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驗收組的吉普車碾過廠區積水的路面,濺起的泥漿打在車間外墻“軍工質量,國之重器“的標語上。
林遠整了整西裝領口,發現掌心全是汗。身旁的周鐵山卻穿著洗得發白的工裝,缺指的手掌穩穩托著軸承樣品,像捧著一枚軍功章。
“極限工況測試。“為首的軍官摘下墨鏡,露出眼角的疤痕,“零下50度,瞬時載荷提升30%,能接嗎?“
沒等林遠回答,周鐵山已經拉開冰柜門,把樣品扔進急凍艙:“當年珍寶島前線的坦克軸承,就是我們拿土冰箱測的。“
——
實驗室里,林遠盯著電腦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曲線。當溫度跌破臨界值時,德國原裝軸承的應力分布圖突然亮起刺目的紅色警報。
“果然!“他調出漢斯集團的測試報告,“他們根本沒做低溫測試,所有數據都是算法推演的!“
王建國突然撞開門:“師父!三號樣機裂了!“
急凍艙前,周鐵山正用煤油燈烘烤軸承表面的裂紋。老人頭也不抬:“建國,去把87年那批耐寒鋼的配方找出來。“
“可那是三十年前的——“
“配方在《鞍鋼技術檔案》第203頁。“林遠突然插話,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動,“我昨晚剛掃描完資料室所有存檔。“
周鐵山舉燈的手頓了頓,煤油燈的火苗在他瞳孔里跳動。那一瞬間,林遠仿佛看見兩個時代的齒輪終于咬合。
——
測試前夜,廠區突然停電。
黑暗中,劉大柱帶著老工人們打著手電沖進車間。十幾道光柱交錯間,周鐵山正趴在機床邊,用游標卡尺測量最后一道公差。
“備用發電機呢?“林遠大喊。
“被漢斯集團的人切斷了線路!“王建國滿手油污地爬出配電箱,“他們收買了供電所的值班員!“
林遠摸出手機,發現連信號都被屏蔽。他正要沖出去,卻被周鐵山一把拽住。
“看好了,小子。“老人從工具箱底層掏出個銹跡斑斑的手搖發電機,“這是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時,我們車間的照明設備。“
劉大柱已經帶人圍成一圈。十幾雙布滿老繭的手輪流搖動發電機,電流通過自制的穩壓器,讓數控機床的屏幕在明滅間艱難地亮起來。
林遠突然想起MIT的應急電源培訓——教授說過最可靠的系統往往最簡單。他抓起焊槍,在機床外殼上刻下一行字:2023.4.15,紅旗廠手搖供電測試成功。
——
驗收當天,極寒艙的液晶屏因低溫失靈。
軍官皺眉時,周鐵山突然掄起大錘砸向艙門。在眾人驚呼聲中,老人伸手掏出軸承,冒著白霧的金屬件在他掌心泛著藍光。
“測不了數,就測這個。“他把軸承往鋼板上一摔,金屬碰撞聲清越如鐘,“聽聲辨質,這是我們五八年鑒定坦克鋼的法子。“
令人窒息的十秒鐘后,軸承在鋼板上穩穩停轉,連刮痕都沒留下。軍官撿起來對著光查看,突然笑了:“周工,這聲音比我戴的軍功章還亮。“
驗收組離開時,林遠在車間角落發現了周鐵山的煤油燈。玻璃罩里,最后一簇火苗正緩緩熄滅,燈座刻著褪色的字跡:技術自主,薪火相傳。
當夜慶功宴上,林遠發現周鐵山不見了。
他在廠區最老舊的1號車間找到了人——老工程師正獨自站在一臺銹跡斑斑的軋機前,缺指的手掌輕撫著銘牌上“1958年沈陽第一機床廠制“的字樣。
“知道嗎?“周鐵山沒回頭,“這臺機器是用蘇聯的廢圖紙拼出來的。“他指向地基處隱約可見的裂縫,“當時沒大型鍛壓機,工人們用鐵軌當預應力鋼筋。“
月光從破漏的屋頂灑落,給老人鍍上一層銀邊。林遠突然注意到軋機側面刻滿密密麻麻的正字。
“這是......“
“失敗記錄。“周鐵山的聲音混著遠處慶功宴的喧鬧,“每試制失敗一次,就刻一刀。“他指向最密集的區域,“這里連續二十七次失敗,老廠長帶著我們睡在車間......“
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回憶。林遠這才發現周鐵山腳邊的搪瓷缸里,飄著暗紅的血絲。
“塵肺病?“
“矽肺混合重金屬中毒。“老人抹掉嘴角血沫,語氣輕松得像在討論明天氣溫,“當年為了測球墨鑄鐵的流動性,直接對著鐵水吸氣。“
林遠突然拽過周鐵山的手腕,手機閃光燈下,老人指甲根部浮現出詭異的藍線——這是長期接觸鎘的典型癥狀。
“您早就知道測試會成功。“林遠聲音發緊,“所以才堅持親自上陣。“
周鐵山抽回手,從軋機底座摸出個鐵盒。盒里躺著半枚變形的軸承,旁邊泛黃的紙條上寫著:1969年珍寶島戰役備用件,未達標,愧對戰友。
“明天把AI系統裝到這老家伙上吧。“老人拍了拍軋機,震落一層鐵銹,“讓它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中國精度。“
車間外,不知哪個年輕工人放起了煙花。炸開的火光透過破窗,在那臺服役六十五年的老機器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一場無聲的加冕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