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改造方案貼在公告欄的第三天,廠區西墻被人用紅漆噴上“叛徒“兩個大字。
林遠踩著玻璃碎渣走進車間,看見劉大柱正帶著十幾個老工人圍住新安裝的機械臂。老焊工手里的割槍噴著藍焰,在距離機械臂傳感器僅五厘米處來回晃動。
“劉師傅!“林遠沖上前,“這會觸發安全警報!“
“要的就是這效果!“劉大柱扯下口罩,露出被金屬煙熏黑的牙齒,“讓這鐵疙瘩知道誰是爹!“
——
周鐵山的病房成了臨時調解室。
老人半靠在床頭,缺指的手掌摩挲著王建國留下的飯盒。聽完雙方爭執,他突然問:“大柱,還記得八七年那臺進口焊機嗎?“
“怎么不記得!“劉大柱拍腿,“德國人鎖了參數,害我們報廢了三十噸特種鋼!“
“現在呢?“
老焊工突然語塞。那臺焊機早被改造成全廠效率最高的設備,控制面板上還貼著他手寫的操作口訣。
周鐵山從枕下抽出封信遞給林遠:“念吧。“
信紙上是老人顫抖的字跡:「機械是死的,人是活的。智能工廠要保留工匠的魂。」
——
改造后的車間成了奇特的混合體。
嶄新的機械臂旁掛著劉大柱手繪的安全警示圖;AI質檢系統里錄入了老師傅們“聽聲辨質“的音頻樣本;就連最先進的3D打印機底座,也被焊上了1958年那臺老軋機的銘牌。
林遠在調試系統時,發現一段加密日志。解密后跳出來的是周鐵山錄制的操作視頻——老人對著鏡頭演示最傳統的銼刀技法,背景音里還能聽見王建國的咳嗽聲。
“這是......“工程師瞪大眼睛,“用工業CT掃描的傳統工藝?“
劉大柱湊過來看,突然紅了眼眶:“老周頭這是要把自己刻進機器里啊。“
——
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的當天,紅旗廠收到了南極科考站的特殊請求。
極夜環境下,自修復軸承出現異常振動。林遠調出實時數據時,發現故障模式與周鐵山筆記里預測的“超低溫金屬疲勞“完全一致。
“需要原始參數。“他抓起外套沖向醫院,“只有周工知道......“
病房里,老人正用最后力氣在平板電腦上繪圖。監護儀的警報聲中,他完成了人生最后一幅設計圖——將王建國的稀土配方與AI算法融合的終極方案。
“拿......去......“周鐵山的手指在屏幕上留下帶血的指印,“告訴......大柱......“
心電監護儀拉出平線的瞬間,廠區汽笛長鳴。那是建廠時從退役軍艦上拆來的霧笛,六十五年來第一次為逝去的總工程師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