論模型,但因“不符合當時工業水平“被上級叫停。
“現在能實現了。“林遠調出AI模擬結果,“用脈沖電磁場激活納米顆粒,正好彌補您當年缺的超算能力。“
周鐵山突然劇烈咳嗽起來,鮮血濺在屏幕上。老人卻笑了:“用我的命換來的數據,總算沒白費。“
——
次日的全廠大會上,林遠播放了AI還原的事故全過程。
當畫面顯示漢斯集團繼電器在凌晨3:01分準時釋放過載電流時,工人們集體起立怒吼。只有周鐵山安靜地坐在第一排,缺指的手掌輕撫著王建國空蕩蕩的座位。
“從今天起,所有進口設備拆解檢查。“林遠宣布時,大屏幕同步彈出新制定的《技術安全紅十條》,第一條就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帶病作業“。
劉大柱突然走上臺,將一枚銹跡斑斑的鉚釘放在講桌上:“這是建國工具箱里的。“老焊工轉向周鐵山,“師父,該您了。“
在全廠注視下,周鐵山緩緩起身。老人從懷里掏出個小布包,展開是半截發黑的鋸條——1958年第一臺國產軋機的試制工具。
“今天開始,這叫《技術傳承儀式》。“他將鋸條和鉚釘并排鑲進榮譽墻,“死人看著活人,活人看著機器。“
陽光透過天窗照進來,那半截鋸條在墻上的投影,恰似一道嶄新的安全警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