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人生與職業心理發展

1.3.1 生命發展規律

丹尼爾·J.萊文森(Daniel J.Levinson,1978)提出,人的生命周期有四個時期:成年前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時期都由穩定期和轉型期交替組成。穩定期通常持續6~7年,人們追求能實現其人生重要價值的使命。穩定并不是指安靜不變,而是指人們試圖建立滿意的生活結構。生活結構不可能永遠合乎心意,因此就需要有一個轉型期,對已經建立的生活結構質疑,重新進行評價,考慮生活中的各個部分并做出改變。這個時期一般持續4~5年。萊文森的生命周期理論如圖1-2所示。下面主要說明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圖1-2 萊文森的生命周期理論

1.3.1.1 青年期

青年期始于17歲,包含早期轉變過程,止于向中年轉變的40~45歲。前期的轉變過程17~22歲中,人們走出少年時代,正試圖為自己在成人社會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年輕人想脫離父母開始新歷程。通常,他們會離開家,在經濟上、情感上減少對父母的依賴。要進入成人世界,年輕人必須進行一些嘗試,比如,想象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甚至嘗試扮演某一成人角色。

青年前期22~28歲的生活結構是穩定的。在這一時期,青年人剛進入成人世界,面臨兩個可能是互相矛盾的使命:一是嘗試不同角色,即工作、人際關系,體驗成人期,同時又要保留自由選擇的權利。二是建立一個穩定的生活結構。有些青年人強調,這只是試探性的使命,不會真正形成對他人和組織的實際承諾;而另一些青年人卻由此形成了可以確保將來一帆風順的人際關系。但不管他們如何決策,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問題產生,因此,那些強調選擇權和試探的人可能把握不準自己能否發展出有意義的人際關系。而強調穩定,強調對工作、組織及其他人承諾的年輕人,對于承諾是否過于死板、不夠成熟也毫無把握。

無論屬于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到30歲這個轉型期都會刺激人們對自己的生活結構進行再評價。萊文森(1986)說:“人的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告訴自己:如果我想改變我的生活,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更改或放棄的,或者是以往需補充的,我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否則就太遲了。”如同所有的轉型期一樣,存在于30歲轉型期中的上述感覺給沉思、成長和生活的再定位提供了機會。

沉思、成長、生活,這三個階段構成了青年時期的“新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年輕人拼命想變成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此時的主要使命就是形成、定義和追逐他的夢想——關于他或她應當如何生活得強有力的想法。這個夢想經常是職業方面的使命,比如成為一名科學家或者一名企業家,不過,它也能超越工作,擴展到家庭、團隊或是更大圈子的社會中去。

30歲轉型期后,人們進入青年期中第二個穩定時期30~40歲。作為青年期的最后階段,人們此時的生活結構有兩個主要使命:一是在成人社會各主要生活領域(工作、家庭、休閑)中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環境,這對個人來說很重要;二是“實現夢想”,努力與時俱進,開始更好地生活。30~40歲屬于獲得職業成功的典型時期,這個時期的生活結構基本上是實現自己的夢想。萊文森認為,在36~40歲這個時期,人們想實現自己夢想的需要變得比以往更加強烈。該時期結束的時候,人們已達到自衛/自立的目的,成為自己。

1.3.1.2 中年期

中年期始于生命中期的轉型期40~45歲。在此之前一段時間中,每個個體已經反復評價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結構,這種評價通常伴隨著巨大的混亂和苦惱:“我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我到底從妻子(或丈夫)、孩子、朋友、工作、社會那里得到了什么?我為他們又為自己做過些什么?”萊文森和他的同事的結論是,樣本中80%的男性和85%的女性在中年轉型期時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上述思想危機。

為什么一些人會在40多歲時經歷這種痛苦的再評價過程呢?萊文森指出了三個重要的相關因素。

第一,人在40歲左右時,身體機能即使下滑得不多,也有可能被視為失去了青春活力,這種改變使人們增加了對死亡的注意力。而一旦意識到生命已經過去了一半,人們就會減少對外界的持續性“貢獻”。

