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鑒真出家為僧

鑒真和尚俗姓淳于,為戰國時齊國大夫淳于髡的后裔。先祖淳于髡是一位勸諫的高手,成語“一鳴驚人”的典故說的就是淳于髡用隱語成功諷諫齊威王。

(一)幼年時期的鑒真

唐代揚州佛教盛行,中外僧人云集,佛寺多達三四十所。鑒真的家庭充滿著濃厚的佛教氛圍,他父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居士,經常到大云寺參禪拜佛,并在大云寺智滿禪師處受戒。在家庭的影響下,幼年的鑒真也對佛教產生了濃厚興趣。

據說在鑒真出生的那天晚上,淳于家佛堂里佛像前的供燈燈芯突然爆出燈花,霎時顯出七色荷花的形狀,將佛堂映照得絢麗多彩。這個吉兆讓淳于家喜形于色,知道將要出世的孩子是個貴子。鑒真長到三歲時果然聰慧過人,識文認字一學就會。雖然鑒真的父親以居士身份皈依佛教,但他知道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儒家治世。身為大丈夫首先要修心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的兒子只有學而優則仕,才能光宗耀祖,兼濟天下。于是鑒真被送到私塾就學,在諸子百家和孔孟之道的熏陶中慢慢長大。可是父親沒有想到,他第一次帶兒子到大云寺參加佛像開光法會,小鑒真就被佛像所表現出的威嚴、安詳的神情深深地吸引了。他跟在父親身后問這問那,竟然不想回家了。智滿法師見到他后,對鑒真的父親說:“你這孩子慧根深厚,長大定會有出息的。”從此以后鑒真迷戀上了佛法。

(二)青少年時期的鑒真

平日里鑒真在家隨父學佛,慢慢地對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與理解,對大云寺越來越向往。鑒真14歲時,正式向父親提出要去大云寺學佛。就這樣,他走入了佛門,拜智滿法師為師,剃度出家,成為一名小沙彌,也就是所說的小和尚,法名鑒真。學佛是漫長的過程,就像學生一樣,從小學、中學讀到大學。和尚學佛也有進學的梯度,就是從小沙彌成為比丘僧。鑒真為取得僧人的資格,前后有兩次受戒。受戒,有著隆重的儀式,必須有專門的授戒師主持這事。鑒真進入大云寺后,潛心鉆研佛學,修行十分用心,在智滿禪師的指導下,進步很快。據《四分律》規定,比丘(男僧)有二百五十條戒律,比丘尼(尼姑)有五百(按律實有五百四十八戒)條戒律。受具足戒時要有“三師七證”,所謂“三師七證”,即在受戒時,要經過戒和尚、教授師和羯磨師三師的考問,并有七位德高望重的師僧作為證明。授具足戒之后,成為正式的僧人。三師中的戒和尚,就是直接授戒的師僧,是授戒中最高責任者,必須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師是在戒場指導受戒僧侶作法的師僧。另一師羯磨師,是直接在戒場指導受戒僧的師僧。一般受戒前由教授師檢問受戒僧的資格,然后由羯磨師詢問考查,經過三次詢問考查以后,所謂具足戒,便是圓滿完成的戒。《華嚴兩種生死義》卷四紙背文書的滿意律師傳中,對鑒真登壇所受具足戒時的情況記述詳細,且列有三師七證之名為:西京總持寺的儀律師、西京薦福寺的道岸律師、荊州揚溪寺俊律師、西京崇福寺大德禮律師、西京崇圣寺的綱律師、聞惠律師、西京薦福寺恩惠律師、恒律師、志律師、西京荷恩寺的法藏律師、園律師以及荊州南泉寺的弘景律師,共十二人。受具足戒的儀式十分隆重,共有12名律學造詣很深的大師在場,對鑒真后來成為律學高僧影響極大。鑒真受具足戒之后,從此成為一名正式的比丘僧,也就是最高級的正規佛教徒,取得了做和尚的正式資格。當時鑒真21歲,弘景當時已是75歲高齡,鑒真成為他最后一個授戒的弟子(關門弟子)。次年,即景龍三年(709年)弘景便告老歸山,唐中宗親自賦詩為他送別。弘景在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圓寂,享年79歲。鑒真從弘景禪師那里學習“五明醫學藥典”,能出入皇宮的太醫署,在那里求教醫學上的疑難,并見到了不少醫林高手,得到不少秘傳醫方,包括極為罕見的《唐本草》。鑒真在兩京期間,東西帝都城市布局嚴整,坊里街道規整劃一,都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兩京名剎大寺不僅規模大,莊嚴華麗,并有不同的建筑風格。鑒真所居實際寺內的凈土院是長安當時著名的景點,其雕甍畫拱,圓珰方鏡,結構配合之妙,向來被認為巧奪天工,這給年輕的鑒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學習環境。景龍二年(708年)的秋天,已準備回揚州的鑒真,向恩師道岸辭別時,道岸正忙于建造小雁塔,因知道鑒真精通建筑,要求其協助建塔。鑒真從中學到了佛教建筑的設計、施工和裝飾等方面的實際知識,又到洛陽仔細觀摩龍門石窟的雕刻,在觀摩中受到雕刻藝術的熏染,后來成為佛殿寺塔建筑高手。

