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鐵甲叩宮,乾清密詔
- 明末:開局陣斬正藍旗貝勒
- 小蔥拌西紅柿
- 2548字
- 2025-07-08 15:17:35
王承恩見崇禎沉默不語,亦不敢再說,只專心為其按捏,殿內歸于寂靜。
恰在此時,殿外傳來“噔噔”腳步聲,一名小太監的走入,打破殿內寧靜。
“萬歲爺,大學士孫承宗,宣大總督徐承略,求見陛下。”
崇禎心中一突,此二人身負京畿安危,此刻聯袂而來,不知何事?
然心中疑慮只是瞬間,便揮起明黃袍袖,玉音出口:“宣!”
徐承略二人進入大殿跪拜施禮。
“臣,孫承宗參見陛下!”
“臣,徐承略參見陛下!”
崇禎見二人未有焦慮之色,心中多少安穩一些,揮手讓二人免禮,溫聲問道:
“二位卿家來此何事?”
孫承宗看了徐承略一眼,示意讓他來說,畢竟誘敵之計是他想出來的。
徐承略也不推辭,踏前一步,身軀微微前傾,“陛下,臣思得一計,或可破后金軍。”
徐承略的話聲音不高,卻如星火落進積薪,瞬間在崇禎帝心底騰起灼烈的火光。
若是旁人說這話,他至多掀一掀眼皮。但這話從徐承略口中吐出,卻讓崇禎袖中的指節驟然收緊。
大明朝堂對后金戰事最有發言權的是誰,無疑是面前這個少年郎!
徐承略匍一出世,便做了無數大明武將一輩子想做都做不到的事。
他人奏捷,多是‘斬首數十級’、‘擊退賊寇’、‘固守城池’;
徐承略的捷報,動輒便是‘陣斬酋首’、‘全殲八旗某部’。
其戰果之豐碩、戰局之徹底,仿佛他遇到的皆是后金草人一般!
莽古爾泰金盔送進宮時,盔纓掃過漢白玉階的聲響,至今仍在午夜夢回時震顫宮檐鐵馬。
此刻這位煞星說要破敵,崇禎“噌”地站了起來,龍袍袖口帶翻茶盞都顧不上,“卿有何策?”
徐承略方要開口,眼角余光瞥見殿內兩側垂手侍立的幾名小太監。
他舌尖抵了抵上顎,忽然改了話頭:“陛下可還記得薩爾滸?”
“薩爾滸!”
崇禎筆挺的身姿僵在半空,不是說破敵良策嗎?緣何提起薩爾滸?
萬歷四十七年的那場慘敗,是刻在大明君臣骨血里的痛。十萬大軍星落遼東,從此山海關外再無完卵。
徐承略的聲音混著殿角銅漏的滴答聲響起:
“明軍統帥楊鎬為威懾努爾哈赤,竟將四路進軍的時間、路線寫成書信送交后金。
信中雖夸大兵力為“四十七萬”,但作戰意圖和日期完全真實。”
他看見崇禎的身型漸漸佝僂,孫承宗的手指深嵌掌心。
他沒有管這君臣二人的頹廢、痛心,繼續道:“柳河之役,遼東總兵馬世龍僅憑生員一面之詞便貿然出兵。”
“柳河之役——缺乏對情報的交叉驗證。”孫承宗終于開口,聲音里帶著苦澀。
正是那一役導致他辭去薊遼督師之職。
徐承略頷首,轉身指向墻上遼東輿圖,指尖劃過旅順,
“旅順的丟失,同樣暴露了我朝對軍事工程保密的忽視。”
崇禎與孫承宗對視一眼,似是明白了什么!
此前他們總將戰敗歸咎于將帥無能、后金狡黠,卻從未深想至此。
直至徐承略剖析串聯,二人才驚覺:情報泄露早已讓戰局在開端便陷入被動。
徐承略沉聲道:“后金深諳情報之道,慣用細作滲透、內奸策反之術。”
他眸光如電,緩緩掃過兩側侍立的小太監,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皮囊,洞徹人心。
他拱手一揖,聲音沉凝如鐵:“京師斷無建虜細作?臣實難輕信。此策干系重大,若要防微杜漸——”
他抬起頭,直視御座上的年輕帝王,目光坦蕩卻也帶著不容置疑的銳利,“還望陛下,屏退左右!”
