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鑒真生活的時代背景

日本和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日本與我國有著密切的關系。據歷史記載,日本從漢朝起就與我國開始正式交往;到唐朝的時候,關系更加密切。當時日本19次派遣唐使,來學習唐朝的先進經驗。不僅日本往中國派遣唐使,中國也有使者東渡日本,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鑒真。1963年為紀念鑒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郭沫若先生曾寫過一首詩:“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它熱情謳歌了鑒真崇高的獻身精神,高度評價了鑒真為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所作的貢獻。

鑒真是我國唐代著名高僧,生于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卒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也就是日本天平寶字七年。鑒真大師是在日本圓寂的,享年76歲。鑒真的生命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56歲前,在大唐生活、學習弘揚佛法;56歲到66歲,六次東渡,歷經艱辛,終獲成功;66歲到76歲,弘法日本,照耀扶桑。

唐天寶二年(743年)冬,也就是鑒真大師56歲那年,著手東渡;天寶十二年(日本天平勝寶五年)冬成功東渡,到達日本。在這10年里,鑒真大師過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在此前的56年里,應該說,鑒真大師在大唐的生活是平穩順暢的。這56年跨越了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幾個時期。從政治上看,正是盛唐“貞觀之治”經由武周革命,迎來“開元盛世”并剛剛開始走向天寶衰變的時期。

(一)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

鑒真出生之日,正是唐武則天稱帝之時。武則天的母親是隋朝宗室楊氏,而楊氏是以崇佛著稱的,武則天從小就受佛教的熏染,日后又有一段特殊的經歷(太宗死后,被遣送到感業寺當了5年的尼姑),在儒、釋、道三家中,她對釋家(即佛教的別稱)情有獨鐘。武則天在即位之前,就大力利用佛教,為自己登基制造輿論。在這種背景下,有10個和尚偽撰四卷《大云經》,上奏武則天皇后,說她是彌勒佛下凡,能普度眾生,應該當皇帝。武則天看后,就要求在全國頒發《大云經》,下詔在兩京和諸州郡各修一所大云寺。而揚州大云寺,恰巧在鑒真家附近。此時佛教成為占有統治地位的宗教。武則天剛即位,就頒布圣旨,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地位在道士、道姑之前。鑒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就了皈依佛門、潛心鉆研佛學的愿望。到了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路經揚州,住在大云寺的道岸禪師,得知鑒真學識淵博、德行高尚且又年輕,便樂意為他授菩薩戒,此時正逢武則天剛剛從皇位上退下來。

在武則天稱帝時期,唐朝不僅政治經濟有了進步,思想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后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從景龍元年(707年)到開元元年(713年)的六年里,鑒真在洛陽、長安學習佛法。洛陽、長安兩京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宗教的傳入也早于揚州。那里寺院林立,高僧云集。他遍訪名寺高僧,潛心鉆研經典。開元元年以后,他回到揚州,在江淮一帶弘揚佛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因唐玄宗推行崇尚道教政策,雖然起初并沒有采取抑制佛教的措施,但無形中遏制了佛教極盛的勢頭,使佛教在開元、天寶時代處于弱勢。

盡管這樣,開元盛世卻使鑒真增長了許多見識。而后唐玄宗繼續推行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的開放政策,當時唐朝國力強盛,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居于世界先進地位,各國商人、學者、僧侶等都不斷入唐學習或經商,唐朝的商人、學者、僧侶等也紛紛出國交流。據文獻記載,開元年間,與唐朝交往的國家就有七十多個。天寶末年,居住在京城的外國人達四千人以上。唐朝的都城長安,成為當時亞洲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鑒真的故鄉揚州,也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在唐代近三百年統治中,日本正式派出的使團達19次之多,其中規模最大、使團人數達五百人以上的3批均在開元、天寶年間入唐。這種文化交流,使正在洛陽、長安學習佛法的鑒真感受到唐朝的強盛和繁榮,同時開放的文化氛圍,造就了鑒真開放、坦蕩的胸襟和氣魄。在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的基礎上,文化藝術也達到鼎盛時期。在開元、天寶年間,唐代文化走向頂峰,詩歌、繪畫、音樂、雕塑、建筑等各項藝術都有了空前發展。玄宗時期國家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和文獻編撰工作。

總之,唐朝“開元盛世”時代,不僅為鑒真獲取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佛學思想提供了基礎,也培養了他大度、開放、堅毅的性格,這影響了他的一生。天寶初年大唐開始由盛轉衰,鑒真也正是在這個轉折時代開始了他的東渡事業。