《東征傳》說鑒真和尚巡游兩京,究學三藏(“藏”本是匣子、框子、簍子一類裝有物品的容器,佛教把自己的所有典籍分為經、律、論三藏,究學三藏就是學習、研究所有的佛學知識)。佛教自傳入中國后,到東晉時代,戒律日漸完備。到了隋唐時期,《四分律》成為中國的正宗戒律。“律”是僧侶行事的種種規定、需要遵守的儀則。“律藏”是戒律以及與此內容相關的典籍的總稱,是佛家三大法藏之一。鑒真律藏造詣尤深,為他授戒的道岸和弘景都是律學的名德,又是南山宗開創者道宣的再傳弟子。鑒真雖師承南山宗,但他對于法礪的相部宗和懷素的東塔宗也拜師入門,兼收并蓄。在長安、洛陽滯留期間,鑒真歷訪名寺高僧,潛心專研藏佛典。先從融濟律師習《南山律鈔》(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創始人道宣所著)等書;又在西京禪定寺隨義威律師,聽法礪律師的《四分律疏》一遍;從西明寺遠智律師,聽講《律疏》一遍;在洛陽再聽授記寺從金修律師等講《律疏》一遍;又到長安聽觀音寺大亮律師再講“礪疏”(名僧法礪為《四分律》所作之疏)五遍。當鑒真離開繁華的京都時,已成為精通律義、學有所長、知識淵博的名僧。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鑒真從洛陽、長安等地回到揚州后。在近七年的時間里,鑒真既游歷洛陽、長安等大唐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又有機會聆聽最上層高僧的教誨,無論在學業上,還是見聞上,都有很大的收益,這為他以后的弘法傳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以后的東渡準備了條件。從此以后,鑒真開始弘法傳道活動。唐開元五年(717年)道岸圓寂,之后,他的弟子杭州義威繼為授戒師,義威死后的開元二十一年(733年),46歲的鑒真成為授戒大師。從鑒真成為受戒大師開始,到唐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的邀請,前往日本為止。鑒真的主要任務是在江淮一帶弘法傳道。鑒真在江淮之間講經說法,宣傳教義,授戒傳律,傳戒度人,興建佛寺。在此同時,他又著手籌款,規劃并親自主持營建了八十多處寺院僧舍;指導塑造、繪制了大量的佛像和壁畫;又創建和擴大了救濟貧病者的悲田院和供養三寶的敬田院;抄寫了一萬一千多卷經典;監制施送彩帛袈裟三千余領,供送五臺山僧人;所主持的道場法事,更是難以數計。

佛教重要的是宗派師承,宗派間對佛教的某些教義、宗旨的理解及實行有所不同。當時的律宗分成三派:南山宗、相部宗、東塔宗。鑒真對各家學說互為參照,以南山宗為主,廣為吸收,成為南山宗的嫡傳;同時又成為三宗的集大成者,成為繼道岸與道岸弟子義威之后,全國眾望所歸的授戒宗主,成為名滿天下的律學權威。這期間,他前后宣講《大律》和《疏義》四十遍,宣講《律鈔》七十遍,宣講《輕重儀》和《羯磨疏》各十遍。多年以來,他臨壇授戒,度人四萬余,弟子中的西京安國寺睿光、揚州興云寺惠瓊、江州大林寺志恩、蘇州開元寺辯秀、天臺國清寺法云等35人,都是各地著名僧寺的律師,在佛教界享有極大的聲譽,鑒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鑒真東渡,對很多人來說,是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說它熟悉,是因為一提到鑒真,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東渡”;說它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人只是知道鑒真東渡六次,歷時十余載,至于在東渡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事情,鑒真本人包括他的弟子及隨行人員經歷了哪些磨難,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浦城县| 平湖市| 河池市| 云阳县| 余干县| 乳源| 马龙县| 柳州市| 浦县| 同德县| 西峡县| 澎湖县| 汽车| 上林县| 仁化县| 交城县| 柘城县| 白玉县| 剑阁县| 偃师市| 长汀县| 祁门县| 枣强县| 西藏| 威海市| 元谋县| 吴旗县| 文昌市| 鹤山市| 南阳市| 绥化市| 彩票| 酉阳| 鹤庆县| 南乐县| 杭锦后旗| 西藏| 韶山市| 平泉县|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