第二,40~50歲的人通常會發生“代”的轉換。二三十歲的人容易把40多歲的人看成“老一代”。到了自己40多歲的時候,孩子可能已經十幾歲了,父母可能生病或去世,這時,四五十歲的人們就會感到自己被推入了成人世界中的老一輩人的境地,青春已經結束了。

第三,40多歲的人經歷過的人生已經足以對年輕時候的夢想做出評價。沒有實現夢想的人必須面對失敗,重新為未來做出選擇。而在事業階梯上成功攀登的人也會開始懷疑以前做的選擇是否正確。人在30歲的時候,所做的選擇更強調“自立”的某些方面,如成功、成就、權利、競爭,而超過了對友誼、照顧老小、精神發展等方面的重視。或許,按時完成工作、出差、整天忙忙碌碌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這卻是以犧牲其他的生活方面為代價的,此時那些被遺忘的方面急須發泄,于是人們就得對自己的人生重新評價一番。

中年轉型期后的45~50歲是一個穩定時期,人們必須嘗試為中年構建一個令人滿意的生活狀態。道格拉斯·霍爾(Douglas Hall)、菲利普·莫爾維斯(Phillips Mirvis)建議,中年人應當從事多樣化的事業。具有靈活性和自主性使中年人比他/她的年輕同行更適應工作,有更多的選擇。

這個階段過了就是50歲后的轉型期50~55歲,這時的生活目的就是要解決在中年時期出現的問題及承擔新的發展使命。再往下又是一個穩定的階段,即中年最后的階段55~60歲,此時人們須另外構建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1.3.1.3 老年期

老年轉型期60~65歲前承中年期,后接老年期。此時,身體的衰退更加明顯,疾病和死亡開始發生在家人和朋友之中。面臨退休,同時伴隨著地位和權力的喪失。萊文森在論及老年人的工作發展時認為,必須在此時實現生命的完整感——不僅僅是德行和成就,也是生命作為一個整體的完整感。假如做到了這些,他就能在老年期享受沒有多少痛苦和失望的生活。盡管也有不完美,卻能在面對死亡時找到這一生的意義和價值。盡管人們在老年時應當為最后的生命時光做準備,很多人還是采取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也許與工作有關,也許無關。老年人并不認為自己老,只要在一些有意義的方面還有活動能力和生產能力,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也不認為他們就老了。保持持續的生產力也許是成功進入老年的途徑。與生產能力較低或一般的老年人相比,生產能力較高的老年人能做三倍的家務勞動,多一倍的庭院勞動、三倍的有償勞動、接近四倍的志愿工作(任遠,2023)。這些研究使人越來越意識到,老年人從正常的工作角色中退出后,仍然能夠而且的確保持著高效的生產能力。

1.3.2 人生的三個重要周期

艾德佳·H.雪恩(Edgar H.Schein,1978)認為,人的一生交織在生命周期、生活周期與職業周期構成的心理、社會生活空間當中,三個周期交叉重疊,相互影響,如圖1-3所示。如孔子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就體現了三個周期的相互影響,以及不同周期所體現出的特點。

圖1-3 人生發展周期應激曲線

在每一個生命周期的歷程中,個體在不同階段都要完成一些關鍵性的重要人生任務,這些任務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會給人帶來較大的壓力,需要個體盡最大的努力去應對。應對得當,個體就能得到發展,并對下一階段產生積極的效果;應對不得當,就會形成問題,對下一階段產生不利影響。在人生發展周期應激曲線上,波峰意味著發展的一個選擇點,標志著人生的一個重要任務。

在兩條曲線同時處于波峰時,個體一般傾向于減少在某一方面的投入,降低對某一周期的參與程度;但是,這樣做一般會加大各方面的壓力。例如,結婚、生子與工作之間發生沖突時,若采取對家庭生活減少參與的策略,必然會導致家庭關系的緊張;若采取對工作減少的策略,工作上的矛盾和壓力就會加重。