(二)唐代佛教興盛

鑒真東渡弘揚佛法,說明佛教自兩漢傳入中國,到唐代已經完成佛教的中國化,標志著唐代佛教本土化已臻成熟,開始東傳。沒有唐代佛教事業的發達和佛教思想的成熟,就沒有鑒真東渡的壯舉。鑒真成長為一代佛學大師,一方面有他的天賦和個人的努力,另一方面與當時佛教文化的發達密切相關。唐朝處于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極盛時期,特別是唐代開放的政治,也帶來了開放的宗教政策。唐代不同的歷史時期推崇的宗教不同,但對各種宗教基本上都能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即使在武則天推崇佛教、唐玄宗推崇道教的時代,其他各種宗教派別仍能得到穩定的發展。從初唐到中唐時期,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為唐代宗教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宗教事業興旺,宗教思潮不斷出現,宗教派別林立,唐代佛教的發展最能說明問題。

其一,表現為寺廟劇增、僧徒眾多。尤其名僧輩出,如道玄、法藏、道岸等等,這些高僧對推進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名僧中有些是鑒真的老師,鑒真能夠成長為一名造詣極高的傳戒大師,他們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其二,唐代佛教興盛最有力的證明不是佛教的普及,而是佛教宗派及其判教(判教,就是判別或判定佛所說的各類經典的意義和地位)學說、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佛教宗派有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密宗、南山律宗等。佛教宗派的創立大大加快了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從而促進了唐代佛教走向鼎盛階段。

其三,唐代佛教昌盛最明顯的表現是在譯經事業方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伴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而來的便是對佛經原典的消化與提煉,從而產生了一大批本土僧人自己的各類佛學著述,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體現了唐代佛教事業的繁榮。高僧與漢譯佛經及佛教著作的大量產生,促進了佛教宗派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佛教的影響,不僅影響到國內各個地方,而且遠播到朝鮮、日本。如果沒有唐代繁榮的佛教文化,就不會在日本出現人們對佛教的信奉,也不會有日本僧人來唐學習佛法,當然更不會有鑒真東渡的歷史史實,可見鑒真東渡弘揚佛法的背景正是唐代佛教文化的興盛。

其四,唐代佛教的興盛還表現在佛教藝術的繁榮。鑒真東渡傳到日本的不僅有佛教的理論與教法,還包括唐代佛教的藝術瑰寶,比如說雕塑、畫像、佛寺建筑等等。如果沒有唐代佛教藝術的精湛、發達,沒有唐代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對鑒真的熏陶和啟迪,也不會有鑒真對日本文化藝術的貢獻。任繼愈先生在《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里明確指出:“佛教已成為隋唐社會的上層建筑,它的政治作用不下于儒教,影響的廣泛甚至在儒教之上。”說明了隋唐時期佛教的普及和佛教文化的發達程度。鑒真在日本的很多成就得益于大唐繁榮昌盛的佛教文化。

(三)鑒真的故鄉——揚州

鑒真出生于揚州,14歲在揚州的大云寺出家為僧,后游學于兩京長安和洛陽,學成后又回到揚州傳播佛法。鑒真東渡弘揚佛法,與揚州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故鄉揚州的文化孕育了鑒真。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確立了揚州交通樞紐的地位,也是黃河以南、沿海一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由海上來華的外國人,常把揚州當成海洋航運的終點,再轉赴長安、洛陽,使它成為最大最富有的國際貿易都市。揚州成為對外交流的門戶,這使鑒真從小就受到外來文化的熏陶。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從唐人詩句“十里長街市井連”“夜市千燈照碧云”中就反映出揚州大都會的繁榮景象。除了經濟繁榮外,揚州的自然景觀也非常美,唐代的一些詩人寫出了很多贊美揚州的詩篇。揚州自六朝以來,就是佛教興盛的城市。城內寺院林立,更成為遠近僧侶集中的佛教中心城市之一。這樣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促使鑒真成長為一代高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山县| 阳高县| 东台市| 资源县| 延安市| 武城县| 日喀则市| 海门市| 余姚市| 蓬莱市| 曲阜市| 巴东县| 梧州市| 衡南县| 深圳市| 拉萨市| 南澳县| 泗阳县| 寿宁县| 横峰县| 广昌县| 吉水县| 弋阳县| 闽清县| 许昌市| 宝应县| 武汉市| 贺州市| 北安市| 志丹县| 青州市| 甘谷县| 汨罗市| 黑河市| 清远市| 鄂伦春自治旗| 开化县| 江城| 贵州省| 故城县|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