崇禎面色倏地青白,指節捏得泛青——宮闈深鎖,焉能斷言消息不泄?
反倒是墻內落一片枯葉,墻外便知秋風起,早已成了慣例。
徐承略的話,讓他對這座深宮的掌控力產生了懷疑!
感到帝王尊嚴被冒犯的怒意與被戳穿真相的狼狽交織翻涌,幾乎讓他窒息。
他指節捏得咯咯作響,目光掃過那些垂首屏息、如同木偶般的小太監,一股無名邪火騰地竄起。
“放肆!”他忽的一拍御案,冰冷的目光掃過:“都滾出去!給朕滾得遠遠的!王承恩——!”
殿內太監如遭雷擊,連滾帶爬的退出大殿。
王承恩心尖一顫,陛下這聲“王承恩”叫得他頭皮發麻。
他如貍貓般閃到沉重的殿門前,“吱呀”輕響,仿佛隔絕開兩個世界。
做完這一切,他不敢有絲毫停留,更不敢側耳,低頭躬身退得遠遠的,才垂首站定。
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他太明白了,此刻殿內所言,是能要人命的機密,沾上一點,便是萬劫不復。
王承恩抬眼望向那緊閉殿門,眼底卻再次泛起熱意。
這少年督師,是真敢在龍須下點火啊!這搖搖欲墜的江山,終究是有硬骨頭在撐著的!
他腦海想起后金鐵蹄蹂躪京師時,陛下摔了茶盞:“滿朝無敢言戰者!”
偏有徐承略將莽古爾泰的金盔獻于御前。
自太祖開國以來,文臣怕死、武將惜命的戲碼見得還少么?
可正是少年的橫空出世,讓陛下能安枕,京城百姓能舉火夜談。
王承恩心中感慨:“若朝中多幾個徐督師...陛下何至于...”
倏地打了一個冷顫,將這種大不敬的想法拋諸腦后。
不知過了多久,乾清宮內忽傳出崇禎的爽朗笑聲,穿透宮殿,盤旋于皇宮每個角落。
殿中燭火明滅間,崇禎由最開始的極度緊張、屏息凝神,到眼中精光爆射、呼吸急促。
再到豁然開朗、積郁盡散,最后才爆發出釋放般的爽朗笑聲。
那笑聲起初壓抑,隨即陡然拔高,帶著長久郁結一朝傾瀉的狂放,最終化為穿云裂石般的朗笑,震得窗欞嗡嗡作響
崇禎在丹墀上走得急促,才轉了兩圈,便猛地停住,眼神漸漸冷冽。
“二位卿家且安心調度軍務。凡有違背將令、推諉塞責者,致使戰事失利...”
指尖重重叩在御案邊緣,“朕必嚴懲不貸,決不姑息!”字字如冰錐,釘入空氣。
徐承略望著丹墀上的明黃身影,指尖無意識的摩挲著袖口。
他的心情頗為復雜,少年皇帝勤于政事,不貪女色,崇尚節儉,這些品德優于歷代先皇。
然陛下繼位時過于年少,面對復雜局勢急于求治,性格急躁,處理政務難免操之過急,導致欲速不達;
為此常遷怒文武百官,形成了以嚴厲懲處為特征的“重典繩下”局面。
正如劉宗周奏疏所言“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轉為刑名。”
遠的且不說,單說滿桂血戰永定門之事,便是陛下催促所致。
若不是自己及時出現,恐怕連滿桂這員悍將也會折損于永定門。
然四萬明軍只逃回兩千余人,當真是慘痛至極。
此刻的陛下心中必是急于擊退后金,卻苦無良策。
自己此刻獻上破后金之策,于陛下而言,正是雪中送炭,恰合圣意。
徐承略看到崇禎目光中那灼熱的期待。這讓他感到的不僅是破敵的決心,更是背負著整個京城乃至大明國運的沉重壓力。
他暗中握緊雙拳,無論如何,此次也要讓后金軍付出慘痛代價,退出京畿。
殿門終于洞開。孫承宗、徐承略二人踏出,帶著一身尚未散盡的肅殺與機密氣息。
廊柱陰影下的王承恩立刻迎上一步,垂首肅立。
孫承宗沖他微微頷首,徐承略則抱拳一禮,目光短暫交匯,一切盡在不言中。
二人步履帶風,身影迅速融入宮墻的暮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