有效解決生命周期中的各種沖突和矛盾,需要個體素質與社會支持兩個方面的條件,如圖1-4所示。其中,個體素質包括身體素質、童年期體質與情感方面的經驗、社會化程度等。社會支持包括職業組織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氛圍、同輩人的幫助、家庭關系等。

圖1-4 解決生命周期中的沖突和矛盾的兩個方面的條件

1.3.3 不同職業生涯階段的職業心理

整個職業生涯可分為若干階段,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問題、任務不同,職業心理也不一樣。由于研究視角不同,學者們對職業生涯階段的劃分也有所不同。

格林豪斯從不同階段所面臨的主要任務的視角度劃分職業生涯,將其分為職業準備階段、進入組織階段、職業生涯初期、職業生涯中期和職業生涯后期五個階段。施恩根據人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所面臨的問題,將職業生涯分為成長、幻想、探索、進入工作世界、基礎培訓、早期職業的正式成員資格、職業中期、職業中期危機、職業后期九個階段。薩柏從發展的視角,將職業生涯分為成長、探索、確立、維持和衰退五個階段。

由于薩柏的職業生涯五階段理論是1953年提出的,根據現行平均的受教育時間及初次參加工作時間,本書在薩柏的五階段劃分基礎上,將每個階段及年齡劃分做了微調。

1.3.3.1 職業意識成長階段(0~17歲)

在這個階段,孩童開始發展自我概念,學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且在學習中開始接觸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逐漸開始考慮自身的職業能力、興趣、性格、好、人生觀、價值觀、理想和社會的現實,并經過對現實世界不斷地了解與嘗試,調整他自己的角色。在這一階段還會經歷職業的幻想、職業興趣建立以及職業能力建立等過程。

1.3.3.2 職業探索階段(18~26歲)

職業探索階段屬于學習打基礎、職業起步的階段,該階段的青年通過學校的活動、社團休閑活動、打零工等機會,對自我能力及角色、職業作了一番了解與探索,此時的職業心理面臨著從學校到社會,由學生變成員工的過程。此階段的個體剛剛融入職業不久,開始慢慢適應職業,學習有效工作,學會處事、處世、建立職場友誼,以及應對工作中的成功感或失敗感。

1.3.3.3 職業確立與發展階段(27~45歲)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適應和學習之后,進入這個階段的個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能夠獨立地開展自己的工作。這一階段是事業取得成就的黃金時期,也是一個人大顯身手的黃金時期,處于人生發展與上升期。此階段一些個體會出現與自己的同學、同事對比的情況,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相對較大。

1.3.3.4 職業維持階段(46~55歲)

維持階段屬于升遷和專精階段,是人生的收獲季節,個體離開現專業的可能性變少,有較高的穩定性,在繼續維持屬于他的工作職位同時,尋求上升的空間,并逐漸達到頂峰,成為某一領域里的專家、行家。同時,也會面臨后起之秀的挑戰,有一定的心理壓力,由于自己前期打下了堅實基礎,或者對升遷發展沒有太大期望,心理壓力相對前一階段小。

1.3.3.5 職業退出階段(56~60歲)

由于生理及心理機能日漸衰退,個體不得不面對現實,從積極參與到隱退。盡管進入這一階段的個體無論從體能、智能還是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退化,但是與年輕的員工相比,其自身仍具有一定的優勢:一是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二是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這一階段往往注重發展新的角色,尋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滿足需求。無論是在事業上繼續發展,還是準備退休,都面臨著轉折問題,會產生職業心理上的不適感,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内黄县| 商洛市| 白城市| 大冶市| 罗江县| 垫江县| 蓬溪县| 中方县| 垦利县| 进贤县| 灵璧县| 依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泸溪县| 宜州市| 郎溪县| 富锦市| 黄骅市| 碌曲县| 商水县| 全椒县| 利辛县| 田林县| 台中市| 延津县| 呼伦贝尔市| 宿松县| 大理市| 新沂市| 德令哈市| 固始县| 岳普湖县| 崇州市| 西青区| 长沙县| 定西市| 璧山县| 晴隆县| 碌曲县| 巴塘县|